《列子•汤问》中关于纪昌向卫飞学射的 故事,同书《说符》篇关于“列子学射” 的故事,其实都是庄子论剑式的以武艺释大道的例子。说到剑技,比射艺还包蕴了更深厚的武 术文化内涵。春秋时代是铜剑称雄武坛的时代,战国后 期铁剑才登上历史舞台。吴越两国的剑最为犀利精致, 既出了许多著名冶剑匠师,又冶炼出堪称稀世珍宝的 名剑。传说古代名王皆有名剑,夏禹子启有“上刻二十 八宿文”之“铜剑一口”,殷太甲有“定光”剑,武丁 有“照胆”佥L周简王有“骏”佥U,吴王阖闾有“干将”、 “莫邪”二剑,皆为稀世之宝。关于阖闾这两口剑的冶 炼过程,亦有传奇故事。据说干将莫邪乃夫妻二人,为 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 阳同光”,并且“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 人鼓橐烧炭”。,方始炼成。卧薪尝胆、终报会稽之耻的 越王勾践也广招列国名匠,铸成宝剑八把,并按其性能 分别命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貌”、 “灭魂”、“却邪”、“真刚”。皿这些传说原以为出自文人 墨客的夸饰之词,但197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 的上面镌有“越王勾践用剑”字样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锋利无比。 出土后做了试验:十 九层叠成一扎的白 新闻纸置剑上,不加 力可一拖而断。其剑 身经过硫化处理,呈 菱形花纹,埋在地下 两千年,重见天日依 然光洁如新。据说这 种硫化处理技术,在 德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分别列为专利的!勾 践剑的考古发现当时轰动了世界。 在美国展出时,美方保险金高达 100。万美元。冶剑技艺的高明,也 旁证了古籍记载的剑论的高明是 可信的。越女论剑所阐释的那段 “其意甚幽而深”的剑术要求,没 有严密精确的套路是难以体现的。《庄子•说剑》中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正是“以虚制实”、“后发制人”、“短 兵长用”的高明武技。司马迁自叙其祖先在赵国世代以传“剑论”而名声大 显,显然,这里一定有了系统的理论和成套的剑路可教可学才显身扬名,太 史公绝非妄言自吹祖宗。当时以剑会友的故事亦有流传,如荆轲“尝游,过 榆次,与盖聂论剑”。鸿门宴上,项庄即能以剑舞为军中之乐,显然这种套 路的表演在当时已经习以为常。这一时期出现的兵法和武术著作之多也是惊 人的,至西汉初年,尚有182家之多,其中包括了范蠡、文种、伍员、吴起、 孙武、孙膑、商鞅、尉缭,以及托名古人神农氏、黄帝、蚩尤、姜子牙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不少皆有论述武术的篇章。如《孙子• 士卒熟练》就提到训练战士的基本要求是:“辨旌旗,审金鼓,知进退,习驰逐,使弓矢,习击技,如身使臂、 臂使指,往来无不如意,练士也。”诸子百家中有的人 不以兵家称名,然而亦谈兵论武,孔子所主六艺教育, “射、御”二艺即属武艺。儒家重要人物荀子之著作中 亦有《议兵》篇,他说:“齐人隆技击”,“魏氏之武卒 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

孙武塑像 亦各有专重之技,而得专用之名,魏国称“武卒”,从上文可见其既能“负重善走”,且得有弓、剑、戈三种武艺。 齐人称士卒为“技击”,秦国叫“锐士”。荀子引用孙卿子之言对各国战士做 了武艺的比较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 不可遇秦之’锐士显然秦国的战士武技最好。

说春秋战国时代有了相当程度的武术文 化体系,绝非妄谈,只是在历史的长河淘蚀 下,影销魂失罢了。即使如此,从古籍中亦可 觅得踪影。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 先秦、西汉的兵家五十三家,论著七百九十 篇,图四十三卷。内“兵技巧”之类十三家一 百九十九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三 十八篇、各家射法共八种五十一篇。虽多数遗 失,但班固仍肯定这些都是论述“习手足、使 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著作。 有了如越女之剑的高超之技和如此众多理论著作的先秦武术,怎能不说它已 成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呢!

剑,早在先秦时代就超出了一般兵器的价值,负载了时代的民族的深厚 文化内涵,这种负载而且有越来越丰厚之势,这是武术文化在民族文化系统 中的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表现之一。从战国时代关于名剑冶炼过程的神 异传说,到千古名王皆有与之相应的权力象征的宝剑来看,剑已经成为部落

军事首领乃至君王们珍爱甚 至膜拜的“神兵”、“重器”,而 且后世以继。

概括起来,先秦武术特 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有 三个重要特点:


  1. 与帝王武功结合形成 纪功武舞,它既成为周代国学
    的重要内容,社会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了原始 武术的舞练性质。



  1. 与诸子百家的学术结合,产生了射艺与剑道的文化特色,增加了武术 的哲理、伦理内涵。

  2. 先秦之士,特别是游侠与刺客对武艺的影响,使中国武术自古与义侠 相联,为后世武侠文学和武戏的兴起的先声,影响深远。


如果把先秦武术作为孕育形成的发展阶段(实际它包括两个时期:夏、文 商、西周三朝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以后的中国武术按其发展 化 特点便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倡导角抵,有其个人喜好,亦有其政 治目的。《稗史汇编》称“秦武王好做角抵戏”,说 明秦未一统天下时已经将燕赵地域的角 抵戏引入西秦。秦始皇承先人之好,倡导 此艺自然很好理解,当然他把宣扬三代 武功的武舞,改为游戏性的角抵,是为了 突出他始皇帝的威风的政治目的,但对于武 技向体育文艺方面发展,却实实在在起了重 要作用。汉武帝效法前皇,大兴角抵,并称 之为“百戏”,反映了当时的角抵已远远不只
武技的争斗、竞技 的活动,都归于角 抵范围,当然也有 可能是众多的百戏 节目中,角抵一项 最吸引人,最具代 表性,因此以角抵 代称百戏杂技。不 管怎样,武术在汉、 唐时代,除一部分

军事武技外,大部分在宫廷和民间的角抵百戏节目中,得到了交融发展。这 从大量汉画像砖关于飞剑、跳丸、戟盾对练的百戏刻绘可以看出。这是民俗 武术的一个特点。东汉末年出现了 “武艺”之说,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作为文人学士、武将志士的一种修为,舞剑、舞戟又成了极为高雅的活 动。汉武帝的名臣东方朔、司马相如都是击剑好手,唐代的裴旻将军的剑术 称绝一时;李白、杜甫等诗人亦是书剑伴终生的。这些人对剑的追求又与自 南北朝以来道士们把剑神化为法器和自太史公司马迁推崇游侠刺客,到唐传 奇中宣扬的剑侠神异武功大有关系。

汉唐时代是中国文化上的两个高峰,武则天皇帝又首倡武科,把文、武 两科取士纳入国家的人才制度中,可谓对中国武术的极大贡献。尽管如此, 武术在汉唐时代并没有作为一个流派繁多的文化体系成熟发展,武术的高潮 时期及全面成熟时期是在宋明时代。

2二、宋代民间武艺与宋明兵家对武术的贡献寻、

宋代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都会经济的繁荣,城市、集镇等多样 的商业贸易场所和手工作坊的出现,市民作为一个阶层壮大起来,除了物质 生活的需求外,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空前高涨,武术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加入了 “瓦子勾栏”的民艺表演队伍,这是前代所少有的。从文献看,先秦汉唐虽有武术表演活动,如鸿门宴上项庄、项伯相对舞剑,东吴名将吕蒙家里,凌统以刀 与甘宁的双戟对舞,®以及唐代裴旻将军为求吴道子作可以的。事实上,百戏中,交融在舞蹈、杂技等综合表 演艺术中有武术的因素,单纯的武术表演活动记载甚 少,民间表演的记载则更寥若晨星。到了宋代,宫廷与民间却大兴起了武术表演 活动,这与宋代从皇室到 民间的提倡和喜好有关。

首先表现在官府和 民间都有了促进武术发 展和提高的制度或组织。 北宋神宗时,科举制之武 科开始设有殿试,有了武 状元、武进士之名。这对 武术发展自然有极大影 响。宋太宗雅好剑士,“选 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会契丹遣使修贡, 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 之,数百人袒褐鼓噪,挥 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 其妙。”

浏览1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