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家根据这些动物各自特有的技能,编成拳术套 路,练习搏斗之技、健身之术,并转变成人的本领,为人所用。 这就是以动物之长处来弥补人的短处。形意拳谱云:“十二形实 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妙效其性能,摹 效时久,自然精神入体。”这是学习形意拳仿效动物形象的目的, 即仿其法,效其技,练其功,悟其真意"以除疾病,进而全面提 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运动能力。由此可见,古老的体育仿生学思 想,是形成形意拳健身性与技击性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基础。
三、形意拳套路形式以风水方位学为特征
(一)形意拳创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形意拳套路, 拳路简而意深,拳势紧凑,动作明快有力,一出一入,一进一 退,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神一致,多是单动作重复,易学而 难精。从演练的套路形式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还以华夏民族 传统理论中的方位学为演练套路的基本特征,其起势动作面南向 北,居右虚左;行功走趟,左右往返,循环不已;起势收势有始 有终,回归原地。
(二) 从起势动作看,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套路的开势。 按照传统习惯练法,起势要站在场地右侧,身体面南向北的方位 开始演练。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性阴;南方属火,性 阳。人体面向南,背向北,形成了向阳背阴之势,与古代“负阴 抱阳”的哲学观点相吻合。“负阴抱阳”讲的是宇宙万物都有阴 阳二气对立而统一的意义。这一传统思想对形意拳的影响很大。
(三) 从行动走趟(段)看,形意拳基础套路结构都以双趟 进行演练,每趟以四步或六步为偶数组合。单趟由右向左,双趟 由左向右。根据个人体质,运动量可大可小,为增加功力而左右 往返,循环不已。形意拳演练规矩甚严,阴阳分明,动作简单, 但其文化内涵却极其丰富:其一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转 化,阴阳相济,阴阳消长”的观点,行功走趟一直不停地由右向 左即由西(阴)向东(阳)或由左向右单向练习,否则会阴盛阳 衰或阴消阳长,破坏身体平衡。为求平衡就必须正反方向阴阳转 换,左右往返,以求具“和”;其二是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形 意拳讲究左右对称、成双配对、均衡协调等美学原理;其三是从 宇宙观来说“天下之理,终而复始”。形意拳练法上讲究阴阳互 易变化,实质上是在进行一个圆和圆弧运动,因此在套路演练上 周而复始的左右往返符合天体运动。
(四) 从套路收势看,形意拳很讲究背阴向阳之势,负阴抱 阳三象,与起势一样,必须回归原位,即从场地右侧起回到右侧 原方位上。收势与起势力求的一致性,恪守着一种传统的理念, 即体现有去必有回、复归本原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时空之循环的传 统意识。还内涵炎黄子孙历代相传依恋故土的心结,崇尚落叶归 根的爱国主义美德。因此,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寻根归宿的民 族意识和伦理道德,就自然而然地对形意拳家创拳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形意拳套路结束动作回归其原位,正好反映了华夏民族 传统文化的回归心态。
四、形意拳健身养生的指导思想源于“天人合一”
(一) 形意拳还是一种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养生之道,有极 好的健身效果。它创编以锻炼人体五脏为主的五行拳;模仿动物 形象特技的十二形拳。以此锻炼筋骨,灵活肢体,疏通十二经 络,对调节人体平衡、强化气血运行起着整体的滋补和康复治疗 作用。
(二) 形意拳很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这
种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形意拳修心养性理论具有明显的指导 作用。其修炼的理想效果,则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作为一 个小宇宙,必须遵循宇宙法则,让人体本性和宇宙达到共振,与 自然相融,以求得身心和谐。形意拳主张凝练生命的深度,提高 健康质量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力图通过修道积德、练意调神,涵 养品性,内外合一,以追求人生的完美。形意拳重内、重气、重 合、重神。讲究“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与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种“合”,既 是运动协调一致、和谐平衡的技术要求,也是内在的心意思维与 外在形象动作相合一的表现。形意拳的站桩练法,无论是浑元桩 还是三体式,都要求“合”,意守丹田,独立守神,心意领气, 以气运身。
(三) 形意拳的修炼很讲究人体自身之平衡。根据天人合一、 阴阳平衡的思想,人体若失去平衡就会危及身心健康。形意拳锻 炼实践证明,阴阳结合,五行调和,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 义。以五行拳之术,练五行之体。以形意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 来加强提高内五脏之间互相滋生、互相制约的生理功能。从相生 关系看,脾(土)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强肺(金);肺气 清肃而助肾(水);以肾水之精而养肝(木);以肝藏血而济心 (火);以心主热而温脾(土)。其五脏之功能循环不已,和而互 生。从相克关系看,肺气消降抑制肝阳上阳,肝顺达而又可疏泄 脾郁;脾运化可限制肾水滥;肾滋润可防心火烈;心阳热可制约 肺清太过。五脏相克之理不可互相限制太过、太偏,这样才能使 体内相辅相成,水火相济,阴阳平衡。体弱者通过锻炼,可增进 健康,达到平衡。
(四) 形意拳强调,在锻炼人体生理平衡的同时,更需重视 修炼心理平衡。要求以诚实、仁爱、宽容、理解之心,面对一切 人与事,力求道德的完善,“养性得天和”,这种重视精神和心 理的养生作用,是形意拳内外兼修,优化自我,完善自我,天人 合一思想的体现。为人处事谦和礼让、守仁守义、与人为善、互 帮互爱,使个人行为符合大道,就会身心平衡,统一和谐,德高 功高。“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这充分说明了形意拳既 求生理平衡,又求心理平衡。心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是必修的,是伦理观与平衡和谐思想在形意拳中的反映。形意用 意练拳,行拳练气,“气为生命之源”;静养与动养结合,其内 涵是练意调神。把练拳健身与修心养气,修性养心与涵养道德融 为一体,以实现人的身体与精神,即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进 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 形意拳重意识、重养气、求自然、修品德,把天体与 人体相结合的平衡、和谐的特色贯穿于练法之中,奇正相生,刚 柔相济,左右平衡,阴阳结合,天人合一,揭示了人体生命的基 本规律和保健的根本法则。
五、结论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形意拳作为武术的一种拳 种,在中国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立论基础,拳 法套路以仿生学思想为基础,套路形式以方位学为特征,其健身 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因此,形意拳具有华夏传统文化深 刻的内涵。深层次地认识形意拳文化内涵,是继承和发展形意拳 为国为民造福之必需,其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浏览1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