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规律,对于解释传统武术的保守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神秘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论述“复杂问题的简单化”之前,先要说明“简单问题的复杂化”问题,这在武术领域中似乎是 司空见惯的。如练功要合与自然,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合一”。究竟如何合一繁琐的解释会接踵而来。练拳时或朝南,或朝北,一定要在子时。 众所周知,古人们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 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的,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为 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工作报告(2008—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武术主报告,2011—12—5 至凌晨1点,此时是人体各部机能活动能力最低下的时候,此时练功无非是 求静,排除杂念,或“偷练”,或怕“偷看”,实际对身体并无益处。“八 卦”是讲究时间和方位的,在特定的时间内某一方位可能会出现的某一结 果,而练拳或朝南,或朝北只是顺应了绝大多数房屋建造的方向,朝阳时 间最长,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意拳对练功环境的选择是最好在黎明时 分,选择一个开阔清洁的地方,身体面向东方练习,以一小时为限度。具 体到时间段是3-7点,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以求适应自然规律,以求养 护身心。。《八卦掌学•八卦掌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指出:练功 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并没有指明“如何选择?”《少 林拳法大要•拳法练习之程序》要求: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 由此可见,无论朝向那个方位练功,地球的引力对人体是一致的,其磁场 也是相同的。现将“练功方位”概括为:东西南北各不同,变化不离磁场 中;将“练功时间”概括为:闻鸡晨起舞,掌灯夜读书。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气“气”在武术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有说不尽的话题。哲学中称为元气、医学上为真气、人体中称为中气、道 教称为养气、人伦社会上称为正气,而武功中称为内气。称谓多多,必然 带来理解上的偏差。本书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武术之“气”就是丹田之气, 最常说的一句话:气贯丹田或气沉丹田。由于丹田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 的说法,诸如内丹与外丹、三丹(泥丸为玉清、绛宫、丹田为太清)、内三 丹(黄庭为上丹、气海为中丹、关元为下丹)、《黄庭经》积精累气于三田 (初累下丹、二累中丹、三累上丹)、佛教有三丹(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 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中医经络学说有四丹田(阴交,脐下一 寸、气海,脐下一寸半、石门,脐下二寸、关元,脐下三寸)、武术有三丹 田(百会为上、脐下三寸为中、涌泉为下)。凡此种种,下丹田并非绝对定 位,而是指小腹的一个区域。武术中的“气贯丹田或气沉丹田”指的是下 丹田。丹田的多种称谓,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偏差,两个“偏差”将会造成 严重的认识上的错误。一是气沉丹田之说,可以增强身体姿势的稳定性;王昌鸿.形意拳的五行与五行学说的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二是气贯丹田之说,可以增强击打的力量。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从现代解 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得到答案。首先说“丹田”并非人体中的一个具体器官, 是虚无的,只是行气时经过任督二脉的中间环节,难以实现下盘稳固的目 的。人的稳定性取决于身体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地球引力的和为, 与气沉丹田无涉。其次,力量来自于科学的肌肉训练和气的有机结合。其 中腹压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腹压肌是指主要组合腹壁的腹直肌、腹外斜 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肌鞘、腹筋鞘,并与相邻的腰方肌和各种躯干肌 也有共同协作的关系,同时再配以调息、闭气、聚气与憋气等,才能表现 出它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力量。常说的丹田之气,实质就是由此产生的错觉。武术的行气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腹式呼吸又是借助膈肌一上一下的 运动,使腹腔中有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各器官,随着呼吸节奏,人为的一 张一弛的蠕动,以激发其生理机能,达到保健的目的。行气是通过口鼻、 气管、支气管人肺,并在肺气泡中完成气体交换。氧气由红细胞输送到全 身,为全身系统、组织提供营养;把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这就是 吐故纳新的全过程。现代不少知名的道士,应用了吹峋呼吸、吐故纳新之 术,而不承认它是气功,而专谈炼丹之说;不谈腹式呼吸有“胸广腹实” 之效,而谈炼铅实腹,以练内丹为信条。这一切尚未突破旧有的思维樊 篱,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欺欺人。通过上述分析,去伪存真、弃繁就简,可以这样概括:武术的行气是 在意念的引导下,采用腹式呼吸,使得气息按照任督二脉运行的循环过程, 可以是顺时的,也可以是逆时的。身体的稳定性和发力与丹田之气无关。指标体系的标准化“标准化”是世界的共识,《国际武术竞赛套路》(1-3套)就是标准 序 化的具体体现,但武术文化研究与套路是有较大差别的,这便会增大研究 二的难度。为了加快武术国内外传播与推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中国武术协会将2011年确定为武术标准化年,以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施 会牵头,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明确了以加强武术段位制标准 化管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武术标准化研究和建设的方针。经过 多方努力、研究和论证,相继出台了《武术工作管理手册》、《中国武术段 位制手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等,基本完成了标准化研究和建 设工作的任务。目前,在武术训练、竞赛、推广培训、装备器材、评比统 计、会员制、申办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化研究正在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比之下,武术文化的标准化研究亟须加强,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拟 定的15个问题中,前三个就值得参考。如①标准化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②武术标准化与标准化基础理论关系研究;③武术标准化的基本特征、历 史沿革和未来趋势研究。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进一步拓展武术标准化研究,才能为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操作 依据。武术文化研究是否能够实现标准化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武术文化的具象化研究首先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原中国武术院院长徐才 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序中指出:从“小武术”向“大武术”发展,主 要是指从武术技术向有关的武术的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 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些学科便是武术文化 研究的第一层指标体系,而第二层就是本书涉及的部分指标体系。如哲学 的无极说、太极说、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 八卦说、形神说、体用说等;美学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精气神学说、肌肉、骨骼等;军事学的战略战术思想与案例;伦理学以儒 家思想为主体;宗教学的佛教与道教;文艺学的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等; 社会学的人们需求、健身、培训、指导、竞赛、表演、消费等;经济学的 产业、商品、市场、劳务等等;第三层指标体系是与武术密切相连的结合 点,也是最具体的指标。本书试图达到或部分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有 些指标尚需要仔细推敲和印证。其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工 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武术主报告,中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标准 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健全文化标准化管理组织,完善文化标准化管 理制度。这些同样适用于武术文化研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传统武术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重视体悟与感知,而忽视内省 与理性;重视经验与主观,忽视定量与客观等,以至于影响到武术文化研 究方法的陈旧与脱节,这也是“神话、神功”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这里 仅以“轻功”和“飞檐走壁”为例,轻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功法,但 “轻”的程度是以人的生理极限为依据的,脱离了地球重力作用的“漂浮” 是不存在的。查阅相关史料得知,轻功最早是作为道家修炼“幻想解脱自 我”而提出的,以达到“飞升成仙”的理想模式的人身体验。后来,在武 术的发展中进一步具体化,成为发挥人体潜能与技巧的一种功法。与轻功 效应有关的现象主要有五种:①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超常高度;②具有常 人难以达到的超常奔行速度;③具有连续长时间的奔行能力;④具有减少 身体重量作用的能力;⑤具有高度控制身体平衡的技能。

浏览1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