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国习武群体基础雄厚,人口众多。而市 场经济下的传统武术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正在逐 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从事武术锻炼项目的占44%,名列第二 位,而到了 2004年武术项目在国内的健身位置降到了第六位,武术的落差 明显加大。习武人群的减少,就意味着传统武术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 究其原因有四点:①“奥运战略”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②传统武术本 身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改造与创新;③市场经济给习武之人带来了不稳定因 素;④独生子漠视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群众习武如此,学校武术也不容 乐观。我国现实的学校武术内容几乎没有传统武术的“影子”,即使有也是 名存实亡。这里仅以《东北地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小 组所调查的27所中小学数据显示:仅有25. 83%的学校开设武术课,造成 的原因依次排列为: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其他体育 教师不愿、或不能承担这项教学任务,学校无要求,受场地器材限制,学 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呆板的武术课。如此看来,现实的学校很难承载起继 承传统武术的重任。相比之下,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武术却情有独钟。近30年来,来我国 学习传统武术的外国人络绎不绝,大部人都集中在少林、太极、武当、峨 嵋、梁山等武术的发祥地,目的在于学习正宗的传统武术。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英国学员中文化程度高低与学习武术的内容有着相关的联系,即 在研究生学历中对学习传统武术有兴趣的高达65. 2%。说明文化程度越高 越重视对传统武术深刻内涵的探究。一份来自澳洲的比赛资料显示:在 2002年澳洲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中,参加太极拳类拳械比赛项目的达92 项,共115人,分别占总项次的43%和总人数的48%;而参加传统武术类 拳械比赛项目的为42项,共43人,分别为19. 6%和18%。倘若将太极拳 类中传统套路分离出来,传统武术类拳械比赛项目可达38% ~45%。可 见.,澳洲是有较好的传统武术基础,其发展潜力很大。通过对参赛者的访 谈得知: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渗透其中的哲学理 念所吸引。他们渴望通过外部形体的学习、锻炼,逐渐领悟中国传统哲学 思想,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去练习中国传统武术。在日本,有众多的习武者,其中太极拳爱好者高达100万人,经常参加 比赛的人数约4.5万人。现今日本的太极拳比赛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而且较 为规范。太极拳在日本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如传统型、健身型和段 位资格竞赛型。其中传统型是一种以追求中国武术原汁原味为宗旨的。这 一群体对中国武术中的内家拳、传统拳种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演练过程 中十分注重动作的实际用法。其团体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团体不仅有本部, 全国各地还有分部。如“全日本柔拳联盟”和“全日本中国拳法联盟”等 是建立比较早,是日本规模比较大而且有一定影响的民间团体。在太极拳 的推广和普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日本从1989年将中国武术纳入 部分大学讲坛,到目前为止已有11所大学采用不同形式(必修课、选修课 和俱乐部制)传授中国武术,参与的学生有增无减,受到日本青年一代的 普遍欢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落差:即在中国人中学习传统武术的正在减少,而国外人不断增加;中国人学习传 统武术更注重形神兼备,而外国人更重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学校武 术绝大多数是名存实亡,而国外的部分学校正在增设武术内容。这种典型 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与“庭外开花庭内枯”现象,在我国其他领域类似 的教训是不少的,值得我们汲取。挖整成果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在1983 - 1986年间,中国武术协会做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 意义的“传统武术挖掘与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查明了流传各 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共收 集武术文献资料482本,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 5小时;古兵器392 件,实物29件。应该说挖掘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后续的整理工作并没有跟 上,以至大部分成果“沉睡” 了近30年。我们分析有三个原因是不可缺少 的:①行政部门在执行有关“挖整”文件和政策的连续性受到质疑。“挖 整”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是阶段性。它的目的是针对濒危失传, 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武术进行抢救和保护。30年间,国家主管武术的机构和 领导换了几届,对“挖整”的认识和落实也是不同的。总之,挖掘后的整 理工作几乎没有进行,属于虎头蛇尾。②挖掘工作与整理工作严重脱节。 这次挖掘工作国家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武术界人员,投资100多万元,将 所获得的成果束之高阁,或放任自流。挖掘后的整理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我们所看到只是651万字的《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由于整理工作没 能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文献资料已发潮变霉,一些录像带已遭到破坏,使 得新的一轮失传不可避免。这种失传是人为的,是对历史的犯罪。③文献 资料没有及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我们在研究武术史时常感到资料的匮乏, 而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换来的有价值的资料没能科学的加以利用,也 就难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30年前的“挖整”工作,给我们留下是经验还是教训应该肯定的 是,当初“挖整”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抢救濒危失传的传统武术,保作 护文化遗产。由于受旧有体制的限制,受参与者对传统武术认识的浅薄, 使得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出现了偏差,以至出现了今天的结果。30年后的文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做到“亡羊补牢”呢化展传统武术的基本方略传统武术的文化定位传统武术是体育还是文化,在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们认为:两者并 不矛盾,从武术的传承看,传统武术是典型的“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 产”,是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传统武术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 人学习传统武术,除了重视实战搏击外,更重要的是追求武术的传统文化 内涵。倘若传统武术失去了其文化内涵,与其他国家的武技就不会有本质 的区别,其被青睐程度也将会大大降低。武术定义的落脚点放在了 “民族 传统体育”上,这是基于武术的“看、练、用”功能和有别于一般体育项 目而确定的。体育也罢,文化也罢,今天重温这个话题,是想唤起人们对 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以确立传统武术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准确地位。《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规定:“保护第 一”是基本原则,列入名录就“意味着价值突出,更意味着保护责任的重 大”。面对传统武术的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抢救与保护工作就显得更加 重要了。应动员武术界各种积极因素,全面、系统地梳理传统武术的来龙 去脉,借鉴昆曲、穆卡琴和少林功夫“申遗”的成功经验,将传统武术这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给全人类。目前,国务院已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为传统武术的“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在有计划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知识产权 的保护。正确认识传统武术的性质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我们分析: 传统武术具有体育性、技击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体育性看,传 统武术的套路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武术技术、战术、训练方法和恢复 手段,能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从技击性看,不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传统性看传统武术能够受到传统知识和证明商标的保护。从文化性看,传统武术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将文化内涵渗透在练功的全过程, 完全可以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准确地说,现行的法律还难以保护好传 统武术,因此提出建议:国务院制定《中国武术保护条例》。在条例中应当 规定以下制度:第一,对中国武术予以保护和扶植义务;第二,对中国武 术各种类的确认归属制度;第三,对中国武术的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合理 使用制度、商业利用制度和对非习练传统武术群体的使用限制制度;第四, 对中国武术挖掘、传播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制度;第五,相关群体的个人 义务,尤其是保密义务;第六,违反义务的罚则。2011年6月,国务院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 “依法保护”的新阶段,使非物质保护有法可 依、违法追责,拥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浏览2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