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通学校武术教学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问题在于,武术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什么需要,或者说,社会的哪些需要是武术教育应该适应的。由于社会需要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但其中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文化,因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从产生到发展、从兴盛到衰亡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转、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到武术教育组织在登封的发展来看,民间师家传承方式虽然发展于传统社会, 但在现代社会仍然表现出了旺盛的适应能力。究其原因是其鲜明的组织文化。民间师家的武术传承非常强调尊师重道,日常训练中更是强调坚韧笃实、 刻苦求进,由于关系的紧密拉近了师徒之间的距离,因此师傅对徒弟的影响较大。而现今普通学校的武术教育基本沿袭西方班级教学模式,即三段式的教学,更加强调技术的传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而班级人数众多更是影响了教学质量。武术作为一种高于体育的文化现象,不能拿简单的技术传授来涵盖。当然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使得普通学校的武术教学发展不容乐观。而民间武校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的组织形式,它们既采取了班级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们往往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练,来加强对学生的影响。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身的师徒观念还是比较明显的。在一 些课程设置中,武校也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重视。当然很难把武校的发展经验照搬到普通学校的武术教育上。但从民办武校与民间师家的武术传承组织来看,武术组织在发展中应注重对武术文化中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只有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武术教育组织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登封民办武术馆校的教学管理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其能否为普通学校所借鉴?目前尚无定论。但“礼失寻诸野”,它至少可以为目前形势严峻的普通学校的武术教学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它说明现今仍有很多学生对武术 是有兴趣的。其次,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至今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普通武术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借鉴民办武术馆校的经验。首先,普通学校的武术课程设置应避免千篇一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结合本地域的文化特色进行设置。其次,在教学上应突出传统武术中的武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培养道德意识。
(五)民办武术馆校应向标准化发展
①.组织企业化
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大体来说有两种模式:一是私人投资个人管理,一是私 人投资的家族式管理。在这两种模式中,后一种管理体制在实际中最具代表性。民办武术学校采用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董事会成员均为家族成员,一般是从父亲和兄弟姐妹中选出人员来担当董事长、校长、副校长、委 员、总教练等职务。而其他比较重要的部门往往也由其家族亲戚担当,如会计、出纳、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武教处主任、人事主任等。他们与校长一起共同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务的管理的权利,但是他们没有 最终决定权,最后还是校长一人说了算,很多职位形同虚设,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这两种模式管理中都存在家族式管理,在其发展初期,确实起 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分工的细化,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这种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使得家族成员对学校进行了完全的垄断,其他非家族成员在参与议事的表象之下往往有名无实,使得很多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例如,目前,登封三大武校采取的主要是家庭式制。学校主要管理者由家庭成员构成,他们分工协作,各当一面。如塔沟武校,创办人 刘宝山,其子刘海超、刘海钦、刘海科分任副校长、校长、常务副校长兼总教练。 鹅坡武校,创办人梁以全,其子梁少宗担任校长。小龙武校,校长陈同山,总教练陈同川,二人为亲兄弟。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 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武术馆校想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②.借鉴现代体育发展经验,突破地域发展局限
新时期,武术馆校自身的制度缺陷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武术馆校的成长期,这个问题暴露得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生源减少、武术馆校数量下降、社会制度越来越标准化的新时期,武术馆校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很难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之前分析道,武术馆校定位为民办职业学校,其文化课教育就应归教育局管理,而涉及武术的领域则应由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武术馆校的制度并没有这样运行,而是由体育局简单收取一些管理费用,教育局对其制约则少之又少。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武术馆校的需求也在变化。在前几个时期,家长送孩子来武校学习大多是希望其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可以防身、就业。而新时期,由于农村义务教育 的免费以及家长对学生文化课的重视,因此,出现武术馆校生源减少、发展规模萎缩的情况。武术馆校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西方体育发达的国家,发展体育基本有两种模式,即俱乐部模式和学校模式。俱乐部模式在欧洲较为常见,社会上有健全的从业余到职业的俱乐部,单项协会负责相关俱乐部之间的管理。 而美国的体育则根植于其强大的学校体育之上。美国有从小学到大学健全的体育联赛,运动员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兼顾比赛,现在习惯把其称为体教结合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值得武术馆校学习。
(1)俱乐部式的发展模式
武术馆校向俱乐部转型,首先可以完善其制度建设;其次,转型后有利于武术馆校突破地域发展的局限。例如,韩国跆拳道的发展基本是沿袭俱乐部式的发展模式。武术馆校如果能成功地向俱乐部转型,并学习现代的连锁经 营模式,完全可以突破本地域的局限,将市场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转型后的武术馆校应将文化课教育剥离出来,交给正规的文化课学校,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在武术技术的培训、武术比赛等方面。而武术俱乐部应健全从业余到职业的各级组织。业余俱乐部从事普通学员的技术培训,职业俱乐部则可以组织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武术俱乐部应打造自身品牌,进而采取连锁经营,最终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改革会涉及各方利益,特别是将文化课剥离,势必影响武术馆校的学费收入,而学费收入是武术馆校的主要收入之一。但是,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虽然武术馆校在学费方面遭受部分损失,但是如果将俱乐部拓展到各地,增加了会员,自然会带来收入总量的增加。因此,从长远来讲,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措施。总之,向俱乐部转型有利于武术馆校自身标准化的建设,有助于武术馆校突破地域局限,谋求长远发展。
(2)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对于向俱乐部转型,武术馆校采取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是较为缓和的改革手段,因为武术馆校本来定位的就是民办职业学校,只是在现实操作中, 逐渐与教育系统相隔离。实行体教结合的发展方式,武术馆校不需要将文化 课教学剥离出来,而需要将文化课教学纳入教育局的管理范围之内,从学校硬件建设、教师任免到日常教学,都应符合教育系统的规定。这样,学生在武术馆校学习可以接受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文化课教育,家长自然不会担心孩子的文化学习了。而在保证文化课教学的同时,武术馆校仍应突出自身“武术”的特色,寻找武术教育与文化课教育的结合点,在保证学生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加强武术教学。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灵活设置文化课教学时间,针对普通学生、院队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普通学生可以在完成正规的文化课教学之外,安排武术课教学。而对于院队的学生,因为他们要承担一些比赛、表演的任务,所以应灵活设置课程。国内的一些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其中,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项目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其培养出的运动员在文化课和技术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他们还参加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 在2009年更是代表我国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学习方面,这些运动员有2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10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就业率更是达到100%。 华东理工大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健全的四级管理制度,包括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系、体育系运动训练教研室、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比赛设有专门的领队,而在教学方面则有专门的导师班。它有完备的日常管理规范,如训练比 赛制度、补课制度、晚自习制度、考勤制度等,来协调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武术馆校可以借鉴华东理工大学的经验,专门为这些学生安排文化课教师,根据他们的比赛、训练情况灵活设置时间,但学校必须严把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使这些学生具备正常的文化课水平。在完成体教结合的改革后,武术馆校应尽快建立品牌,进行连锁经营,积极地将业务拓展到全国、全世界。
浏览2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