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步骤

点穴要练指功,要会认穴和领穴,知所点穴时气血所运行的经络。

1.练指功

没有相当的指功,搏敌难胜,所点之穴虽然都在要害部位,但没有强劲的指功仍是白搭。指功练习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插沙、打沙袋、点石功等。练功要点如下:

(1) 静立。身心放松,双手掌心向下,吸气时,意想天地之灵气由头顶百会穴、脚心涌泉穴、双手劳宫穴吸至丹田穴;呼气时,由丹田穴、劳宫穴冲去。 如此练习十分钟进行下势(如太极混元桩)

(2) 双脚并立。双手侧平举,掌心向下,中指、食指微扬,绝虑调息,吸气时意想天地万物之精气,由双手劳宫穴吸入经臂肩直达丹田;呼气时,气由丹田经胸、肩、臂,向双手食、中指冲去(如黄龙动功四式)。以上练气方法,注意呼吸与意念的结合,要任其自然,此功练就强大内力,日久用意则掌心指尖发麻、热、胀,为初步功。

(3) 面墙(树等硬物均可)而立。退一步,用双手或单手的食、中二指,抵在墙上,先进行调息,待心静气和时,再加意念和功力,调内气于丹田,经臂直达指尖,意念自己穿透此物。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加力按墙以练习透劲。

(4) 猫功。俯卧,两手指(十指)撑地,腰直,脚尖支地。吸气时身渐直起,意念自己指尖吸大地之气至丹田;呼气时再由丹田至指尖,如此练习日久, 逐渐减去一指,最后只剩下食指或中指,则指力可观也(如黄龙动功一式“黄龙戏珠”)。

2.认穴

可参考针灸书籍。

3.领穴

此步功夫也很重要,目的在于使对方露出空档,乘虚而击。领穴的练法因人 而异,一般来说先练武术套路(如陈式48式太极拳),以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临敌意境,而真正的高手则无论对方练何种拳术,皆可应手破之点之。可按时练习静息,不闻不语,静以养心,心灵则身灵。闲时可随意练习,假设与敌周旋,培养自然之力,日久自可如意。

4.掌握气血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时刻,遵守子午流注学说。人体有十二经脉,日有十二时辰与之照 应。按时取穴的大致原理是:人体的一切活动与脏腑、经络有关,穴位分布在经络上,如同交通驿站,按时阻止其血,就可以产生闭血的效果,人体五寸一大 穴,五分一小穴,点在大穴上则可立即奏效,点在小穴上也可潜期取效。穴位在经络上如同泉水,闭之则逆行,故有点穴逆经一说。

十二时辰应点之穴

子时气血流注足少阳胆经,应点穴位有:风池穴、肩井穴、日月穴、环跳 穴、凤眼穴、悬钟穴。

丑时气血流注足厥阴肝经,应点穴位有:中封穴、五里穴、章门穴、期门 穴。

寅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应点穴位有:云门穴、天泽穴、列缺穴、太渊 穴。

卯时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应点穴位有: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席穴、巨骨穴、迎香穴。

辰时气血流注足阳明胃经,应点穴位有,颊车穴、气舍穴、乳根穴、夭枢 穴、伏兔穴、厉兑穴、阴市穴。

巳时气血流注足太阴脾经,应点穴位有;公孙穴、三阴交穴、血海穴、腹结穴。

午时气血行手少阴心经,应点穴位有:少海穴、神门穴、灵道穴、极泉穴。

未时气血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应点穴位有:少泽穴、阳谷穴、肩贞穴、秉风穴。

申时气血流注足太阳膀胱经,应点穴位有:玉枕穴、天柱穴、委中穴、至阴穴。

酉时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应点穴位有:涌泉穴、筑宾穴、神封穴。

戌时气血行手厥阴心包经,应点穴位有;曲泽穴、内关穴、中冲穴。

亥时气血流注手少阳三焦经,应点穴位有:外关穴、四渎穴、耳门穴。

此外,尚有不按时点穴的,如任、督二脉中的三十六要穴,即鸠尾穴、华盖穴、天突穴、命门穴、太阳穴等。

穴位

人体经络上循行的常见穴位有365个,在“点穴技击”上有72个,但常用穴只有36个大致命穴,点击这36个大致命穴可使人哑、笑、咳、晕、麻,其中有被重击而变死亡的“死穴” 死穴实质是致命穴的另一种说法,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被过重点打的穴,导致死亡的叫致命穴,真正称为死穴的是穴位点击的力量不轻又不重而造成死亡的穴位。死穴属于致命穴,轻度点击死穴有晕麻感。

(―)致命穴

(1)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斜上方一寸陷处。

(2)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穴,位于头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间处,可容指。

(3) 风府穴:在脑后延脑处。

(4) 玉枕穴:位于脑后枕骨中间,入发三寸是生命之根。

(5) 璇巩穴:位于胸骨尖顶,二寸之下中央处。

(6) 将台穴:位于胸乳头上约寸许之肋骨缝处。

(7) 耳门穴:位于头部耳孔凹骨缝处。

(8) 凤凰入洞穴:位于背部凤眼穴外略下胛骨缝,即“饭匙骨”处。

(9) 凤眼穴:位于背部第二背椎两旁之骨缝中。

(10) 背心穴:位于肋骨末端分离处的脊梁骨骨缝中。

(11) 命门穴:位于第十四椎节下间,第二腰椎下凹陷中,直立时与肚脐相对,在两肾中间,此穴为精道所出,即生之门、死之门也。

(12) 筑宾穴:位于小腿背部下尾端的足内踝上胫骨内缘后约二寸处。

(13) 精海穴:(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三,别名丹田。

(14) 魂门穴:位于背上第九胸椎下两旁各三寸凹陷处,此穴是肝魂出入之 门户。

(二)死穴

(1) 眉心穴:位于两眉正中,对准鼻尖,别名印堂穴。

(2) 咽喉穴:位于颈前中央宛上凹陷处。

(3) 女乳穴:位于女子乳房中间,别名乳中穴。

(4) 膻中穴:位于膈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又名上气海。

(5) 山根穴:位于鼻梁上两眼之中间。

(6) 心坎穴:位于胸腹之间人字骨之处。

(7) 玉枕穴:见“致命穴”。

(8) 百会穴:见“致命穴”。

(三)晕穴

(1) 太阳穴:见“致命穴”。

(2) 耳门穴:见“致命穴”。

(3) 璇巩穴:见“致命穴” o

(4) 心坎穴:见“死穴”。

(5) 华盖穴:位于璇巩穴下一寸。

(6) 鸠尾穴:脐上七寸腹中线处。

(7) 液门穴:位于手背第四、第五指之间,似“开”字形缝间的指掌关节前凹中,此穴是阳经之精液、血津、水气出入门户。

(8) 囱会穴:在上星穴后一寸,百会穴前三寸,别名脑盖骨穴。

(9) 公孙穴:脚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赤白肉际凹陷中。

(10) 阳池穴:位于手腕内侧腕骨与前相接虎口之后陷中。

(11) 白海穴:位于大腿根内侧下约四寸处。

(12) 委中穴:位于月国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13) 天容穴:位于头部耳垂、耳曲颊之后宛上凹入处。

(14) 天柱穴:位于柱骨两旁,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者中,即在哑门穴旁一寸三分处。

(15) 哑门穴:位于脑后正中入发际五分处。

(16) 开腮穴:位于下颌骨角处,骨缝颌下一寸处。

(17) 凤尾穴:位于胛骨缝略下三寸的腋窝斜出处,即在第七、第八肋骨缝间。

(四) 麻穴

(1) 期门穴:位于将台穴下外侧斜下方一寸处,居肋骨缝。

(2) 章门穴:位于期门穴下第十一根肋骨缝之端。

(3) 肩井穴:位于肩上陷中,颈下侧,肩胛骨与锁骨缝处。

(4) 臂席穴:位于上臂三角肌下端与肱三头肌之间,胳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之白肉,即在曲池穴上七寸,肩上白肉之端。

(5)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骸内沿直上二寸处。

(6) 筑宾穴:见“致命穴”。

(7) 凤凰入洞穴:见“致命穴”。

(8) 精促穴:位于腰节肋骨第二、第三条骨缝之间。

(9) 膀穴:位于督脉、脊梁穴上两旁一寸半处。

(五) 咳穴

(1) 璇巩穴:见“致命穴”

(2) 将台穴:见“致命穴”。

(3) 凤眼穴:见“致命穴”。

(4) 天池穴:位于第四肋骨间隙中,乳头后外侧一寸。

(5) 肝俞穴:位于背上第九椎下,督脉缩穴两旁一寸半处。

(6) 魄户穴:位于肩胛骨脊柱缘,第三椎下肺俞穴两旁各三寸处,此窍门是肺魄气出入之门户。

(六) 哑穴

(1) 哑门穴:见“晕穴”。

(2) 华盖穴:见“晕穴”。

(3) 风府穴:位于颈后中线发际直上一寸大筋内凹之中。

(4) 承浆穴:位于额前唇之下颊唇洞正中凹陷中。

(5) 日月穴:位于乳下三肋处,期门穴下五分。

(6) 天突穴:位于项部喉结下五分,胸骨上窝正中缺盆之任脉中。

(七) 笑穴

(1) 笑腰穴:即京门穴,位于腰侧部十二肋游离端下方。

(2) 肾俞穴:位于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突下,督脉命门穴两旁各开一寸半处。

(八)通谷穴:位于脐上六寸,腹中线上巨厥穴旁各一寸半,陷中的幽门穴下一寸陷中。

浏览1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