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贵州省雷山县志编裳委员会编:《雷山县志》,747 i/f,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侗族泛称武术为“qonc(拳)”①,主要表现形式分拳术、擒拿术、器械术三种。侗拳有三步过堂、锦鸡抓米、猴子偷桃、左摆左临、右摆右临、大腾空、小 腾空、王连公的架步、八步八开、四门拳、开门拳、双击拳、进步拳等。擒拿术有“三十六挡打,七十二擒拿手”之说,内容丰富,技法精炼。

侗拳的兵器多取自日常生活用具,体现了生活在山林地域内习武者生存方式及习武生活方式。其攻防演练方法也多是这些器械的各自运用特点,保留着本民族淳朴风格,重实用,不图虚格。特色兵器有拦山刀、锄头、勾林、月牙翼齿 镇、长约五米的侗族扫堂棍等。由于侗族所居区域木材资源丰富,所以棍术在侗家武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棍中有四门棍、僮家棍、左棍、右棍、四门开、仙人揽衣、锦鸡摆尾、扫堂棍、牛尾棍、猴子翻梁、满堂棍、五马破槽、九牛造塘、一炷香、鲤鱼上滩、猛虎跳岗、雄鸡点头等棍路。其特点是朴素有力、随机应变、棍无虚招。口诀为:“棍是才丁直棍,用时两头来,你有棍来,退一步, 兜一棍,压一棍,进一步,挑一棍”,“棍动人不动,人动棍伤人”,“棍正我看人,人动棍打人”。这些兵器,在攻防技法、套路演练的技巧、实用性上,绝不逊色于常规武术器械,如在咸同农民大起义斗争中,这些非常规器械常令前来围剿的清军望而生畏、魂飞魄散。

侗拳的各种套路变化多端,名称不一,侗族武术的同一套路可以用拳、棍等器械来表现,如八卦拳、剑与八卦棍的步法与动作及攻或防的作用基本一致。总 体说来,侗拳的风格特点是: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兼有虚步、丁步、仆步; 手型以拳、掌、勾为主;步法以“四门”、“田”字步为主,定势时沉静稳健, 运动时招式连连;动作短促,快速有力;多手法,少腿法;擅用桥手,腿不高 发,暗腿为主,着重于一击成功,招招实用,讲究后发制人,求准求狠,不重花架,要求灵活多变,手动足进,攻防兼顾,身法自如。整套动作短小紧凑,运动面较小,山地特色浓厚。练功方法有:走桩、站棍、扳手功、打窝子、药用硬功、卧桩功,桩法有手桩、箭桩、弓桩、坐桩、收桩等②。侗族散打法中有“双 龙进洞”、“鲤鱼抠鳏”、“端头反正”等。桩功中马步桩为两步马步桩,拳型中的半握空拳、鹤鹰爪、锦鸡手以及演练武术时的抱手礼等都极具民族特色。

本书以侗族月牙翼齿镜为例,来对侗族兵器及其文化空间进行研究。

(二)侗拳稀有兵器——月牙翼齿镇③

侗拳月牙翼齿镇流传于黔东南州天柱县老海、芹香、蓝田等村寨,是一种古

①杨盛中:《黎平县民族志》,94贝,贡阳,黄州人民出版社,1989。

②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志•体育志》,49页,贵阳,货州人民出版社,1993。 ③根据老海村洞族老海月牙翼齿镣第六代传人龙庆炎述材料整理。 老的兵器。镇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朝时才随着武术的兴盛而流传广泛。用镂这种武器最出名的人物要数《隋唐演义》中的“恒勇无敌将,天宝大将军” 宇文成都了,手中使一条三百二十斤重的“凤翅锚金獴”。另外隋朝大将“八马将”辛文礼,用一条混铁镶。镶,是由枪发展而来的。福居禅师《少林衣钵真传》(抄本)载:“键名何渭镇,四方八面当,一言说不尽,横竖迎面闯,埋势紧伏底,抡土迷眼光,何用千般巧,真乃是神方。”①镜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面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2〜2. 3米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镇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像、四节锋、五齿链、三节像、雁尾镇、雁翅 镇、雁嘴镇、凤翅镭金锋、锯翅锋、金牛锋、燕子镇、凤翅镇、夜战镇、牛头镇、燕子镇、雷震锋等。镇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 捅、捞、咬、拨等。链没有舞花,主要突出大转。其主要击法为:拍、拿、滑、 挂、压、横、挑、扎八字用法。套路中多采用“扎捻势”、“中平势”、“骑龙 势”、“架上势”、“闸下势”等基本姿势。其代表性套路有“锚金锐”、“燕尾翅”等。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 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锋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锋,长与月牙铲同。"②茅氏(茅元仪)注日:“以纯铁为之,盖恐用生则易折其翼也;锁亦有尖刀,可倒用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齿形锋则兼有喳兵、句兵之用,诚属利器,惟恐使用较难,须经过精细之练习耳。”③ 锋在清代应用甚广,尔后,逐渐减少。

1.老海月牙翼齿镇的历史渊源

老海山寨地处大山深处,山路崎岖,交通不变,使得月牙翼齿锋在这里得以很好地留存下来,是研究古代兵器、武术、狩猎、农耕等重要的历史符号。由于洞多潭深,古木丛杂,时有猛兽成群,长蛇当道,侵害人畜。因此,从古至今, 聚居在这里的侗族都有尚武、习战之风。而月牙翼齿镂在此地区侗族中备受青睐。

老海侗族月牙翼齿锤简称月牙镣,因形似弯月而得名。大小不等,一般为10〜15公斤,径长0.6〜1米。中间一硬木贯穿,链的外形如一对小牛角。手柄为长1米的硬木。锋背与锋心分别装有状如镑钺的刀片,有的按有2〜3块,两

①http: //bbs. cqzg.cn/thread — 464687 — 1 — 1. html.

②周纬:《中国兵器史稿》,167页,天津,百花文/出版社,2005。

③周纬:《中国兵器史稿》,167页,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5。 翼都有,主要用上好的钢材反复铸成。链背对称安装3个铃铛,舞起来叮当作响。手柄与键的结合部缠上红、黄、蓝、绿等色布条,起到美化装饰作用。每年正月族中父老集于晒谷坪,互相教习操练。相传这种克敌制胜健身的古兵器,是由侗族武术大师龙大正于道光年间发明创造并发扬光大的。

老海村为侗寨,全寨为龙姓,祖籍江西吉安,几经迁徙,最终在清乾隆年间 由龙氏二十二世孙之福、之寿、之禄在老海定居,为老海开基之祖。为保寨安民,清道光年间,以龙孔十为首的先祖们组成了一支武术队,并请贵州松桃侗族武术大师龙大正传授武艺。龙大正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经验,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狩猎习惯,为防敌和禽兽以及健身之需创造了月牙镖。月牙翼齿镜的造型独特,形似水牛角。侗族是稻作民族,水牛不但可以耕田,而且是侗族勇武神力的象征。因此,侗族认为牛角形的月牙铛能赋予武术师以奇异的神力。相传在一年冬天的夜里,一只吊睛白额虎进了侗寨,先把一村民的一头小猪崽吃了,然后跃进农户家中叼出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龙大正闻讯,拖起一把掏牛粪用的钉耙就追。追近猛虎,拦腰就是一耙,猛虎反扑,他凭着十八般武艺,与老虎拼死搏斗起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最后将猛虎杀死。从此以后,他根据钉耙的原理,专门打制对付老虎的铁镜,并根据自己习武的经验,将铁锤和自己创编的一组武术套路组合起来,在农闲的时侯将此技艺传授给寨子中龙姓的青年们,并在村里世代相传。

2.月牙翼齿镇的传承

月牙翼齿锋传承有严格的规矩,传内不传外,并均在本寨龙姓之间传承。自龙大正首创以来已经历六代:第二代龙孔十,第三代龙天标、龙天福,第四代龙长森,第五代龙必先,第六代龙安凡、龙庆炎。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3.月牙翼齿镇的技法及文化特色

月牙翼齿锋训练和表演所用器械有像、铁尺、棍(原为硬木制成,现以钢 管制作,长约2米,扫锋棍长约4米)。表演形式有拳术、单尺、单棍、铜、锋等单项表演,有铁尺对棍、铁尺对镖、棍对锤、双棍对打、含像(以口咬住镇)、抛链等对打表演,有三人、四人、五人、七人混合打,还有扫锋棍表演。 表演时身械并用,呼呼生风,真好似金箭离弦,雄鹰叼食;上打莲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左打腰,右打手。其招“雄鹰叼鸟”、“神猴捞月”等表演起来扣人心弦。侗族武术师的功夫爆发力强,出手凶狠,月牙锋杀伤力大,只用力一键, 轻则伤筋断骨,重则一命呜呼。此獴易攻难防,所以历代将官都曾使用过。

月牙翼齿镇武术表演是老海玩龙队春节拜年活动的内容之一。老海侗寨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老海人是天生的乐天派。平日里寨上小伙子利用空闲时间请祖上老人传习武艺,使青年小伙练就一身功夫,加 上寨上有专人唱贺年吉语,乂有人掌握扎龙手艺,老海人每年春节都会组成玩龙队,到天柱县内的村寨去拜年,庆贺元旦,欢度春节。

浏览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