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节概述了滇黔近现代滇黔武术社团、新中国成立前后滇黔的武术活动以及武林著名人物概况,对当代滇黔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索。20世纪初期,滇西就成立了国术研究社,20世纪30年代初期始,官方和民间在“国术救国”的口号下先后成立了许多国术社团组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前,滇黔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武术活动开展的非常活跃,一大批武术家涌进滇黔,促进了滇黔武术的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滇黔武术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中,武术活动被列入“四旧”,众多的武术辅导站点被迫停闭,老拳师、老教练成了被批判的目标,武术陷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1972年后,乂逐渐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 初,滇黔竞技武术在沙国政、何福生等老一辈武术家的辛勤耕耘下,竞技武术成 绩达到高峰。改革开放以后,滇黔武术馆校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当时办学条件良莠不齐,所教内容参差不齐,但多以跆拳道为主,传统拳种备受冷落。在滇黔所有的武术馆校中,沙国政武术馆、滇南文武学校、个旧鸡街育杰文武学校、 贵阳兴甫武术学校,规模较大,影响面较广,为武术的传播和武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主要作用。
武术精英对滇黔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滇黔武术作为搏击的手段在新石器时期就可窥探到它的萌芽,并伴随着战争与狩猎长期存在。它的这种存在与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不需要专门的拜师学艺就能在日常的打猎活动中得到上一辈人的指点。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里的武术没有拳种之分、门派之别。武术作为表演的内容常在节日或祭祀活动中出现,虽有一定的程式性,但随意性更强,不像内地武术有着严格的规范。所以说,滇黔各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的形成,是受外来拳派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我们在一些武林精英的身上可以发现这种端倪。并经过这些武术精英的努力,滇黔武术才这样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滇黔的武术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与洗礼,面临着损坏、 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滇黔武术文化丰富多彩,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它以生动的形式再现了滇黔民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其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特有的娱乐功能、独特的健身价值,都是优秀的文化瑰宝。对滇黔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章还就滇黔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九章武理解读:滇黔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文化心理
第一节滇黔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
滇黔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中华武术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并与其他部分有着许多相通的共性。同时,滇黔武术文化乂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武术文化,例如中州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等的特征。滇黔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有着其独有的特征和气质,这种特征和气质来自这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如《礼记•王制》所说“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滇黔武术是在滇黔这一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其必带有滇黔地域环 境的烙印,这是滇黔武术对滇黔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的适应,也是滇黔地理环境在武术文化上的折射。
把滇黔武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看,它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相对于中华武术多元文化的其他部分,它是独立的一元;从内部看,它乂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所组成,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一、滇黔武术类型的多样性
滇黔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除汉族以外,人口在5000人之上的世居 民族贵州有17个、云南有25个。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傣族、襟像族、景颇族等15个民族乂为云南所独有,这些民族各具特色,处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武术文化。 这就使滇黔保留下了许多现代社会中在内地已经不可多见的武术文化遗存,滇黔因此堪称“人类武术文化的博物馆”。例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其文字所描述的冷兵器形象而直观,并有武谱的详细记载;丧葬习俗及巫术也保留有大量的武术文化信息。几乎在滇黔的每一个民族中,都可以找到此类充满鲜明个性的武术文化事象。
滇黔武术文化多样性在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与发展,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地形地貌而论,在滇黔地区既有平坝稻作农业武术类型, 乂有山地游牧武术存在。就气候而论,在滇黔南部的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民族武术;而在高纬度的高寒山区,则是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武术,这也决定了滇黔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①滇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各地方的生产力发展也极不平衡,多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其武术文化发展程度也极不平衡,很难用“一元论”的观点来一言以蔽之。 一般自然条件较好、生产力较发达的地方,生产容易发展,社会进步较快,武术文化发展程度较高,如滇黔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及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由于地理之便,这里的八卦掌、形意拳、傣拳、白族拳等拳术得到较好的流传,武术技术体系和理论也比较完善。自然条件较差、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地方,如西北部 一些高原山区人口稀少,生产发展困难,加上高山深谷的阻拦,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先进的文化难以传播。因此,这里的独龙族武术、怒族武术等发展较为迟缓,新中国成立前,他们的武术与其说是武术,不如说是人们生存的本能。其武术的原始形态存留的时间之长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来说也为数不多。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滇黔境内形成了众多的民族,许多民族乂形成了众多的分支, 各分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甚少,武术虽同源但已形成不同的拳术风格。如德宏州的傣族与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一个是旱傣,一个是水傣,前者受汉族拳术影响较深,而后者却更多地保留了本民族与邻国泰拳的拳术特点。保山地区布朗族的布朗拳与西双版纳布朗山寨的布朗拳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前者较为原始古朴,后者由于受傣族拳术的影响较深,显得内容更丰富,表现形式更活泼。
由此可见,滇黔多样性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等造就了多样性的滇黔武术文化。
二、滇黔武术文化的边缘性
滇黔武术文化的另一特征是边缘性(这种边缘性是相对内地林立的武术门派与技术纯熟的套路等而言)。从文化圈的理论看,滇黔民族文化处于中原汉文
① 列宁:《列宁全集》卷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化、藏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带。从政治结构的角度来看,滇黔两千多年来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相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它也就表现成为一种文化的边缘性。其表现之一就是它同时会把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混杂进来,从而使主流文化相对淡薄。文化的边缘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们的心态中和意识形态中。“山高皇帝远”是常常挂在滇黔人嘴边的一句话,这就是一个非常形象通俗的边缘心态的反映。边缘文化另外一种表现就是与中心文化之间有一个时间差。文化的存留上,在中心地带早已消失的文化事象在滇黔却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孔子日“礼失而求诸野”,指的就是这种现象。这种边缘性表现在武术文化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武术活动寓于狩猎之中
滇黔多为山地民族,这里的远古先民为了生存向大自然获取食物时,以猎杀动物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当时分布在辟舸故地的西南夷,“多种粳稻,以木弩射璋鹿充食”①。《桂海虞衡志•志器》载“两江州蛔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 这一带的侬人同样“出入携镖弩”②。带刀作为其习俗,其主要用途,除具有防范野兽的作用外,当然还可以作为兵器。除用刀以外,狩猎工具在火器广泛应用之前,还有弓箭、弩、矛、飞石索等,这些从滇黔许多民族出入所携带的器具中可以得到反映,但乂以弓箭、弩箭的使用最为有效,成为滇黔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随身物之一,因此,弩的使用成为男子孩童时期的必修课。为了增加杀伤力, 还往往在箭头上涂上毒药,制成毒箭,当带伤的禽兽向猎人发起报复性攻击时, 则需要使用适于防身的刀、矛等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狩猎面临的风险较大,往往需要狩猎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一定的搏斗技巧。狩猎技能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男 人生存能力的标准,也是他取得社会地位和荣耀的重要途径。“把狩猎作为最重 要的生活方式……是族人们素以表彰其尚武精神的所在。”③
浏览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