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之,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变化之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我们一直 在做的就是加的工作。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能换一种思路,我们用减的方法试一试。对于减我们并不是要求对所有传统武术都加以无目的的随意砍伐,恰恰相 反,我们要做的是对所有传统武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特别是要对每个套路动 作都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技击精华所在,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传统武术的技击 特色进行元典提炼,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的关键所在。我们一提起 传统武术就会想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句话,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追问一 下,传统武术到底哪方面“博大” ?哪方面“精深”?恐怕很少有人能清楚准 确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我们一直习惯于用一种模糊的、宏观的,甚至是混沌 式的语言体系来评价我们的武术。事实情况正如王岗教授所言:“’博大精深’ 成为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最高评价,也是广大学者和武术工作 者在文字和口语中评价武术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 中可以发现,对于武术自身’博大精深’的理解和研究,始终是一片空白。’博 大精深’正渐渐成为一个虚化的词汇被通俗地用来概括武术的内涵,被笼统地 用来’标榜’武术历史脉络的久远和文化底蕴的深邃,然而,这常常使受众感 到困惑。” °实际上感到困惑的远远不只是那些观众。1979年1月,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26-131. 年至1986年,在原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一个由各级武 术挖掘整理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 开。这次挖整工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拳种129个,相关资料651万余字, 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 实物92件”。。这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可以说最为权威的统计数据:129个拳种、 651万字的文字、394.5小时的录像、482本古籍,从1986年到今天整整25个 年头,如果我们计算一下,每年的整理工作也就是5个拳种,26万字,16小时 录像、20本古籍。这个工作量可以说并不算大,当然我们在这里无意探究武术 挖掘整理工作的成果得失,我们只想强调,如果我们真正能静下心来对我们的 传统武术进行整理修订,实际上并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难事。减并不是简单的切割而是对武术元典的一种提炼。正如西方拳击那样从浩 如烟海的拳击动作中归结出三种最基本的拳法:直拳、摆拳、勾拳。还有今天 世界各地竞技比赛中频频出现的柔道实际上应该叫做近代柔道,它的创始人嘉 纳治五郎于1882年在东京下谷稻荷町永昌寺的书院开办了一个叫“讲道场”的 柔道道场。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存在了一种被称为“柔术”的古代武道,并且在 当时的日本全国拥有无数的流派,嘉纳治五郎将其他流派重新融合整理,创造 出一种全新的柔术体系,并形成一种统一的形态,命名为“柔道”。此后他积 极推广这一项目,使柔道在日本乃至全世界流行起来,可以说没有嘉纳治五郎 就没有日本的柔道。嘉纳治五郎在自由对摔中剔除了击打和“阴招”。关节锁 只能对肘关节施用(这被认为比对腿、脊柱、颈、手腕、肩的锁技安全)。使 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具 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 从而使传统柔术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柔 道的发展与全世界的传播与嘉纳治五郎的整理创新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我们 也要看到嘉纳治五郎并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传统柔道的技术特点,而是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分析,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有危险的技术动作,从而 将传统柔术改造成今天流行全球的柔道。嘉纳治五郎实际上运用的就是一种减 的思维,从而一举确立了日本柔道的发展振兴之路。今天全世界的文化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角逐,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它是通过许多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说西方竞技体育文化 是一个强势的体育文化,主要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为体表的西方竞技体育已经 成为全世界普世流行的一种体育形式。无论是在竞技体系,还是体育教育体系, 甚至包括体育表演、体育传媒等诸多体系当中,西方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 最强话语体系。而形成这种普世扩张最强有力的工具就是西方竞技体育在理性思维的锤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全球传播的技术体系和评判标准。以现代拳击为 例,可以说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个人,只要身体健康.四肢完备都可 以做出直拳、摆拳、勾拳二种动作。同时全世界任何一个机构也可以遵照拳击比 赛规则来进行拳击比赛的判罚。同时任何一个电视台或媒体在转播拳击比赛时, 也不需要太多的相关专业翻译,大家都能看懂这种比赛。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全球发展较好的体育运动时,我们就会发现他 们有一个最大的相同点,那就是简单。任何一项运动要想赢得最大的观众群体 和活动人群,那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使大多数的人能够明白它、看懂它,并 且会习练,用最少的时间学会,然后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从而成为一项终身 可以延续和关注的运动。而对于我们的中华武术而言,不要说习练,我们真正 有几个能看懂,甚至是看到最本真的武术。一份关于CCTV 5对中国武术关注 程度的研究报告的结果(不完全统计)显示: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体育 频道,从2001年到2005年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极低,其所占份额还不足其 总量的1%。其对武术比赛的关注程度在总的体育项目赛事的转播中,仅占所有 转播、录播比例的1.5%。CCTV5对武术世界锦标赛却没有进行一场比赛转播, 真让人匪夷所思。对于亚运会的各项目转播情况统计显示,CCTV5对中国武 术的转录播也仅有1次,且还在同一时间段预告中说明,射箭或跆拳道比赛直 播、橄榄球和武术比赛录像。武术作为全运会唯一一个非奥运会项目,其作为 运动会金牌大户,本应受到媒体的关注,但CCTV5在第九届、十届全运会的 比赛期间,没有对武术比赛进行过一次直播、录播。°如果说世界其他国家的主 要电视台因为对武术的了解不够,不加重视尚好理解,但作为中央主要体育传 播平台的CCTV 5也不关注我们的武术比赛,这就突现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武术发展,或者可以说我国主流体育传播媒体对于传统 武术的理解认识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都值 得我们去深入反思。当今世界主要以信息传播为主要交流手段,现代体育也依 靠种种传播技术而风行世界,吸引观众参与.强占受众市场。如果我们的武术 不借助于当前这种传播工具,还是依靠于口耳相传、手足相承,恐怕今后发展 很难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观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由于农耕社会的生存环境所限和习武者大多隐身 于民间等种种特定因素使得中国武术体系寻求外部的交流较少,而更多是专注 于自身的修习和提升。在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体系中传统武术寻求一种加的发 展模式,当时也是较为正常的一种选择。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 已经完全是一个以信息的传播、交流为主体的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 然带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浪潮,中国武术自然不会侧身于外,独立其间,正是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变革才显得如此急迫与艰难。因此对武术发展是加或减,已经不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要遵从整个社 会发展大趋势。从宏观角度而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确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中国武术唯有“减 负” 一条路可走。但是减什么?如何减?这也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巨大问 题。正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之巨大,所以本文只从宏观层面来进行简略分析, 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步骤还有待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浏览1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