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看武术在澳洲的发展
在这次赛会中,参赛运动员共120名,其中华裔运动员65 人,占总人数的54%;澳裔运动员55人,占总人数的46%。刚 接触武术的澳裔运动员的参赛人数已接近对武术不仅熟悉而且有 着文化亲缘的华裔运动员数。在参赛项次、人次、录取名次以及 裔属分布的统计数字中,我们通过对一些相关数据(表2、表3、 表4、表6)进行比较,获得下述三点信息。
其一,将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和参赛项次、人次相较,发 现华裔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4%,澳裔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6%, 华裔运动员比澳裔运动员多8%。但在参赛项次、人次和获奖数 额上,澳裔运动员都大大多于华裔运动员。从参赛项次看,本次 赛会参赛单项项次共210项次,其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68项次, 占总项次的32%;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142项次,占总项次的 68%;澳裔项次数多出36%。从参赛人次看,本次赛会参赛人次 共238人次,其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69人次,占总人次的29%; 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169人次,占总人次的71%;澳裔人次数多出 42%。从单项奖录取名次看,本次赛会共录取101个名次,其中 华裔运动员夺得36个,占总名次数的36%;澳裔运动员夺得65 个,占总名次数的64%;澳裔名次数多出28%O
这些数据比较说明,澳裔民众对武术运动有着较为广泛的兴 趣,他们一旦接触武术、参与到武术锻炼活动中,就会逐步爱好 上多种武术项目。
其二,将各类拳械项目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进行比较,在 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的参赛项、人次中,华裔和澳裔运动 员均参与了 40项、人次,正好各占50%。在传统武术类拳械比 赛的42项次、43人次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14项、人次,占 该项总项、人次的33%;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28项次、29人次, 均占该类总项、人次的67% (百分数按四舍五入计)。澳裔项次 和人次数均多出34%。
在太极拳类拳、械比赛的92项次、115人次中,华裔运动 员参与了 14项、人次,占该类总项次15%、总人次的12%;澳 裔运动员参与了 78珈次、101人次,分别占该类总项次85%、 总人次的88%O澳裔运动员比华裔运动员多参与了 70%项次、 76%人次。
显然,相对于华裔运动员的参赛情况而言,澳裔民众较为喜 爱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而对在奥 林匹克竞技原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 的喜爱程度,反倒不如前两类。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导他们喜 爱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锻炼的热情,又要有意识地加强 竞技武术套路的推广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促进竞技武术进入 奥运会而努力。
其三,参加24式、42式、48式太极拳三项比赛的运动员共 48人,其中只有3名华裔运动员,其余45名均为澳裔运动员。 如此大的差距,起码可以说明澳裔民众对中国武术协会新编的太 极拳套路具有广泛的兴趣。在他们眼中,新编套路动作简捷、结 构清晰,易学易练。尤其是动作规范,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标 准,有利于教学、训练、交流和比赛。
(三)从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看武术在澳洲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这次赛会的120名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 计,从中发现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本次赛会的参赛条件, 并未对报名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限制。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 分布情况,很可能就是澳洲习武群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概况的缩 影。
1.在年龄分布方面的问题
在本赛会中,按年龄分儿童组、成人组和40岁以上组3个 年龄组进行比赛。15~39岁为成人组,此组共105 A,占赛会总 人数的86%o 14岁以下为儿童组,共4人,仅占总人数的 3.3%,其中澳裔1人;40岁以上组共11人,其中华裔1人。
在这组年龄分布数据和他们的裔属分布情况中,儿童组运动 员少,且仅有1名澳裔;40岁以上组中则只有1名华裔,都值 得我们思考。
在40岁以上组中,澳裔运动员众多,华裔仅1人,似乎可 说明澳裔中老年太极拳锻炼者有着把竞赛视为体育锻炼一部分的 西方文化观念,步入中老年后仍然具有普遍的竞争意识。华裔中 老年太极拳锻炼者,不一定把竞赛视为锻炼的一部分,多是注重 个人锻炼,有着崇尚“中和”不尚“竞争”的东方文化观念。这 与当地的传统武术传习者未能积极参与武术比赛活动,有着相似 的地方。
儿童组人数小且仅1名澳裔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澳 洲儿童对当地流传的武术项目兴趣不大。儿童是未来的希望。 不论哪种体育项目,如果引不起儿童的兴趣,没有儿童的参与, 都会局限其发展。要扩大澳洲参与武术活动的人口,要想促进 武术在异国他乡的本土化发展,要力争将竞技武术推入奥运会, 都必须重视儿童——尤其是本土儿童,这一最富活力、最富希 望的群体。
2,在性别分布方面的问题
参加本次赛会的120名运动员中,男运动员共81名,女运 动员仅39名。若从参赛项目看,在总共210个参赛单项中,男 运动员占151项次,女运动员仅60项次。两组数据说明女性运 动员数和她们参赛的项目数都较男运动员少了一倍多。当前国际 奥委会致力于推动男女运动项目和同一项目中男女运动员的平衡 发展。有必要借助武术运动具有的广泛适应性,推动武术在女性 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上述调查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已较为广泛地传入澳洲各地, 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锻炼方式。其中,太极拳独特的健身价值、鲜 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适应性,获得了澳洲政府、媒体和社会民 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以其接近奥 运赛项特色,已进入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澳洲青年的运 动领域。八卦掌、形意拳等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正以其多姿多彩 的运动特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拓展着它们的传播内容和锻 炼群体。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武术项目在澳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 中,澳裔儿童和女性群体对武术运动缺乏兴趣,传统拳种传习者 缺乏竞争意识和参赛行动等,都关乎到走出国门传到他乡的武术 运动,是否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逐渐形成一个社会化的运动项 目,并且逐步完成其“本土化”过程成为一个“落地生根”的运 动项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看似遥远。但是,如果将其与 国际武术联合会正致力于推动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一道进行考 虑,则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少年儿童 和女性群体的运动兴趣,研制和推广适合他们锻炼需要的运动项 目,拟定和实施将武术推入海外中小学的计划和措施,有针对性 地组织适合少年儿童和女性群体喜爱的竞赛活动或交流活动。吸 引各国少年儿童和女性群体加入到武术活动中来,必将广泛促进 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海外长拳和南拳类竞赛项目训练水平的 提高,并从根本上保证国际武术的持续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多传统武术的拳械训练方法早已随着中外 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传到国外,并有着为数众多的传习者。他们是 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成力量,也是支持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 会的基本力量。从这个角度说,有必要在继续引导太极拳爱好者的 锻炼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竞技武术套路推广工作的同时,将有计划 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从本文的调查分析, 发展传统武术应注意引入时代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保持 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传统武术比赛的规则和适 合这类比赛的组织程式。同时,以国际武术联合会为主干,广泛团 结世界各地的传统武术传习者,建立起国际武术联合会领导下的传 统武术组织网络。有了组织保证,才能有计划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发 展,有效地发挥传统武术传习者的积极作用。
总之,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全面考虑 制约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和制约武术在整体上实现国际化发展的 因素。避免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只有与武术国际化发展 相关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才能迎来武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全 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浏览1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