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平定了八重山之乱,确立了将八重山和宫古岛纳入琉球王国治下;④ 带来华丽的衣着和金银器具,将民间刀剑弓矢收入国库用于国防;⑤确定了绶 带与官簪着色,制定了职位与官阶;⑥整治首里城周围环境.建设绿色的都 城:⑦在王宫中建筑有山有水的园林,建成可举办盛宴的迎客场;⑧奖励艺 术.酿造美酒,提升款待尊贵客人的品位;⑨将对中国的朝贡3年1贡改为 1年1贡.促进了贸易的发达;⑩积极引进中国优秀文化;⑪学习中国宫室 制度①。
1458年建造的“万国津梁之钟”(图2-3),钟上铭文刻着:“琉球国在南海 胜地.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如海中涌出的蓬莱岛,以舟 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四方。”②
首里城前有“守礼之邦"的大型门廊。首里城也是受中国建筑风格影响而 建成的。在冲绳老城镇的大路或小路的交叉口,随处可见“石敢当''(图2-4) 石屏风,还在建筑物的屋顶用石狮装饰作为守护神,在寺院的门前、城门、墓 园、村落的入口处,都立有石狮。
14世纪开始,中国乐器三弦就传入琉球。三弦传入对琉球的音乐产生了 重大影响.用琉球方言表达的8、8、8、6音节共30个音节组成的叙情歌谣,被 称为.•琉歌”.也由于三弦的伴奏而广泛传播。三弦传入对琉球舞蹈也产生了 重要影响。琉球人称三弦为“三,泉”(图2-5)。琉球国王还在王宫中专门设立 了制造三弦的工匠岗位。
① 新城俊昭.新版琉球•冲绳史[M].冲绳:东洋企画株式会社.2014:61.
(2)新城俊昭.新版琉球•冲绳史[M].冲绳:东洋企画株式会社,2014:68.
第二节中国文化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
中国文化传入琉球,主要有五条途径:
一、庞大的册封使团队
中国与琉球友好往来500余年,每逢琉球“国王嗣立,比请命册封”。明、 清两朝大都应其所请,派遣大型的册封使团前去。明清两朝中国政府册封琉 球共23次,派出正副册封使43名。其中明朝有15次,27人:清朝有8次,16 人。每个册封使团组成人员在300-700人。正副使都由文职官员担任 使 团主要由官员、船员、从役、军士四种人员组成。这些人员中还有正副使的随 从,主要包括文人、医生、高僧、道士、天文生、书画家、琴师等。根据谢必震教 授研究,清代康熙五十八年的册封使团,官员:除正副史外.有『总、守备各一 人。这是武将。各种船员;从役、家人(其中正使可以带20名,副使可以带15 名,书办2人,老排1人,巡捕2名.吹鼓手8名.长班4名,厨子4名,皂隶8名. 轿伞夫20名,铁匠2名,裁缝2名.内科医生1名.外科医生1名,道士 3名.糕 饼匠1名等);军士:除前面提到的作为官员的f■总、守备外.还从福建沿海的梅 花、定海、万安驻军中.挑选100〜200名士兵不等匚这些人员随册封使在琉
- 谢必震.中国与琉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55. 球住5〜8个月,参加各类活动,与王府其他人员交流,F总、守备和士兵完全 可能将中国拳法传入琉球。从琉球博物馆馆藏《册封使节团队行进图》(图2- 6)中,可以看到身背弓箭、腰挎宝剑的明代武士。
二、闽人三十六姓
据郑晓《吾学编•皇明四夷考》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中山王遣子 侄及陪臣子弟人国学。上喜,礼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 贡。"这闽人三十六姓,不仅善操舟,而且担负了琉球国与中国往来的文书的撰 写工作。“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 事.总管为指南之备。”(图2-7)他们在琉球定居后.将中国的文化带入琉球, 改变了琉球的教育与生活的许多方面。如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中国园林艺 术、福建石雕技巧,都是由他们带去的。闽人移居琉球后.在治理国家方面也 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有担任国相的程复和王茂.还有担任法司官的郑遍。 中国先进的文化,也通过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使琉球渐渐“风俗淳美”“易 而为衣冠礼仪之乡”。根据学者考察,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就有闽人在琉球 活动并定居,还娶了琉球女为妻,并生儿育女。
之后.还因为这些闽人有的姓不能繁衍后代.“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 有的在航海中遇难身亡.有的“因进贡潜居内地遂成业,年久不还本国”,造成 久米村的人口流失,为了舟楫的建造和航行顺畅,为了便于沟通琉球与中国的 往来.琉球国王数次请求明朝再补三十六姓入琉球国。这些入琉球的福建人, 除了造船、操船、沟通文书外.还积极发挥擅长从事对外贸易的特点,为琉球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琉球的闽人,与到其他国家谋生的华人华侨不同.由于琉球在明、清两 代一直是在中国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下发展的,所以这些有官方背景的移民.也 就充分融合进当地社会。不需要像在其他东南亚国家谋生的华人.要靠华人 社团作为依靠,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居所。现在,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 米村''已经变成一个地名,久米村所在地已经成为冲绳当地人与闽人后裔共同 居住的地方。
由于海上航行需要防御海盗,如倭寇在海上的抢夺等,就需要武器与武装 人员。另外,尽管闽人入琉球,是有官方背景的移民,备受琉球王府与当地民 众尊重,但是作为侨居异乡的少数人群,也必须做好防身自卫。
三、琉球留学生
明太祖朱元璋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颁令赐琉球闽人 三十六姓同时,又提出“琉球国中山、山南二王皆向化才,可选寨官弟男子侄. 以充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宜行文使知之第一批来中国学习的琉 球留学生是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5月,是琉球中山王察度的从子。从此来 中国留学的琉球学子历经数百年不绝。琉球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分两类,一是 政府派遣,称之为官生,所有在华费用由中国政府负担,并在北京的国子监学 习。二是自费留学生,称之为勤学,有的受琉球王府派遣,中国政府不负责这 部分琉球学生的费用,他们学习的内容也随其自由选择。根据统计,明清两 朝.由琉球政府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共25批,每批3〜4人或5〜6人.有案可查的共84人。中国学者将琉球留学生进中国分为三个阶段:从洪武二十五年 (1392)起到成化十八年(1482).是早期.这个阶段派来的官生,都是琉球国王 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的子弟。第二阶段是1482-1802年,派来的官生几乎清一 色是久米村人,就是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第三阶段是从嘉庆七 年(1802)起到1869年,久米村人与首里人各占一半。
留学生中的官费生,主要到北京学习中国的治国济世之学问。明代国子 监课程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易》《礼》《春秋》等,还有律令、 书、数、经等科。清代基本承袭明代旧制。明清两代对琉球留学生优待,从吃、 穿、用、住各方面给予细致的照顾,并派饱学之士组成教师团队,给予指导。清 代的皇帝还多次亲临视察.为国子监题匾。明清两朝为了确保琉球留学生学 有成效,对他们的课程、教学、纪律、学风等作 了具体的安排和规定。琉球学生在华一般学 制为四年,有时有人因故提早结业,但一般也 在三年以上。这些学成归国的留学生,通常 都得到了琉球王的重用。
留在福州的琉球馆(图2-8)(称之为“勤 学”)的留学生,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读 书习礼”的.通常在福州的琉球馆①延师受业。 另一部分则在福建学习各种技能,《球阳》《久 米村家谱》等资料.清楚记载着这些学习实用 技术的留学人员的动向:比如1465年,琉球 人金锵到福州学习历法;1490年,松氏比屋来 福建学习烟花药法;1605年.野国来学习番薯 栽培;1670年.宿蓝田来学习制瓷;1685年, 魏士哲来学习兔唇缝合术;1734年,向秀实来学习制茶;等等。这些实用技术 的传人,改善了琉球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琉球国民众的生活品质。
浏览1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