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生一卒 |
籍贯 |
主要事迹或成就 |
师承 |
所习拳种 |
唐瑞林 |
男 |
汉 |
1911—1994 |
江西 |
著名硬气功名家 |
任长存 |
劲虹、气功、长拳、 弹腿 |
吴峻山 |
男 |
汉 |
1868—1942 |
北京 |
南京国术饰编审处处长 |
韩福顺 |
八卦掌、太极拳 |
吴了荣 |
男 |
汉 |
1888—1968 |
河北 |
昆明拳师 |
张金龄 |
太极拳、长拳、洪拳 |
吴永浩 |
男 |
苗 |
1945— |
贵州天柱 |
黔东南州武术协会副 主席 |
吴必球 |
苗拳 |
王树璋 |
男 |
汉 |
1914—1989 |
云南蒙自 |
武当乾坤口也要传人 |
赵超然 |
武当乾坤门 |
王献宗 |
男 |
汉 |
1905—1973 |
河北保定 |
原中央军校五分校武术官 |
南京中央国术馆 |
长拳、摔跤 |
王之和 |
男 |
汉 |
1902—1992 |
山东陵县 |
长沙国术馆馆长,贵 州省武协主席 |
修剑痴、刘智、 翟树珍 |
弹腿、立拳、少林 拳、八卦掌、形意 拳、通背拳 |
许水章 |
男 |
汉 |
1917—? |
浙江郭县 |
昆明市著名拳师 |
张金龄 |
148式太极拳、九宫 八卦大掌、形意拳 |
杨五亭 |
男 |
汉 |
1907—? |
河北沧州 |
1929年任国民党第三军武术教宫 |
张连祥、沈玉升 |
燕青门、枪术、摔跤 |
杨英侠 |
女 |
汉 |
1911—1982 |
河北邢德 |
曾任白崇禧武术教师 |
南京中央国术馆 |
少林拳、双刀 |
杨近文 |
男 |
汉 |
1926— |
贵阳 |
苗拳传人 |
杨树清 |
苗拳 |
作圣 |
男 |
汉 |
1899—? |
山东 |
昆明拳师 |
不详 |
太极拳 |
朱理轩 |
男 |
汉 |
不详 |
四川 |
昭通国术社教练 |
马金龙 |
燕行拳、梅花拳、 八仙拳、风火棍、 虎尾鞭 |
「朱 |
男 |
汉 |
1914—2000 |
公南昆明 |
昆明八卦掌名家 |
吴峻山、张金龄 |
八卦掌、太极拳 |
赵超然 |
男 |
? |
不详 |
湖北武昌 |
武当乾坤门重要传人 |
不详 |
武当乾坤门 |
赵勉 |
男 |
汉 |
1928—? |
云南昭通 |
公南最早的陈式太极拳传承人 |
昭通国术社、李 瑞廷 |
陈式太极拳、龙行八卦功、无极混 元功 |
周瑞木 |
男 |
汉 |
不详 |
浙江 |
昆明拳师 |
张金龄 |
太极拳 |
周辛甫 |
男 |
汉 |
1914—1988 |
江苏 徐州 |
货州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武术队教练 |
房龙英、李耀朴 |
不详 |
张金龄 |
男 |
汉 |
1877—1960 |
河北宁津 |
行医授武,1957年全国武术观摩赛一等奖 |
张宏生、吴鉴泉 |
148式太极拳、九宫八卦大掌、形意拳 |
张云雷 |
男 |
汉 |
1913—1992 |
湖北武昌 |
云南著名拳击家 |
南京中央国术馆第三期 |
拳击、醉拳 |
张镜园 |
男 |
汉 |
1898—? |
浙江吴兴 |
昆明拳师 |
吴峻山、张金龄 |
八卦掌、太极拳 |
武林精英可分为本地精英和外来精英两大类。
本地武林精英是指出生地在本土而外出拜师学艺而成的武术高手。宰散、思 鸿贵、张金培、彭勤、蒋勋培等。
宰散是清末景洪县勘龙人,是当地著名的傣族武术师。年轻时,宰散到勘海去学过武艺,后乂转到曼累向师傅康朗腊学习武艺。①学成后,就到各地去当教练。对傣拳的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
思鸿贵(1891—1983年),也是一位名震四方的传奇人物。思鸿贵乂名三原,傣族,盈江县平原镇大芒丙人,傣族武术师,16岁时,在其祖父指导下, 开始习武,后乂拜著名傣族拳师摩安为师,学习傣族传统武术。因他天资聪颖, 加之勤学苦练,不久便得真传,武功超群。18岁,被盏达土司选为贴身护卫。 20岁时,为提高武术技艺,辞去土司护卫,至缅甸游学。他拜名师,寻高手, 博采众家之长,足迹遍及缅北。异常的勤奋,奇特的悟性,使他掌握了傣族传统武术的精华,并学会了跌打损伤的医术,成为中缅边境一带闻名的武术师。1932 年春,缅甸一著名拳王在缅摆擂台比武,从仰光一直打至腊戍,一路过关斩将, 所向披靡。三原应朋友之邀赶至腊戍打擂。比武始,矮小的三原面对身高体壮的缅拳王,毫不畏惧,以精湛的拳术,几个回合即将缅拳王击倒而获胜。三原一生习武授艺,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缅边境一带享有盛名。②
张金培(1886—1943年),苗族,台江县台浓乡丈浓寨人。张金培少年时曾拜湖南武术师习艺,功底甚厚。在贵州台江交密一带带徒传艺,促进了黔东南武术的发展,受江湖豪客敬重。③
彭勤(1896—1979年),云南昭通人,幼读私塾,嗜习武艺。曾先后从马汤圆、郑海波、林毓初等拳师广习多种拳械及功法,后乂随鸡足山妙承师习练气功。1924年入云南讲武学校学习。1927年毕业后历任滇军军职至参谋主任。曾率所部滇军开赴鲁南台儿庄抗击日寇。1940年因伤回昭通,因以扶贫抑恶为己任,被当地民众颂为“义侠”。晚年致力于办学,既教文化知识,乂教拳术。所传拳械,除早年得自诸师之艺外,还融会各家之长,创编成“十二连环手”、 “八大一掌劲”等。在昭通一带传人众多。④
蒋勋培(1904—1991年),八卦掌名家吴峻山入室弟子,云南省鹤庆县人。
①《中国少数民族社公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四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 (二)》41 ~4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②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盈江县志》,765〜766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③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696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④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昭通地区志》下卷,44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自幼嗜武,十三岁时即拜武术名家李士友先生为师,学习各门派内功与武术,20 岁时,技艺就已炉火纯青。1924年至1931年期间,“云南英武社”、“云南振武社”、“云南国术团”等武术团体在蒋老师的积极倡导下纷纷创立,查拳、劈挂、 形意拳和少林等多种拳械套路得以发扬光大。1932年后,蒋勋培出任滇军武术教官。1938年底,中央国术馆迁昆明。蒋勋培先生拜入八卦掌名家吴峻山门下, 成为继董海川、韩福顺、吴峻山一支八卦掌流派中的重要传人。吴峻山先生除拳械套路外,还破例将多种八卦门功法授予蒋勋培先生。蒋勋培先生自20世纪40 年代末期起,从事六十余年的八卦掌传授活动,为滇黔武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来武术精英是指出生地是滇黔之外后迁入滇黔落户或乂迁出的武林人士。 这部分人遍及滇黔。清末至民国期间为高峰期。这些身怀绝技的武术家的迁入, 对滇黔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光绪年间,李冰设馆授业遍及贵州的20多个县市①,学生、门徒在黔东南甚多。李冰(1877—1942年),四川省简州(今简阳)东乡木城人,12岁上峨眉山习武,武功造诣颇深,运气时周身肌肉硬如铁块,据说有好事者,征得李冰同意,用棕绳系其颈,让两个健壮青年用力往两边拉,李冰坦然自若,因而乡 人都称冰为“铁罗汉”。20岁返回乡里,不久参加四川“红灯教”聚义反清, 事败,更名为李树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加“哥老会”被尊为“大爷”。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他人检举告发,为避缉捕,逃到贵州,寄居于同 门兄弟贵阳黔灵山铁肩和尚处,后经铁肩和尚介绍到遵义、桐梓等地设馆收徒。 乂到黔南、黔东南十余县设馆授徒。民国四年(1915年)在雷山娶妻王氏,遂定居雷山白连乡白键像。李冰性格耿直,好打抱不平,有侠士之风。李冰在设馆授业时,白天教读经书,晚上教习武术,要求严格,指点认真。乡村农民争相敦聘,达官显贵也来求教。李冰从教三十余年,设馆授业遍及贵州的20多个县市, 学生、门徒在黔东南甚多。
清末到民国时期,昭通地区有外地拳师设棚收徒,传授武术。②同治六年 (1867年)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的保镖、武士老田官解甲归田,在镇雄县城设棚收徒,传授南拳、北拳、气功,之后乂有福建万佛寺主持灵峰大师到镇雄操练气功;苗寨随军的梁明正、肖南轩等人皆设棚教习刀、枪、武术。宣统三年 (1911年),郑海波、林育初开始在昭通教习武术。同年,四川名师马德胜(外 号“马汤圆”)来昭,先到永、盐等地教授五虎拳、少林八卦、少林南拳等,培
① 货州省雷县志编蒙委员会编:《雷县志》,747页,贵阳,贡州人民出版社,1992。
② 昭通地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昭通地区志》下卷,308页,昆明,公南人民出版社,1999。 养出一批武林高手,民国三年(1914年)秋,其门徒龙云在昆明打败法国大力士瑞纳,传为武林佳话;其徒弟邹若衡当过滇军军长唐继尧的保镖,拳术造诣颇深;徒弟彭勤擅长气功,民间有“彭家气功邹家拳”之说。民国十一年,康传满行医到镇雄,教授字门拳和气功;吴德昌教长拳。民国二十三年,四川名师朱理轩来昭通教授梅花拳、七星功、青拳、少林棍等。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