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云贵高原地形及地貌奇特,气候及动植物又多作垂直分布,因此居住在境内不同地区的古代民族,很早以前就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不同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有的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有的从事畜牧业生产,兼营狩猎业;有的“夏处高山,冬藏深谷”,属于“随畜迁徙,毋常处”的游牧民族。正因为滇黔地区古代民族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与外界联系乂 少的地域内,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体貌、气质、语言、服饰、宗教、习俗及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部落。加之历代中原王朝对“种类殊别”、 “自相君长”②的西南夷民族一贯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方式,以及西南夷各部落间壁垒森严和兵戈相防的固有民族意识,使当地民族间的界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未能逐步淡化,反而种属愈来愈多,民族自称和他称亦更加复杂。随着历史的演进,濮人逐渐分化成伤佬族、佰;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氐羌逐渐分 化为藏族、彝族、像像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 独龙族、景颇族、阿昌族等;百越则逐渐分化为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苗瑶逐渐分化为苗族、瑶族等;滇黔的蒙古族则是元初忽必烈征战云南时带来的蒙古军队的后裔;回族、满族人滇黔的第一次高潮也出现在元代。他们从四面八方进入滇黔,相互对流,互为穿插,经过元、明、清三代的社会变化,各民族分布的大势已趋稳定,逐渐形成“乂杂居,又聚居”、“大分散,小聚居” 的分布格局。
①(四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
②(清)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二、尚武轻死——史籍记载的滇黔民族特征
滇黔地区山高水深,林茂瘴彷,狼虫虎豹出没无常。滇黔先民不但要应付恶 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来自其他部落或种族的侵袭或压迫,从而养成了强悍、 尚武轻死的民族性征。为了能更好地领略滇黔民族的武风民俗,我们从史籍记载中寻找滇黔先民的足迹来印证他们的这种民族特征。就地域来讲,“云南之地……人民尚兵”①;大理地区的民族“善战善猎”②;武定府地区的民族“俗尚强悍,难治”③;浪蕖州,“俗尚气力,勇厉善战,不离金革”④;永宁府,“山川险要,人习斗战”⑤等。就民族而言,漫长的战争岁月,既培养了滇黔各族人民骁勇强悍的民族心理品质,乂练就了他们精湛的武艺。一招一式,一扑一跃,折射出这些民族强悍尚武、恃强逞武的风俗情性。
彝族支系众多,并且彝族是滇黔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史称“纳 苏”、“诺苏”、“罗武”、“撒尼”、“阿西”、“米撒泼”等。彝族“雄尚气力”⑥, 史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古代彝族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历史典籍。彝族是古羌人的后裔。羌人“氏族无定……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 性坚刚勇猛”⑦。这种“雄尚气力”⑧的习俗在彝族中展露无遗,并把“修习攻击”⑨作为生活中必修课,他们“披毡佩刀,时刻不释。……左右佩双刀……腰刀长枪,行坐不释”。⑩彝族不但“遇战斗视死如归”⑪,“以轻死为勇”,即使是 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合,也是“兵刃相接”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民族
①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556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刖》第二卷,111页,昆明,公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③(清)范承勋:《康熙公南通志》,见北京图书饰占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饰占籍珍本丛向》1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④方惘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五卷,677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⑤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田》第五卷,720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0。
⑥方国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⑦(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卷九十六。
⑧方悯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⑨(明)川汝诚:《行边纪闻》,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8页,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1998。
® 易门县地方志编裳委员会编:《易门县志》,13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⑪(元)李京撰,干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89-90,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1986。
⑫(元)李京撰,干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89-90,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1986。
“俗尚武”,“悍而喜斗”①之风之浓烈。他们不但“勇战斗”,而且“善作兵,,②,即“善造坚甲利刃”③。同时彝族妇女也是投射高手,据《盗防志•剿辅事略》云:其“妇人能执兵,孺子习于超距,飞石弹丸,洞中毫米。”④刘世常在《种彝》诗里更是形象地描述了彝族先民的悍勇,其日:“种分黑白负豪强, 醉里戈矛马上枪。事后方知错处悔,不于悔后更思量。三尺环刀七尺弩,板崖附葛穷猿鼠。幼小生来不见人,纷纷劫夺诚难数。”⑤
元明时代,史籍上景颇族、阿昌族乂被称为“峨昌”、“莪昌”、“蛾昌” 等,,,性勇悍,,⑥,日常生活中“男子顶髻戴竹兜鳌……兵不离身”,即“刀弩不去身”,与人相处则“强狞好斗”⑦,“不能聚格”⑧。今天景颇族举行盛大节庆 “目瑙节”期间,领舞者“瑙双”必须头戴兜婺,用孔雀羽毛为顶饰,此风俗沿袭至今。
值族自称瓦”、“阿佰:"、“阿莱”、“勒值”、“阿卧”等,史称“哈喇”、“望蛮”、“望苴子蛮”、“卡瓦”“哈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史籍中载,“望蛮(值族)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⑨,“尚勇力”,“凶悍善斗”。 在战斗中“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兜鳌上插耗牛尾,驰突若飞”;“负排持槊,前往无敌”⑩;“乂能用木弓短箭。箭镰敷毒药,所中人立毙,因此,值族成为南诏军队中的先锋军,每当“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蛮为前驱”。
基诺族古称“野人”、“三撮毛”等,“喜杀”⑫,“性至凶悍,登高涉险如 飞…”一言不合,白刃相向”⑬。遇到外敌入侵时,则“执勾刀大刃……持木弓以御侵暴”⑭。
①(明)汝诚:《行边纪闻》,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60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唐)欧阳修:《新唐书》。
③(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80-90 111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④(洁)钮方图、侯允钦:《邓川州志•卷十六•盗防志•剿辅事略》,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⑤ 见(清)何怀道、万百:贯:(乾隆)《开化府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⑥(清)李斯侄、黄元治:《大理府志》卷二,康熙刻本影印。
⑦(明)谢碓湖:《滇略》卷九。
⑧(清)鄂尔泰等:《云南通志》卷二卜四。
⑨(唐)樊绰:《蛮书》卷四。
⑩(唐)樊绰:《蛮书》卷四。
⑪(唐)樊绰:《蛮书》卷四。
⑫(清)陈宗海:(光绪)《腾越厅志稿》卷十五,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9月同印。
⑬ 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75页,昆明,天南民族出版社,19860
⑭(清)鄂尔泰等:(雍正)《云南通志》。
像俅族历史上曾有“力苏”、“力些力”力梭力“俚苏”、“黎苏”等不同写 法。供傣族先民,身体强健,“性刚狠,嗜杀”①,“勇于死战”②,“利刃毒矢, 刻不离身,登山捷若猿猱”,并且“尤善弩”③,“发无虚矢”,“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④。高超的射技,是像像族抵御外族入侵的资本,史籍中就有“以此制服两番”⑤的记载。
怒族多被称为“怒人”、“弩人”等,“性猛悍,以弓矢涉猎”⑥。
傣族在史籍中被称为“滇越”、“津’、"擅”、“僚”、“鸠僚"、“耍”、 “越”、“濮”、“金齿”、“黑齿”、“膝齿”、“绣脚”、“绣面”、“白衣”、“白 夷”、“百夷”、“伯夷”、“摆夷”等,“其俗勇健,男女走险如飞”⑦,“军民无定籍,每三五人充军一人,正军谓之昔刺,犹言壮士”⑧。元朝时,游历到此的马可•波罗看到,“男人们除了醉心于骑马、行猎和使用武器及军事生活外,从不关心其他事”⑨;况且“兵革犀利,男女惊捷……骁悍不畏死,遇战斗则裸跣以从,邻夷避之,不敢犯其境"
浏览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