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玄一一”、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建构出道教养生修炼 理论的纲要

道教所追求的是人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永享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坚信'我 命在我不在天”的信念,认为神仙世界不仅可望,而且可及;只要以修炼仙道方术 为路径,是能够实现飞升成仙、长生不死意愿的。

而修炼仙道须“自然守道而行”,才能“得其所矣” 。“道”是什么呢?《太平 经•守一明法》曰:“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 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太平经・安乐王 者法》又曰:“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 动类而生……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在道教经典中,“道”是超经验、 超时空、先天地的存在,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力量。老子将“道”看成是宇宙万物中最根本的东西,只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根。庄子说:“夫道”“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道 教都把“道”当作是世界万物的本体。

而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曾长期在湖北的鄂州、葛店一带修炼)在继承老子 “道”的本体论时,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挎 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论说中受到启发,提炼出与“道”内涵相同的“玄”、“一”, 从而构成了“道一玄——”三位一体的本体论。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畅玄》中 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所谓嘱祖”,是说“玄”是宇宙生成的 本源,所谓'大宗”是说“玄”是万物存在的本体。“玄”具有至妙幽微、无形无象的 特征,其高可冠盖九霄,其旷可笼罩八隅;“玄”又是有无的统一体,所谓“因兆类 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玄”的功能为“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 类” o这些都说明“玄”和“道”的哲学内涵是相同的,两者名异而实同,都是宇宙 万物的总根源,都是神秘莫测的精神实体。又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曰:“道 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 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雕气穷。老君: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葛洪认为“一”是“道”的 化身,具有“道”的特点与功能,并且更具体。

葛洪的本体论是为其仙学理论服务的,也是其仙学理论的哲学依据。他竭 力塑造“玄道”的永恒与万能,认为人若获得“玄道”,便“可与为永”,成为无所不 能的神仙。而通过具体的方术是,可以通“玄道”的。《抱朴子内篇•畅玄》曰: “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思 玄道”其实质就是通玄体道的具体方术,即存思体道法。也就是集中精神,内无 思虑,遗去外物,在纯粹的经验状态中体验“玄道”,从而也由此走向仙道。

当然,“思玄道”还必须与同“一”相系。因为“一”在老庄哲学中与“道”相系。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既指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 态,也指“道”产生万物的量变过程。因此体道必须抱“一”。《老子》有噫营魄抱 一,能无离乎?挎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庄子-在宥》言:“我守其一,以处其 知,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葛洪对此心领神会,在其《抱朴子内篇- 地真滥:“《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 之浆'还把守一分为'守玄一”和“守真一”两个不同的层次,并说:“玄一之道, 亦要法也。无所不辞,与真一同功。吾< 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 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无论是老子的抱一之抱,还是庄子和葛洪的守一之守,都 可看做是具体的修炼方术,是通过内视和存思来完成的。葛洪说:人如得“真一 之气”并守之,便可“通神”,能“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魅魁,挟毒之虫傀不敢 近,刃不敢中气(《抱朴子内篇•地真》)

道教哲学之所以成立并且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是因为它不仅在一开始就 以先秦道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等思想体系,而且 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万物发生 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是道教从道家那里继承而来并加以发展的一种基本思想。 当然,道教并不是单纯进行道本原论的阐述,而是要建构一套为其修道成仙的宗 教实践服务的理论。在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就把人的生死也与“道”联系 在了一起,并明确表示:“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士与 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 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这从实质上 把“道”又推到了成为修炼成仙的伦理本体的根据上。当然,在道教中,“道”是成 仙方术的基准。道教的修仙方术众多,而实践方术的理论指导却是混沌之大道。 因为一般通常的知觉活动是不能认识“道”、体悟“道”的,只有调心摄念,凝神静 气,弃绝一切知识活动,才能心与“道”合,体悟“大道”,以致飞升成仙。唐代道士 司马承祯认为“收心离境”、“不著一物”的修炼方法,可以进入物我俱忘的坐忘境 界。他在其《坐忘论》中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 宙,与道冥一,万虑俱遗。”只有在坐忘的境界中,主体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对象, 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才可能直观大道,与道同在而长生不死了。

二、“天人合一”、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整体论,建构出道教养生 修炼理论的基础

我在论述从《易道》溯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时,曾把“天人合一” 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之一进行过论述,但这种论述是与道教以人 为主体的生命整体论是有区别的。道教认为宇宙是最大的生命,社会和人是宇 宙生生不息大生命流动过程中的中生命和小生命,整个自然界中的存在物也具 有生命的活力。不仅这种生命的普遍性得到了道教的认同,而且还认为所有生 命的起源具有共同性。这是基于道教宇宙本体论的立场,将“道”与“气”的范畴 纳入生命论的过程之中,认为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一样都是以“道”为始基,因 “道”化“气”,而宇宙间的生命是以“气”作为存在的方式的。

汉代学者董仲舒认为,天人同源同构。所谓同源,是指天人都由一气所化 育。其在《春秋寒露-阴阳义》中曰:“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好恶喜 怒,在天者暖清寒暑。”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所谓同构,是说天人的构造 雷同。其在《春秋寒露-人副天数》中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故曰: “身犹天也,数之相参。”道教吸收了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并在其经典《太平经》 中加以发挥。《太平经-守一明法》曰:“王者百官万物相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 过失。王者复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强,强星 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可不慎哉? ”是说王者 德政情况要受到上天神灵的监督,行道行善,天地喜悦,祥瑞随之而来;逆天失 道,天地震怒,灾异从天而降。道教不仅继承了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而且还加 以发挥,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论述社会和人生。唐代道士李筌 在解释《阴符经》书名时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际,故曰阴 符。”金代道士刘处玄在注《阴符经》时说:“天人者人性通于天也,合发则心尽于 物也。人通彻人间世梦,明知荣枯、宠辱、成败、祸福、哀乐、生死威信之常事也人通天理,真荣而不枯,真宠而不辱,真成而不败,真福而不祸,真乐而不哀,真生 而不死,明道之常也。”在道教眼里,所有的世俗常事都在“人通天理'的道教哲学 之中,使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得到了丰富。

浏览2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