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既有出海捕捞黄鱼、鲞 鱼的海船,又有长江捕捞刀鱼、鲥鱼的网船,还有贩运南北杂货、生 猪等运输船。客商四方云集,客栈店铺众多,庙宇鳞次壮观……每 逢春夏前后,江水上潮时节,浙江、上海等地渔民蜂拥而至,或进山 还愿,或来港揽胜,热闹非凡”。太仓浏河镇:“春秋时期为吴地, 秦汉时属会稽郡娄县。 三国时吴政权在娄江口驻扎水师,募民屯 田。 北宋时开浚娄江,南宋水师曾驻守娄江口。 ……至元二十三 年,在刘家港设行泉府司,专管海运。 ……元朝还在刘家港置分镇 万户府和市舶提举分司,专理水师驻防和航海通商事宜。 此时的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名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②同上书,第276页。

刘家港,‘番商贾客云集僧阖,巨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 一码头’。 它外通琉球、日本、高丽、吕宋、婆泥,远志阿拉伯,号称 六国码头。”

文化和历史等人文环境共同促进了船拳的产生。 太湖平原地区 作为经济中心,带动了该地区民间文化的繁荣。 民间文化依托的主 要载体为民间节庆活动,而从表演形式上看,江南地区以水、船为媒 介的表演相当兴盛。 吴地在经济的发展中,太湖平原长期作为长江 三角洲的经济中心,生活安定,培育出吴地人好游好戏的文化心态。 因而考察吴地文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一是民间节庆繁 多;二是水、船表演兴盛;三是吴地人好游好戏的文化心态。

苏州民俗节庆颇多,有“月月繁盛”之说,苏州节庆出游多以舟船 为主要交通工具,而节庆是船拳表演的最好时机,苏州官方节日中的 “三节会”“百花生日”和“山塘竞渡”为最大。 而民间旧俗三元节灯 会、名目繁多的庙会、花事也是游人如织,路途为之堵塞,具有文化 性、地方性、短期性、参与性、多样性和交融性等特点。五月初五是 山塘竞渡的节日,“龙船,阊、胥门,南北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 占一色……山塘七里,几无驻足;河中船挤,不见寸澜。操楫之子,使 船如马。船窗洞达,玻璃与水,相映若一”。吴县士人王鳌于正德年 间修撰的《姑苏志》中说,吴人“最重节物。  春日啖春饼、春糕,竞看 土牛,集千卧龙街,老稚走空里。 元日饮屠苏酒,作生菜春盘、节糕, 士女集佛宫道观,烧香答愿。 正月八日,昏时看参星,占岁水旱。 十 三日以糯粒投焦釜,老幼各占一投,以卜终岁之吉凶,谓之‘爆孛娄’,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名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②陈建军:《从山塘节会看苏州明清时期的节庆旅游》,《旅游学刊》,2008年第7期。

③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亦曰‘米花’,又曰‘卜流’。 上元作灯市,采松竹叶结棚于通衢,下缀 华灯,灯有楮练、罗帛、琉璃、鱼耽、麦丝、竹缕诸品,皆彩绘、刻饰人物 故事,或为花果虫鱼、动植之像。 其悬剪纸人马,于傍以火运之,曰 ‘走马灯’。藏谜者曰‘弹壁灯’。……其夕会饮,以米粉作丸子、油髓 之属。 行游五日而罢,十三日试灯,十八日收灯。 二月始和,楼船载 箫管游山,其虎丘、天平、观音、上方诸山最盛。 山下竹舆轻窄,上下 如飞。 寒食戴麦扫墓。 清明插柳。 四月八日,浮屠氏浴佛,偏走闾 巷。 端午饷角黍,作雄黄昌阳饮,儿女辈彩索缠臂,长者簪艾叶、榴 花以辟邪。 夏至复作角黍,食李以解注夏之疾。 七月七日为乞巧 会,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谓之‘小儿 节’。仃果皆曰巧,又以绵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 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 十五日,僧舍多营斋供,举村荐亡作 盂兰盆会,亦谓之‘鬼节’。 重九饮鞠酒,用面裹肉炊之,曰‘重阳 糕’,一曰‘骆驼蹄’。 十月朔,再谒墓,谓之‘烧衣节’。 是日不问寒 燠炽炭开炉。 尤重冬至,三日罢市,驰贺等一如元旦。 入腊,并力 舂一岁粮,藏之菜囤,经岁不蛀坏,呼为‘冬舂米’;微黄曰‘囤心 黄’。 十二月十六日,妇祭厕,男子不至。 二十四日,男祀灶,女子 不至。 祀用糖饼,以为灶神言人过于天帝,取胶牙之意。 祀灶之明 日,用赤豆杂米为粥以辟瘟,家之大小皆遍餐,家人或出外者亦覆 贮待之,名曰‘口数粥’。 是夕,爆竹观傩,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 喜,古谓之‘粗盆’。 田间燃长炬,名‘照田蚕’。 二十七日扫屋尘, 曰‘除残’。 除夜复爆竹、焚苍术及辟瘟丹,饮曰‘守岁酒’,场曰‘胶 牙饧’。 夜分祀瘟,易门神、桃符,更春帖,画灰于道,象弓矢以射 祟,其祝词为‘打灰堆’。一岁风俗大略如此”。

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吴地人出游很讲究季节,史料记载:“吴俗好邀游,当春和景 明,莺画烂漫之际,用楼船箫鼓,具肴以游石湖诸胜。 上巳日,绮纨 子弟倾城出游,茶赛博戏,无间贫富。” 又载:“吴中素称繁盛,花时 令节士大夫之贤有文者争开园设厨传下逮编户丰豫之族亦复 乘时出游,出舆水舫,倾城空巷,以相率延览湖山之胜。”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时景象:“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 观荷纳凉。今游客皆舣舟至虎阜山浜,以应观荷节气”,“豪民富 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荫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 虎丘游船,有市有会 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节会,春为牡丹 市,秋为木犀市,夏为乘凉市 一岁之中,惟龙船市妇女出游为最 盛,船价亦增数倍 小户妇女,多雇小快船,自备肴馔,载以俱往豪民富室率赁灯船,罗袂藻水,脂香涨川,女从如云,语言嘈杂 灯 船停泊之处,散在上津桥接官亭杨安浜通贵桥八房河头一带城河狭窄,路通而不能入,以是女眷出游,每肩舆至阊门马头或接 管亭钓桥登舟 夜归则仆从候久,弃水登旱,舆帘下垂,花香徐 拂,道旁行客知人家眷属归也”。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苏 州人出游主要在节庆或佳季,而好日子颇多,出游玩耍,舟歌诗相 伴,一方面说明当时生活状况的富足,另一方面也说明苏州人的游 乐心态根深蒂固,船拳表演正是在追求热闹的普遍心态下得以产 生,从江南体育的形式看,船拳只是众多水上表演的一种,因而船 拳的初期形式主要是民间体育 另外从资料中也可以看出船作为

①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②同上书,第71页。

③ 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④同上书,第65页。

⑤ 顾禄:《桐桥倚棹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3页。 江南人主要的生活工具,承载着不仅是水上交通工具的功能,同时 也是欣赏湖光山色诗性心情的载体,春湖荡漾,舟舫摇曳,由此可 以看出船拳表演以船为场地,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彰显出 江南船拳表演不同于内陆的独特性。 同时也可以想象出当时苏州 人乘船出游的悠闲怡人的心情。 现代船拳表演为了增加节日色 彩,也为了使表演更加精彩,喜欢将船装扮一番,呼应了吴地人出 游的诗性艺术。 正如诗云:“五月停桡虎阜曲,山塘十里新蒲绿。 龙舟箫鼓哄江湄,犹见吴侬古风俗。 忆昔越王习水战,麾兵竞渡托 游燕。 阴谋报复沼梧宫,组练屯川俱精链。 又传勾践悯胥忠,鼓乐 迎神浙水东。 弄潮犀手年年集,不与湘潭吊屈同。 只今旧俗相沿 袭,楚事吴风并为一。”唐代大诗人督荀鹤在他的名篇《送人游吴》 中是这样描绘苏州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 乡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君在渔歌。”

苏州人行乐心态,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江南经济一体化发 展模式,促进了城乡间的经济往来,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不断 富裕的人们开始了文化诉求,着力发掘自身的生活价值及生活愿 望,不断丰富的民间节日逐渐演变为庙会的形式,江南佛道教文化 发展,以及早期江南巫术信仰,节日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面貌, “明张采《太仓州志》称该集团(按:指刘家港万户府)‘田园宅馆遍 布,库藏仓庚相望,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舆骑塞隘门巷,为吴中声 势煊赫之豪门富户’。为祈求入海经商平安,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将福建湄洲一带的航海守护神妈祖———护国天妃,延请到刘 家港,在市河橹漕边建起了天妃宫。 此后,海商、漕户、守臣、市民 ‘咸集祠下,卜吉于妃’,香火极盛。 后天妃宫屡有扩建、修复它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 比著名的南京龙江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天妃宫早130年,而其宏伟 与华丽更是其他同类祠宇所无法比拟的。 明初,杰出航海家郑和 每次出航前夕,必率副使、侍者到天妃宫虔诚祈祷,恭奉神助,返航 后即在天妃宫壁勒文《通番事迹》以示铭示”。范成大在《吴郡志》 中记载了人们向观音祈愿:“岁有水旱,郡辄具礼迎奉入城,祈祷必 应”,因而每逢观音的诞辰、成道、涅槃日,民众都会有极其繁盛的 庆祝,场面宏大。 船拳的发展与庙会文化有直接关系,苏州越溪地 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方山庙会,船拳作为助兴的表演,吸引 了众多观赏者的喜爱,“在越城桥向南望,可以看到摇着两橹、快如 飞箭的船拳队,船里敲锣打鼓,船头上打拳献艺,船艄上插着带叶 的竹竿和飘扬的旗帜,浩浩荡荡地从越溪方向驶过来,这就是越溪 特有的打拳船来上方山进香了。 少年时候,王家林曾参加过三次 庙会活动,‘当时上星渠村的船被列为“正标”,是地位最高的船。’ 王家林说,从村里一直到石湖上方山的路上,船上人便轮番打船 拳,散拳、大刀、小刀、木棍……一直到船停下来。船上地方不大, 一般船头是撑竿的,中间一小块地方用来打拳,而船仓里则是敲锣 打鼓的"。越溪蔡德坤老人说,船拳是献给菩萨的,船拳是碰不得 的,因为若是碰坏了就不能修了,可见当时的船拳表演还带有神圣 的意味,庙会文化的兴盛,助长了船拳的发展。 国内研究明清城市 经济的学者研究结果众多,分析了江南庙会形成的原因,“究其原 因,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镇市网络比较发达,就总体而言商品经济 比华北地区更为活跃。按施坚雅(G.W. Skinner)的说法,‘长江中 下游地区在南宋时期所达到的商业化水准,其他大部分中心地区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名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21—322页。

②《江南“船拳”:保护能否更完整些?》,《姑苏晚报》,2011年5月9日。

浏览2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