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本是对立的两方面,但它们又是可以统一的,只有统一了才能化 生万物。
《尚书》中的五行学说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 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稽。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 酸,从革作辛,稼稽作甘。
五行,本来是指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被中国古代思想家 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说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 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运动变化所生成,宇宙的事物 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 统结构,而且还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五行 不断地重复运动中维持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武术理论根据 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金生水而克木,水生木而克火,木生火而克土, 火生土而克金,土生金而克水。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就是根据上述原理创编 的,它又以五行拳为基础衍生了连环拳、杂式锤等多种拳式。五行拳遵循 “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各种练法和套路。五行“相 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 行“相胜”即“相克”,意味着相互排斥,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又称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 “相生”,在五行拳中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 拳,横拳变劈拳,横拳被称为“五拳之母”,这是由五行中土是“母”而 来(土是万物之根本,故称“五行之母”)。五行“相克”,在五行拳中 则为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钻拳破炮拳,炮拳破劈拳。 在双方以自由的形式与方法相击,也就是“相破”时,情况更是千变万 化,绝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不按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 克”关系而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相破”。
(二)武术对自然、社会的取意
象形在中国,不仅包括仿效生物,而且还包括仿效非生物。远取诸 经,近取诸物。象形深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非生物象形于武术之中。即象形 是有科学道理的,有明显力学原理或物理学的其他原理的物性表象。
〔1〕《尚书•洪范》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原始的模仿思维方法逐渐发展成为较为抽象 的象形、取意、象征等更文明理性的思维方法,但是,仍然留有原始象形 的滥觞。由远占的自然、图腾崇拜和丰富多彩的象形武术和众多武术套路 中的象形名称、谚语等都能得到验证。
中国武术谚语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不少涉及非生物象形在武术中的 各个方面。如“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比喻比武时,两手应像两扇 门一样,根据来招随时做格、挡、拨、封等防守动作。与此同时,用腿做 踢、弹、踹等动作攻击对方。“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与“静如处 子,动如脱兔” “下场如数生,上场似猛虎”是借好妇、书生、处女的温 良、知理、通情、达礼之意比喻武术修养的境界,借惧虎、猛虎、脱兔的 迅猛和疾速之意来比喻武术的功夫技击含义。”进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 生根”取犁地行犁和树生根的稳固之意,来比喻武术功法的意义。
武术器械中,首先是名称上的象形。如青龙偃月刀、龙头状元刀、乾 坤日月刀、柳叶刀、乾坤日月轮刀、双凤日月追魂刀、浪花刀、虎牙枪、 梨花枪、火焰枪、十字镰枪、太宁笔枪、月牙斧、降魔钺、风翅镭金链、 葫芦铲、雷神鞭、乾坤圈、雷公锤、螺丝锤、霸王锤、流星锤、铁及藜、 梅花针、雪花镖、枣仁镖、三星镖、七星镖等。其次是形制上的象形。如 方天画戟,其一侧有月牙形利刃I秦扁茎剑。陕西临潼出土,其剑茎如兰 叶,极为锋利。铁痍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它 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约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痍藜, 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蓑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柳叶刀是 在中国使用的中国武术刀中的一种,因刀的形状类似柳叶,故此得名“柳 叶刀”。柳叶刀通常用于骑兵和步兵,明军曾大量装备此刀。这种武器沿 着刀片具有温和的曲线,因而减少了阻力,同时增加了其削力。
在武术拳种中也不乏非生物象形的例子。例如醉拳,作为象形拳的一 种,是以醉形、醉态而迷惑对手的,也是寓含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 的拳术。醉拳的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 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备受习武者的青睐。
醉拳的功架造型多为半倾半斜,似倒非倒,以倒取势,常在重心,火 势间变化动作,来防御、攻击对方。醉拳身法常以来、合、外、降、拧、 转、旋、摆和前俯、后仰等变换。
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 面要求都较高,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
拳种里的武术造型也富含象形之道。如长拳里的造型态势就模仿了 自然界里的物质形态。长拳运动的节奏千变万化,武术前辈们以自然景物 和动物形象作比喻,用对立统一、精炼夸张的术语,把人体运动中的动与 静、起与落、站与立、转与折、轻与重、快与缓等辩证关系,归纳、概括 为自然界里的各种物形: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 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矫健缓慢, 潇洒自如;做到慢而不懈,缓而不松,全神贯注。
象形的思维方法促进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文明的发展深化了象形思 维。象形武术是武术中的奇葩,包蕴丰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卓立于世界武技 之林。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和规范。武术先人 仰观天宇,寻求体悟与永恒的宇宙交换信息的同时,他们又俯视大地鸟兽 虫迹,旁观天下万物之时,不耻以虫蚁为师,从而启迪心智,汲取无穷的 灵感,进而形成了象形取意的自我完善的创造力,在观察、模仿中获得灵 性,把来自于身外的攻防素材融人武术的辩证思维中,形成今天博大精深 的象形武术文化。
武术象形文化的取象是针对万物的相克及攻击性特征,同时,取象 也代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甚至是某一些人的认识。自然界的美丑与 人的主观的美丑不是一回事,客观物象本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在 武术人那里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感情,寄托了人们对格斗的思维方式(认 识、态度等)。武术中的象形也是发展变化着的,如初期的金、木、水、 火、土,后来的长鞭甩击(道臂)、车轮滚转(翻子),进而与现代科学 的名词也联系上了,如三角、螺旋、惯性、斜面、杠杆、滚铿、撞击、平 衡,这些概念在内家拳中局部或全面地进行了引进试用。特别是在最晚形 成的大成拳中,出现了一整套的试力理论,八卦拳和太极拳中则列进了一 整套关于劲别的理论。在论劲别中也讲到了上述的科学名词概念,什么阻 力、反作用力、直曲、游泳、机轮连续等概念,并力求在练习中做出来。 古时象形格物是“力如猛虎拳如箭,现代进化成“力如火药拳如弹 即从冷兵器的弓箭进步到枪的子弹,再进而为“快如光,疾如电”,则象 形格物到现代的电气化了。可见象形格物的理论和实践也是随着科学的进 步而演化渐进的。
(一)武术象形的符号特征
武术是一种动态符号,它是一代代武术人智慧的结晶,是武术人约定 俗成的身体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身体语言一般是由动作、姿势、表情组成,直接作用对方的视觉冲经 和触觉神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具有直观的特点。它是承载和传递情 感、态度和意向(即文化)的最佳媒介。因此,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用, 而且有让人借以把握真实信息的价值。在语言、文字发明之前,传递思想 感情,靠的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而身体动作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人类 通过自身的姿势体态来表达意识的感受。
当我们的身体姿势在一代代人之间作为媒介物进行传承、成为了人类 情感和意识的基本符号形式时,武术动作就有了生命力。所有的武术动作 都是姿势,但不是所有的姿势都是武术,只有融进了攻防技击含义、赋予 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姿势才成为武术。
手势语言曾经是原始初民们的重要言语形态。据有关专家统计,人的 大臂、前臂、手掌、手指的各个关节如果组合运用的话,可以做出70万个 动作,比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还要丰富。
身体语言具有符号的规定性,即指向一定的对象,表达主体人的一定 的思想。根据形体语言表达的性质分为直观身体语言与艺术形体语言。
俄罗斯著名的舞蹈思想家米哈伊尔・福金则说:舞蹈是手势的发展, 是它的理想化。
象形武术是原始一拳、一腿的发展,是一拳、一腿的理想化。身体语 言根植于我们祖先从动物祖先继承下来的姿势,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姿 势逐渐被语言化和符号化,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武术是通过 身体运动来传递知识和文化的,武术具有身体语言的符号性特征。美国学 者安德鲁・斯特拉桑在《身体思想》一书中认为:
浏览1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