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认为,“研究历史,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 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钱穆同时认 为,研究文化需要有哲学智慧:“文化本身固是一部历史,但研究文 化这是一种哲学。 全部历史只是平铺放着,我们须能运用哲学的 眼光来加以汇通和合,而阐述出其全部历史之内涵意义,与其统一 精神来。”如果历史是一场戏,地理就是它表演的舞台:“因于各地 区气候、生产、交通种种条件不同,而影响到人生文化方面者,其事 极深微。 要之,各地居民,相互间性格有不同,风俗习尚有不同,心 理状态与精神活动都可有不同。”目前学术界将文化研究分为三 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所谓物质文化指以满 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制度层面是人类处理个 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而精神层面是人类的文 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抽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 意识等形式。 在文化结构的每一层中都蕴含着文化心理结构的表 层、中层和深层。 目前学者将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范围划定为人
-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三联书店,2001年,序第1页。
- 同上书,序第134页。
- 同上书,序第119页。
- 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6—124页。
们的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而中层结构包含 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的因素,是文化心理中的 理性积淀,深层结构是文化心理的精神本质层面,它贯穿于、蕴藏 于文化心理的其他层面之中。 不同的文化类型蕴藏着不同的文化 心理深层结构,展示着不同的精神本质,包括文化主体的精神面 貌、人生态度,既是对现实世界的终极关怀,也有对生命的理解和 认知,是一个信仰的层面,是文化心理的内核,丹纳在《艺术哲学》 中称其为“原始的花岗岩”,具有极其稳定的文化特征。 张岱年将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指向了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史相对于文 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 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 是所有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 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向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具体到船 拳文化三个层面的考察,物质层面指船拳表演的器械、兵器,参加 表演的船拳队伍的人数、规模,船的大小、装饰,以及其他物质上的 投入等,制度层面主要指船拳的传承方式,表演项目的组织管理、 表演的具体实施策略,表演的评价标准等。 从目前的船拳组织管 理来看,船拳活动的开展一般是村落的自发组织,一般没有相应的 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观众的喝彩决定胜负,或者按传统习惯或约 定俗成的规则来组织实施。 精神形态主要指的是江南不同地区的 文化环境对船拳技术的影响。 江南地区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特别 是三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下,吴地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不同区域的江南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精神诉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共性价值
船拳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其内在价值 是其得以传承至今的关键原因。 船拳早期的军事训练意义逐渐消 解在民间的休闲表演中,船拳本身的健身格斗价值还是其作为拳 术的首要特征。 “清晨空气好,晨练武术操。 武术八卦掌,练拳又 练脚。 太极柔带刚,众人称国宝。 晨啸一声吼,浊气全没了。 一天 不晨练,心中似长草。 四季常坚持,全身疾病少。”“你拍一我拍一, 中国武术属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武术套路数不清。 你拍三,我 拍三,武术精神要记牢。 你拍四,我拍四,强身健体习武术。”这是 苏州越溪试验小学练习船拳的学生们的武术晨练儿歌,从其稚嫩 的童音中能感受到武术传承的希望,船拳的未来。 船拳作为传统 武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包含着侠士精神和传统礼仪,具有教 育意义。 船拳是民间的重要表演形式,人们欣赏船拳的表演的过 程既是心灵的释放,也是精神的满足,具有休闲娱乐的价值。 船拳 是传统经济、文化、精神的集合,而武术也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形式, 是历代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因而更有传承和保护价值。
一、格斗、健 身价值
船拳是武术门类的拳术的一支,中国百科大辞典如此解释武 术:“武术,旧称‘国术’。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把踢、打、摔、拿、跌、 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各种攻防格斗的徒手或器械功 夫、套路和单势。”健身格斗价值是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是以攻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541页。 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人体格斗能力为核心,以套路演练、搏 斗对抗、艺术反映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和艺 术项目。”而船拳作为民间武术更为本质的定义是一种拳术,拳术 在古代是才能的一种,甚至不举荐也是犯罪,《管子》记载:“有拳勇 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告谓之弊才,其罪 五。"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将拳术看作是万般武艺的基础: “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 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乃武艺之源。飞纪效新书•治水兵篇》:“拳法 似无预于大战之际,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故存于后,以备一家。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 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船拳作为一种技能,在人们习武的过 程中也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实用观,在习武的动机上体现得 尤为明显,“一身好武艺可以帮助一个人入仕改变社会地位,也可 以帮助人们强健体魄、祛病延年,还可以娱乐身心等等,人们选择 练习武术,总是与一定的利益相联系。 但恰恰是武术的这些实用 价值牵动了人们习武的内驱力,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武术在冷兵器 时代的辉煌”,可见,船拳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其格斗的价值。而古 时船拳的献技于佳节之时,两岸万目睽睽,有口皆碑,这一特定的 环境敦促着拳师们的自尊心,一是要有真功夫,二是所献之技不能 与别船雷同。 这两条无形中形成了各村庄习拳的训例。 年年如
① 曾于久:《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体育科学》,2008年第10期。
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③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纪效新书》,《中国古典精华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01页。
④ 范燕薇、高河永: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首都体育 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此,也促使江南船拳日益丰富多彩。 船拳的格斗价值是各村庄献 艺的主要元素。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3年,第105页。 了 200多名学生习练船拳,使船拳后继有人。而苏州北桥、越溪、 嘉兴东栅、常州淹城等地的中小学在学校里都开展了弘扬传统文 化、练船拳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热潮。
船拳在方寸之间进行表演,以下主要腿法招式简单叙述如下:
并步站立。 左腿伸直或微屈支撑站稳;右脚蹬地髋关节向左 旋转,双手握拳置于体侧;同时,右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上提。 当 大腿抬至水平或稍高时,小腿以膝关节为轴快速向前上方踢出,力 达腿尖,整条腿绷直。
动作要领:膝关节夹紧,小腿放松,要有弹性;往前送,高踢 时往上送。 主要攻击部位有面部、下颏、腹部、裆部;亦可用于 防守。
并步站立。 右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向前上提起。 右脚向正前做直线蹬踢,力达脚掌。 左腿伸直或微屈支撑站稳。
动作要领:提膝后尽量收紧关节;身体重心前移时,借用身体 的惯性;蹬的时候要及时送髋;提膝、蹬脚一气合成。 蹬腿主要攻 击对方的腹部。
并步站立。 左脚上步,右手左摆。 右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至 左脚,右脚屈膝上提,两拳置于胸前;左脚前脚掌碾地,脚尖外摆, 髋关节左转
,左膝内扣;随即左脚掌继续内旋至180度
,右腿膝关 节向前抬至水平状态;小腿快速向左前横向踢出。
动作要领: 膝关节夹紧,向前提膝,尽量走直线;支撑脚外旋 180度;身体与大小腿成直线;严格注意击打的力点在正脚背;攻击 的主要部位有头部、胸部、腹部和肋部。
并步站立。 左脚上步,右手左摆。 右脚蹬地右腿以髋关节为 轴屈膝提起,两手握拳置于体侧;随即左脚以前脚掌为轴外旋180 度,髋关节向左旋转,右腿屈膝,脚尖勾;右脚快速向右前上方直线 踢出,力点在脚跟。
动作要领:起腿时大小腿,膝关节夹紧;踢出发力时头肩、腰、 髋、膝、腿和踝关节成一直线;大小腿直线踢出。 侧踢动作的主要 攻击部位有膝部、腹部、肋部、胸部。
由并步站立开始。 左腿向前上摆踢;右脚蹬地跳起,在空中右 腿向上方弹踢,脚面绷直;同时,右手拍击脚背;上体微前倾,两眼 平视。
浏览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