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武术在登封的发展

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必须具有创新自身文化体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否则就会被淘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武术在登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后,武术在登封也不可能停滞不前,面对社会的变迁,它必须继续发展,否则就要面临危机。本章立足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背景、 起源、演进和发展现状,对今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出思考。并认为:发展是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多样化是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趋势,应注重少林寺的品牌建设,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兼顾是登封武术发展的根本,应从社会化的路径强化武术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第一节 发展: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因此,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而言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摆脱传统中的一些羁绊,另一方面还要传承传统中的一些精华,武术在登封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当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传统武术的保护问题。其中如何在发展武术的同时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是问题的焦点。登封存在的传统武术文化形态主要以少林武术为主,辅以太极拳等其他武术种类。总体而言,从传统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来看,发展是对其最好的保护。

①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一、发展是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

在内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文化要保持适应,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够变化①。汤因比对世界发展历程中的21种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文明并不像有机体一样必然走向死亡,决定文明命运的是人们的自决能力,只要每一文明不丧失自决能力,面对挑战能进行有效的应战,那么文明的命运并不都是解体②。因此,一种文化只有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的需要,才能与原有文化相结合、相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并求得发展,否则,它就会遭到原有文化的排斥、抵抗,与之发生冲突。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就是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创新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武术在登封并没有游离于市场经济体系以外,而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自身特点在顽强地发展。武术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像政治、经济、教育、健身等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登封的武术馆校、少林寺、普通学校武术的发展都是对传统武术文化最好的保护。之前介绍了登封武术馆校与普通学校武术的发展,在这里以少林寺为个案,分析发展是对登封传统武术文化最好的保护。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重要载体。从少林寺的发展历程来看,发展是对其最好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到土地改革前,少林寺僧数量一直稳定在80人左右。但在土地改革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林寺僧数量大幅减少,一直保持在13〜16人。而从 1982年起,少林寺发展迅速,2007年人数稳定在200人左右。可以说,少林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谋求了更大的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

①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② 李庆霞、姜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及其启示》,《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第42页。

1982年之后少林寺得以飞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电影《少林 寺》的上映为少林寺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使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家喻户晓。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为少林寺提供了经济基础。据资料显示,1974〜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数维持在20万人上下,而《少林寺》上映后人数一直稳定在100 万人左右。1978〜1984年,少林寺的门票收入都归登封政府。1984年后,少林寺的门票权与管理权被归还于少林寺僧人,当然门票收入也归少林寺僧人所有。1994年后,少林寺的门票权再次被政府收回,形成了政府与少林寺按一定比例分享门票收入的局面。可见,少林寺门票政策的改革,为少林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最后,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少林寺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1993年之前,少林寺的品牌被肆意侵犯,少林寺多方呼吁还是无法改变如此窘境。1993年,一则“少林火腿肠”的广告,终于让忍无可忍的少林寺拿起了法律武器,将该厂家告上法庭,最终少林寺维权成功,该厂家被勒令停止生产少林火腿肠。这件事引发了少林寺的深思,他们发现依靠原有的组织模式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持续发展。因此,他们组建了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依法开展对少林寺无形资产的保护、管理。

可见,登封的一些武术组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武术组织却出现了萎缩,比如民间武术,由于组织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其发展就显得尤为艰辛。文化适应是指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文化适应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一些旧的文化特质或采取一些新的文化特质,而是一种新的综合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的过程。不论是对新文化特质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对新文化体系、模式的建立,文化适应都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走入现代的武术文化,必然面临新环境的冲击。文化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对传统进行扬弃,创新自身文化系统。另一方面,武术文化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登封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不应将武术片面地抛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而应在充分尊重我国武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使其在政府的引导下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认同是保护登封武术的前提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急剧变迁,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①。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②如今,中国正在向世界大国的道路上进一步迈进,而中国的竞技体育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应清晰地认识到奥运会中的项目大部分还是西方项目,武术作为唯一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是表演项目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融入到奥运文化之中。因此,中国想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要发展。具体到武术在登封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武术在登封基本沿袭着三条道路进行发展。第一条是沿袭传统,恪守本源。例如,登封民间武术的发展。这种方式虽然体现了本民族对自己体育文化的认同,但由于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传统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如果其自身文化系统不进行创新,其发展现状并不会很乐观。第二条是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发展。这些文化因为适应 了社会需要,自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例如登封的武术馆校、武术表演业的发展等。第三条是在强调市场化发展的同时有些偏离自身原有的轨道。从

①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4期,第58页。

②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2007年12月4日。

 

 

浏览1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