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仁者必有勇。”正义在胸,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必然轻 生死,敢赴难。清代贺贻孙也这样说过:“古今侠烈之士,所以大过人者, 则存乎胆与气矣。胆恃气而后克,义气所鼓,胆即赴之。“义气所鼓,胆 即赴之”,实际上就是武德中所赞许的“见义勇为”。勇来自侠客自己的信念与信仰,但勇气又可以通过武功的练习培养,同武功的深浅成正比拆 “练胆”是历来拳家公认的第一要务。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开宗明义便 是“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他在《拳经•捷要篇》里提出这样 的练胆法:“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之何以胜之何 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 信不诬矣!”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则讲:"或问曰:'人当临敌 之时,每每失其故步,何也’余曰:艺高人胆大。苟平日识见未广,工夫 未纯,若一遇敌,则心志乱,手足乱,不能自主矣。故弓马娴熟,良有以 也。”在《耕余剩技》中,程宗猷练胆生勇法为:“手足整则胆练,而欲 骋于敌°意气清则心练,而知忠于上。心练则智自出,胆练则勇自生,心 胆俱练则兵与时俱无不合。而练心胆,则又在练器艺为要耳。”这些都肯定 了 “艺高人胆大”的说法。侠义精神的传扬侠客的侠义精神是通过信、义、勇的道德标准和超凡的武功,来实践 仗义疏财、同情弱者、舍生取义、扶弱济困、惩治不端的目标。在诸子百 家的评价中,墨家可谓是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肯定了侠客的行为准则、 实践方式和终极结果。使得墨家团体经常收留一些近似侠客的人。如好勇 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 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民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 学”。由此可见,一方面,墨子通过对游侠行为的观察,最早为侠客总结出 一系列行为准则,而大量的武士进入墨家团体,既将侠客风气带入墨家, 又受到墨家理论的影响。侠客与墨家,二者相互影响,渊源极深,无怪冯 友兰会认为墨家就是由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组成。不管怎样,墨家为当时 “世之显学”,“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做出了诸多贡献。侠义精神也 由于墨家的影响力而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各阶层中,才会形成平民社会关于 侠客精神的文化传统。不过,尽管墨侠关系密切,墨家主张“兼爱” “非。先秦时期的侠客多出自平民阶层, 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周游列国, 行踪不定。在思想上,他们与属平民阶 层的墨家学派渊源极深。墨家倡导互制 互助,提出“万事莫贵于义”的崇义 精神,这些都对同处平民阶层的侠客有 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平民阶层追 求人格平等的价值取向。随着朝代的更 替,侠客的出身也涉及多个阶层,由此 出现了与侠客相关的多种称呼。称呼的 多样性,表明了事态发展的多极化,每 种称呼的变化在史书或辞书都可以找到 相应的解释。清咸丰年间,画家任渭长 根据唐、宋时期的传奇故事绘出33位 剑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剑客属于三教九流,有婢妾、和尚、道士、大家闺秀、盗匪、江湖游民等等,他 们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载体和媒介。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为官府所承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武术的历史画卷。而近代学者、维新派改革家梁 启超大加赞赏侠义精神,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加以概括:国家重 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承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 名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凡此种种,即为古代侠义精神表现的主流。今天倡导“侠义精神” 一定要与时俱进,有选择地进行。镖行文化的传播特征镖行为拳师们提供了施展武术技能的机遇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些拳 种流派也适时地突破了内向传播的规矩,太极拳经陈长兴冲破异姓传播, 杨露禅通过开馆授徒使太极拳走向全国。武术则与商业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许多拳师成为了解决商业运营中的安全机构——镖行。当时镖行成为 社会上不可缺少的非官方实体行业,少则几个人,多则十几人,以看家、 护院、押送银票等为主要任务。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各镖行纷纷招聘镖 师,为民间武师提供了一个凭借技艺安身立命的体面工作。镖行为拳师们 提供的物质保障,解决了习武之人的后顾之忧。使已经掌握技艺的习武之 人可以持艺而生,亦对尚未掌握技艺的人提供了一个生存职业选择。武术是镖行得以存在的技术基础。镖行的产生,依赖于武术的发展; 同时镖行的发展,对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很多武术 流派和镖行有很深的渊源,以大刀、形意拳、八卦掌著称武林的王正谊、 李星阶、梁振普都是镖师;以连手短打著称的拳师刘占山,世代为镖师, 其祖父、父亲都是恃武保镖的镖师;著名的秘宗拳第六代传人霍元甲之父 霍恩弟,当年也曾做过镖师;通背拳名师贺繁英也是镖师出身。在众多与 镖行有密切关系的武术流派中,形意拳是与镖行渊源最深、影响最大的拳 种。在清代形意拳历史中,对形意拳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主要有姬际可、曹 继武、戴隆邦、戴文雄(二闾)、李洛能、戴奎、车毅斋、李复祯、李存 义、李广亨、李慕侠等众多名家。考证这些名家生平事迹,发现为数不少 的名家都从事过镖行中的镖师。戴文雄(二闾)在河南十家店创立了 “广 盛镖行”;李洛能为太谷三多堂担任保镖;车毅斋曾从事护院镖师;李复祯 为太谷王庄客商护镖;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失败后在太谷孟氏担任护院镖师; 李广亨在太谷中正商号担任护卫镖师等。在近代辽宁地区有据可查的,沈 阳有震远镖局;锦州有三盛镖局;营口有永友、得胜等30多处镖局。这些 镖局为武术拳师提供就业的同时,也保证了当地人的财产安全和当地武术 的普及与发展。镖行是武术传播的场所及技术发展的载体镖行出现以后,它就成了集中地表现非官方使用武力的行业,为了钱 财货物的流通,需要有镖行的镖师来保镖,而在运送的过程中难免有盗贼 劫镖,保镖是为了防止盗贼劫镖的。在盗贼劫镖时,一般来说镖师和盗贼双方使用武力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又因为这种使用武力往往是为了 重要的财物,甚至是官方的物资和款项,所以保镖和劫镖在一定程度上也 就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又由于保镖已成为了一种行业,而盗贼也往往是 以打家劫舍、劫镖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无论在镖师中,还是在盗贼中都 不乏武术高超之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镖行的兴衰看成是民间武 术实用的一个重要标志。镖行的目的性与社会盗匪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其职业具有高度 风险性,进入镖行场所的镖师之间,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不仅仅是传 统的师徒、父子,更是一种生死与共的依托关系。。这一特殊的关系决定其 各流派间密不互传的绝技和师徒、父子间授业中留一手的陋习变得不太重 要,镖行成为技术交流和融合的理想场所。从李尧臣在《保镖生活》中的 描述可知,一个成功的镖师需要掌握大量的武术技艺。由此可见,武术是镖行最重要的技能。从实践看,镖师被聘之前就功 夫在身,人镖行后,依然是边学边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在走镖 的过程中经常结交武林同道,异地习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李尧臣在会友镖行当镖师时,曾遇到过丢“皇杠”的事情,还死了四 名镖师,此事惊动了朝廷,盐法道勒令镖行赔偿损失并限期捕获盗贼。此 间,李尧臣走另趟镖回来途经固安县浑河渡口时,从被击败的盗贼口供中 知道了匪首宋锡朋前几天曾率众劫了会友镖局的皇杠,并逃往冀州李家庄 躲风。宋锡朋本即李家庄人,自幼武艺超人,曾参加义和团。义和团失败 后,他便聚了数百人当了土匪。他不但武艺好,还能手使双枪,枪法极好, 因生得又黑又壮,江湖人称“黑老宋”。北京八大镖局曾联合对付黑老宋,将其打垮,他便到东北入伙当了胡子。探得黑老宋行踪之后,会友镖局便 派出焦朋林、卢玉璞和李尧臣等40多名镖师赶往李家庄捉拿,半夜里出其 不意地把宋宅团团围住。黑老宋倚仗其枪法出众奋力抵抗,李尧臣用巨石 砸开院门后,黑老宋一枪打倒了一名冲上去的镖师,再一枪击落了李尧臣 已出手的飞镖。于是,镖师们便设计佯攻,消耗其弹药。天将亮时,黑老 宋打尽了弹药,便跳墙欲逃。焦朋林、李尧臣等镖师奋勇上前与之拼搏, 几经交手,黑老宋寡不敌众,被活擒押回北京。慈禧太后闻讯,便让人押 去看看,说道:“敢情是这么一个人哪。”后来,把黑老宋解到保定枭首示 众。朝廷挽回了损失,同时也维护了会友镖行的信誉和声誉。
浏览3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