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抱刀法:臂内旋,拇指和虎口压住刀盘,食指和中指夹住 刀柄,无名指和小指托住刀盘,使刀背靠近小臂内侧,刀刃朝前, 刀尖朝上,刀身垂于身体左侧。右手握刀法:右手虎口靠贴刀盘,拇指和食指紧握刀把,其余 三指松握刀把,以刀平刺时与臂成一直线为宜。
(3) 刀法
刀法可以分为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 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 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 左侧撩出,余同正撩。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 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 力达刀刃,臂伸直。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高与腰平 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按刀。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 心朝里或朝外。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 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 下)藏于右散侧为平藏刀。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 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 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 飞凤临空
短兵之师的剑术
武术家称剑为“短兵之帅,形如飞凤”。意在练剑如飞鸟之翔 动,轻灵快捷,“剑身合一”。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的历史上,剑是一种较早出现的兵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制成的剑。剑开双刃,剑脊凸起, 形制优美,轻巧灵活,因此有“百刃之君”的美称。而剑术,正是 随着剑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用剑技术。春秋时代是铜剑称雄武坛的时代,战国后期铁剑才登上历史舞 台。其中,吴越两国的剑最为犀利精致,既出了许多著名冶剑匠师, 又冶炼出了许多堪称稀世珍宝的名剑。据文献记载,古代名王皆有 名剑,夏禹子启有“上刻二十八宿文”之“铜剑一口”,殷太甲有 “定光”剑,武丁有“照胆”剑,周简王有“骏”剑,吴王阖闾有 “干将”、“莫邪”二剑,这些名剑皆为稀世之宝。随着名剑的出现, 剑术及剑术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庄子•说剑》记载,赵 文王酷爱剑术,他在宫中养了 3000多名剑客,以观看剑客肉搏为 乐。赵文王的这种爱好,无疑会促使这些剑客为了保存自己、杀伤 对方而精研剑术。正是由于剑在实战中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剑术的精研,春秋战 国时期的剑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点从古代有关著作的叙述 中我们可以洞悉一二。《说苑》中对当时的鲁石公的剑技有这样的描 述:“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日匀(tidn)穆无穷,变无形 象,复柔委从,如影如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 影之象形也。”剑术理论在剑技的提高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述了一段越王勾践与剑术高手越女的对话。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 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 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如惧虎。布 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 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这段对话可视为当时剑术理论 的典型代表。用剑的最初目的虽然是为了防身,但精妙的剑术表演也常常被 予以观赏并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宴饮场合也 常常会邀请精于剑术的剑客当众表演。《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 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聚宴,项羽的手下项庄奉命表演剑术,意 欲以舞剑为借口,趁机刺杀刘邦,留下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典故。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剑术爱好者,并对剑术有较深的研究,他曾 与军中的剑术高手比剑,并轻易取胜。唐代时,剑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可以从当时的一些诗文 中看出,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写道:“昔有 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弊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 清光。”杜甫用“天地为之久低昂”、“羿射九日”、“雷霆震怒”等 来形容公孙大娘的剑术表演,可见她的剑术已达出神入化之境。此 外,咏剑诗文还有很多,如:李白有《古风》,韦应物有《古剑 行》,贾岛有《剑客》,韩愈有《利剑》。宋元明清时期,剑术训练和表演在社会上一直盛行不衰。而 且,由于剑术名家的不断总结,剑术理论进一步深化,剑术套路 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剑术 套路和门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武当剑、青萍剑、太极剑、达 摩剑、八卦剑等。剑,负载了时代的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且这种负载有越来 越丰厚之势,这是武术文化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地位的特殊性和重
:探秘武术源流»»»> ■
要性的表现之一。从战国时代关于名剑冶炼过程的神异传说,到千 古名王皆有与之相应的权力象征的宝剑来看,剑被称为“百刃之 君”、“短兵之帅” 一点都不为过。
在上千年的剑术发展史上,传颂着七把古剑的威名,从古至今, 崇武的人们对其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轩辕剑是采首山之铜铸造而成,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 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据说, 轩辕剑是上界诸神赐予轩辕,用以击败蚩尤之旷世神剑。或许轩辕 剑只是神话传说,但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此剑铸于商代,据说剑如其名,有影无形。后来被春秋时卫国 人孔周所藏。《列子》中对承影剑有这样的记载:“将旦昧爽之交, 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 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意思是,远古的一个黎明,晨 曦初升之际,一双手握着一柄剑,似有似无,分不清形状。用其触 物,发出轻轻的响声,物便轻轻倒下。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允常让欧冶子造剑,一曰鱼肠,一 曰磐郢,一曰湛卢,一曰纯钧,一曰巨阙。“湛卢为五金之英,太阳 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相剑家薛 烛说,“虽倾城量金,珠玉盈河,犹不能得此宝”。湛卢剑的价值可 见一斑。
关于鱼肠剑,还有一个小故事。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中记载,吴国壮士专诸将鱼肠剑藏在烤鱼的肚子里,进献给吴王。 当吴王垂涎面前美味时,专诸一剑刺出,穿透了吴王僚身上的三 层重甲。吴王僚死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 的吴王阖闾。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鱼肠剑封存,永不 再用。
传说泰阿剑由欧冶子和干将联手铸成。据《越绝书》记载:晋 国为得此剑,围困楚国三年。楚国危在旦夕之时,楚王拔出宝剑, 指向敌军,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瞬间,飞沙走石,遮天蔽 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军大乱,片刻后全军覆没。虽然故事有 些夸张,但也足以显出泰阿剑的巨大威力。
据说,干将、莫邪乃是夫妻,二人受命为吴王阖闾铸剑,“采 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并且“断发剪 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烧炭”,干将、莫邪二剑方始 炼成。
- 蛟龙探海
横扫千钧的棍术“棍”大概是诸多兵器中最平民化的一种,其取材简单,长短皆 宜。棍虽取材简单,但作用却不容小觑,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 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 棍为诸艺之本源也。”由于棍兼具长短兵器的特点,不受招式变化的牵制,使得棍在 诸多兵器中独领风骚。在刀、枪等器械发明以前,人类主要依靠棍棒和石头与野兽搏 斗,并获取食物。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类总结出了一些用棍的 基本方法,并成为后代棍术的雏形。到先秦时,出现了一种名为殳(shi.)的兵器,用竹或木削成, 一端有尖有棱,无刃,因此,殳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状的棍。殳在先秦时期与戈、戟、酋矛、夷矛一起,被合称为“五兵”即五种 兵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记载,即 斩断树木,削去枝叶,作为兵器。到了宋代,棍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最有名的善使棍者当是宋 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赵弘殷精于骑射,赵匡胤 小的时候就随父学武,年轻时出来闯荡江湖,投于后周郭威帐下, 屡建奇功,成为后周第一流的大将。相传赵匡胤的武功主要集中在 拳术和棍术上,并在多年的实战中形成了独特体系和套路,其拳术 被尊称为“太祖拳”,也称“赵家拳”。赵匡胤还擅使棍,并创立了 三十六路“腾蛇棒法”,人称宋太祖“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 州都姓赵”。宋时,缉拿贼犯的捕快皆配以棍棒。明代之时,棍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了多部棍术典籍, 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等。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中说“若能棍,则诸利器之法,从此得矣”俞大猷写的《剑经》一书,虽为剑经,实则写棍,总结武学原 理,阐述棍术的技法和实战经验,为宣扬少林棍术起到了非常大的 作用。《西游记》里孙悟空用的如意金箍棒也基本属于棍类。金箍棒两 端嵌有金箍,重约一万三千五百斤,可长可短,不用的时候,可变 成针一样大小,收进孙悟空的耳朵里。相传,这根金箍棒是夏代禹 王治水时,量测大河、大海深度使用的。后来成为东海龙王用来镇 海的宝物收藏于龙宫。后为孙悟空所得。在和天兵天将战斗中,孙 悟空手舞金箍棒,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孙悟空的金箍棒虽然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其作用也有些虚幻,但是效仿孙悟空棍法的武术套 路却流传开来。至今,武术界还保留着猴棍、齐天大圣棍等棍法 套路。到了清代,随着民间习武结社的增多,棍棒成为了武器之首选。 但是,由于朝廷对民间结社活动的镇压,以及清末火器的盛行,冷 兵器逐渐没落,棍术也从真打真杀之法变成了只讲究形式的花哨 之法。棍术的套路很多,一般都是根据拳种的风格特点、劲力规律并 按照一定的棍法而编成的套路运动。棍法主要有劈、抡、戳、崩、 扫、点、撩、挂、拨、挑、绞等,其运动特点为:梢把并用,勇猛 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巧狠结合,气势磅礴。
浏览2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