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船拳调查地点主要在乌镇和湖州。 桐乡乌镇在当地有关 政府部门并没有有关“船拳”的任何资料,桐乡主要调查了乌镇景 区的船拳表演。 景区之内有着一批船拳师傅常年在景区内进行表 演,此次主要采访了船拳师傅陶新卫和孔瑞珍老先生,并录下了船 拳表演的全过程,并且拍下了师傅在打船拳时的炫姿靓影。 乌镇 船拳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首都在杭州,作为鱼米水乡的江南尤 为发达,但是治安稍加欠缺,百姓们经常受到土匪、流寇等不法分 子的抢劫和扰乱,由于水路比较兴盛,因此土匪、流寇们也就经常 通过水路前往乡镇抢劫,扰乱百姓,百姓们为了阻止土匪,流寇的 扰乱自发组织社会上一些武艺高强的人登上大船在水路上阻断土 匪流寇的骚扰,从而起到在气势上镇压土匪、流寇的作用,起初经 常会有民众自发的组织船拳进行表演,后来治安转好,渐渐地人们 也就不再使用船拳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威慑,船拳慢慢地 淡出社会,时过不久,地方富人有自愿出钱请高人们进行船拳表 演,从此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形成了船拳表演的传统习惯,另外在 乌镇的香市节,湖州的蚕花节都会有船拳表演,所表演的武艺都是 经过精心挑选的。乌镇会打船拳的只剩下10多名老人了,懂得船 拳、会打船拳的年轻人也几乎没有了,此时此刻,船拳面临着失传 的重大问题。 据传,船拳曾在练市、桐乡、乌镇等地广为流传,而练 市在历史上更是江南船拳习法、表演的中心地带。 如今的练市船 拳主要分布在施家浜村、朱家埭村、达井村、钟家墩村、大虹桥村 等地。
在湖州,探访了钱来宝的船拳师傅,是湖州目前船拳仅存的一 位传承人。 钱来宝祖上好几代都是渔民,他的拳术也是前辈传下 来的。 在他父亲那辈人中,有许多渔民都会打船拳,只是最初在船 上打的拳,一般都是五虎拳、形意拳、通臂拳、长拳等,也能挥舞各 种兵器,但这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船拳。 后来结合南拳和江南 五行拳,经过不断改进,才形成现在比较完整的船拳套路,并在湖 州得到了大力的宣传。
在上海,实地调查了上海青浦武术协会,并采访了会长丁裕 春。 丁裕春先生自幼喜欢武术,从小习武,曾先后习练过少林梅花 拳、南拳、醉剑、牛角、梭子等武术功法。 其中牛角、梭子就是青浦 船拳的奇特武术器械。 据丁先生讲,青浦船拳是一个武术功法大 系统,其包括船上演练的岳家拳、梅花拳、杨氏短打、十八记拳、灰 耙、牛角、木梭等拳械功夫。 丁先生师从于当代武术名家韩志侠先 生。 他师从韩先生学习梅花拳、木梭等江南船拳功夫。 据丁先生 讲,他的师父韩志侠幼年家贫,但是全家喜好武术,韩志侠在一个 马戏团打工时,有幸遇到了上海武术名家陆家山先生,巧得机缘拜 陆家山为师,习得梅花拳和木梭。 抗日战争爆发前,韩志侠先生定 居青浦观音堂,丁先生后来有幸拜师韩志侠先生习得梅花拳、木 梭、醉剑等功夫。 在采访中,丁先生表演梅花拳,我们进行了全过 程录像。 从演练内容看,丁先生的梅花拳体现了江南船拳很重要 的一个特点就是拳打卧牛之地,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始终有一只 脚在“卧牛之地”的中心地带,并且从动作形态上的确是似南拳而 非南拳,似长拳而非长拳。 丁先生梅花拳的另一个特点是“马丁 步”,这是其他地方江南船拳不曾凸显的步法。 同时丁先生的徒弟 周永林为我们演示了木梭的功法。 从特点上看,木梭是双手执握 的兵器,动作以推、挡、削、砍、刺为特色,脚下步伐也突出了船拳步 法的特点,即无论进退攻防,始终有一只脚在“卧牛之地”的中心, 攻防方向也是防八方攻四面,周先生的表演也录制成了影像资料。 另外丁裕春先生整理的有关江南船拳杨氏短打的资料,由于尚未 公开出版,此次调查仅录制了影像资料。
(二 ) 主 要 问 题 的 描 述 与 分 析
在采访的过程中间,我们就船拳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问题咨 询了老人,现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关于江南船拳的起源和发展问 题,老人们认为主要是沿着以下的脉络发展的。 在江南水乡,作为 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和人们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大运河 和太湖附近的江南水乡是特殊的战略要地,乡民和船民为防盗贼 横行,群起自卫,自发习武和帮会组织蜂起。 水乡船民和漕帮等帮 会为保家、为防身,只得借助生产生活工具在方寸船头之地习练, 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江南船拳的雏形。 在历次战乱中,一 些水军散落定居于乌镇、越溪一带,军中船拳便与民间船拳逐渐融 合,成为世代江南水乡百姓和历代漕帮船民所钟爱的防身和抗敌 之术。
在和老人们谈到对于目前船拳生存现状的问题时,老人们普 遍感到担忧。 现在练船拳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以前练船拳的老拳 师年龄都已经很大,很多人都已经离世,对于如何传承这一文化瑰 宝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被调查者认为,由于船拳训练要求 比较高,很多现代的年轻人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 从他们教学的经验来看,很多年轻人开始兴趣很高,可是练了几天 就坚持不下去了,即使有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 网。 再就是学生家长支持程度不高。 他们大都认为小孩子应该把 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至于继承这种传统的武术与否和他们的关 系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锻炼身体可以通 过很多其他的方式,并不一定要练船拳。 老人们也提到了对很多 小孩喜欢练跆拳道而不练中国武术的现状感到不解。
(三 )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针对目前船拳生存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根据被调查者的建 议和意见,特提出了几点对策。
第一,开设船拳教育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的教育非常 重要,正面的教育与其他途径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教 育的形式要更加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授课形式和内 容,尽可能地在苏州市的小学和中学开设船拳特色课程。
第二,培养更多的专业老师,让师资队伍更加专业化。 老师的 专业水平在船拳传承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只有专业的老师 才能给予学生的正确的、高质量生动的教学,进而收到良好的效 果。 建议相关的部门组织专门的人员向老拳师学习,尽量原汁原 味地保留船拳的技术和船拳理论文化。
第三,建议相关部门领导要重视船拳技术及理论的挖掘与开 发,在政策及舆论宣传上面加大力度,同时加大设备设施方面的 投资。
第四,鉴于懂得船拳的老拳师人数越来越少,应组织专门的人 员向这些老拳师进行学习,并把学的技术加以整理成套路并出版 相应的理论书籍。 同时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在课堂外了解相关 的知识。 组成有兴趣的学生社团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 些有贯船拳的文化活动。
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还有一些懂得船 拳的老拳师并没有被采访到,我们团队的成员对于船拳的相关理 论和技术知识还应进一步加强。 因此,在此次的调查成果基础上, 应进一步完善采访各地船拳老人的计划,为进一步挖掘与开发船 拳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间几年的博士生涯已然结束。 几年 来,聆听导师教诲时产生的灵感,师兄妹游学时的快乐,思路窒碍 时的煎熬,调研时偶吃闭门羹的尴尬,获得有价值文献资料的欣 喜,均曾一一体验。 几年的风风雨雨,奔波和艰辛使我获益匪浅, 感慨良多,求学这段经历使我无比眷恋和无比感恩!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罗时铭教授。 跟随导师学习多年,不仅 仅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工作方式的 严谨。 从选题到开题,从调研计划制订到实地考察,从初稿的修改 到定稿的检查,无不凝结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思想。 导师渊博的 学识、治学的严谨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榜样,“学 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您最恰当的评价,在此向导师表达我最衷 心的谢意!
调研访谈工作是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我在走访苏州、常州、上 海、嘉兴、温州、杭州相关船拳人士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以 及民间武术传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他们是林小 美老师、陈顺安老师、韩海华老师、曹金宝老师、丁裕春老师、钱来 宝老师、荣学润老师、吴根宝、陶香宝等船拳老人以及苏州市体育 局的安建平主任、越溪小学的虞文娟校长、吴荣祖校长等人,没有 他们的帮助,本书不可能顺利完成。
三年求学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王家宏老师、汪康乐老师、田麦
久老师、王岗老师、董新光老师及其他一些老师的讲课和教诲,他 们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风范都曾深深感染过我。 他们在学术研究上 给我的启迪是我毕生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在此我也深表感谢! 感谢学院的陆阿明院长、朱建刚书记、李伟文副书记、陶玉流副院 长、王玉君老师、张鑫华老师以及杨雪老师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 助和支持!
感谢王国祥教授、熊焰教授、李龙教授、王国志副教授以及李 翔师兄、魏刚师兄,李吉远、杨海庆师弟,王妍、王荷英、周雅婷以及 其他师妹,还有我的研究生们,感谢他们在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 中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在跟他们的交流与讨论过程中,我开拓了思 路,增长了见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 感谢我的妻子姜红为我所付出的爱与 支持,是她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和照顾女儿的责任,才能使我 有精力完成论文的撰写;而当我有了挫折时又是她鼓励我冲破阻 力,努力前行;是她承受了我的坏脾气,为我撑起了一片蓝天。 感 谢我的女儿张巧佳,有了她的存在,我的人生才更加完整,我才有 源源不断努力进取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本书要献给我的父亲母亲,感谢他们多年的养育之恩! 最后,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一并致谢!
浏览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