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武术和奥运的文化融合与相互促进
“文化与运动是奥运会的两大主题”。1896年现代奥运会的 开创,是国际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一步。奥运会在国际竞争中扮 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等 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沟通、以求共识的过程。奥运全球 化是在人类世界全球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武术文化能 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术文化本身的广 泛影响与通用性,它能为不同肤色的人群服务。武术运动文化只 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的体育文化提供动力和活 力,才能使地域的武术运动文化被全世界认同。众所周知,中国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武术又是中国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 广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世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欢 迎。只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武术走进奥运赛场,奥运会才更具有 代表性和世界性,才更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宗旨。奥 运会的崇高追求和广泛影响,使各个国家传统体育项目正式代表 了各自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成为奥运会比赛的项目,是各个国 家传统文化与世界大文化的融合。中国武术文化加强了竞技体育 的精神价值,把武术运动的养生、保健思想,男女平等,武术的 人民性、全民性带进奥运会,将促使奥运会成为更加综合的、典 型的、思想的、平等的社会运动和全球运动。
综上所述,奥运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而发展的,武术文化的融入,将使奥运会因吸纳人类传统文明而 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但是,我们也相信, 武术是否进入奥运会并非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惟一目标和追求,即 使武术未能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风采迷人的中国武术文化 同样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通过武术奥运和奥运武 术的互动发展,推动武术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普及,使奥运在世界 人民心目中和国际体坛上更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让世界各国的 武术健儿在五环旗下平等竞争,共同进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 择。
参考文献
- 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 李志伟.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1 ( 3 )
- 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
- 万晓红.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
对武术进入奥运的思考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以后,国际国内的许多人士 纷纷呼吁武术进入奥运。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袁伟民也表示,北 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将全力配合国际武联,把武术推进2008 年奥运会。古老的中华武术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看 待武术进入奥运,如何看待武术文化和奥运精神的关系,如何使 东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和谐并存,这些都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 问题。
—、武术为什么要走向奥运
(-)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文明的蓬勃兴起,各个民族国家 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利益冲突、矛盾摩擦日 益激化,迫切需要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作为 文化交流主要载体之一的体育运动,顺应时代的要求,扮演了先 行导向的角色,欧洲的多种体育项目和英国的户外运动迅速在世 界许多国家开始传播,体育运动初步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到19世纪末,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体育全球化发展 的步伐骤然加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继承了古代奥林匹克热爱 自由、追求和平、崇尚荣誉精神的同时,还突破了古代奥林匹克 狭隘的民族情感,适应了人类文明向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它倡议
作者:杨静,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
100088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轮流举办奥运会,充分体 现了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精神,激发了全 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极大热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推动 了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全球化进程,并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 展而日益壮大。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到2000年第27届奥运 会,共举行了 24届(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了 3届)。从第1届 仅有13个国家,311名男运动员参加,到2000年第27届时已 发展到200个国家,参赛的男女运动员超过万人。现代奥林匹克 运动是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现象,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奥运会的历史表明,凡是被列 入奥运会的项目,它们的普及程度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的 提高,更容易得到各国政府和体育界的重视,更容易获取社会各 方面的财力支持,因此,许多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将带有本国文化 特点的运动推进奥运会,柔道、跆拳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 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发展过程。法国一份报纸的统计表明,在 1980-1990年10年间,27个奥运项目协会会员人数增长了 43%, 而各类协会会员人数同期的平均增长率仅为34%
O以奥运会的规 模影响日益壮大为标志的体育全球化发展,客观上要求任何一种 有文化历史资源、有发展创新潜力的竞技体育项目,只有加入奥 运会,成为国际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才能提高自己在国际体育 舞台上的地位。就武术而言,进入奥运符合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趋 势,有利于扩大自己在国际体坛上的影响,有利于展示东方文化 的独特魅力,更有利于促进武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二)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渐成熟
- 竞技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竞技化发展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奥林匹克运 动的核心内容。一般认为,竞技体育是指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掘人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 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 近代的竞技体育中,很多项目起源于英国的户外游戏,这些游戏 逐步规范化、组织化的过程就是竞技运动演变的过程。19世纪 中叶,当欧洲大陆主要流行与军事结合较紧密的各种体操时,英 国户外游戏传入欧洲,虽然这一形式开始并未得到接受,但是随 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不 再满足较为单一的体操运动形式,富有游戏趣味、内容较为复杂 的竞技活动更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各种各样的竞技比 赛相继展开。由于早期的比赛缺乏良好的组织性和统一的规则, 所以显得混乱和水平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一些项目开始成 立带有权威性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单项协会。成立较早的有 国际体操联合会(1881 )、国际赛艇联合会(1892)、国际滑冰联 盟( 1892)、国际足球联合会( 1904)等等。国际单项组织的出 现,有力地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 起奠定了基础。
- 竞技体育对武术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形式虽早已有之,但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许多项目最终未能发展成体系完整的竞技体育。以武术 为例,长期以来,武术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民间的,自发的;锻 炼目的,多以修身养性为主;竞赛的形式,多以切磋交流、点到 为止为主;比赛的规则,缺少客观评价的标准。中国的竞技体育 是随着西方体育的输入逐渐形成定型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洋务教育的推动,西方竞技体育传入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向 以下几个方面转变:(1)大量的新式武术学堂开始兴办,代替 了原有的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带有封建色彩的组织形式,现代 体育组织形式开始萌生;(2)武术的教学形式由原来的师徒相 承改变为课堂式授课,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融百家之长,消门户 之见,促进了武术的推广和普及;(3)随着体育竞赛活动日益 增加,武术运动开始走进赛场。1923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 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是武术历史上第一次单项运动盛会,这次 比赛采用了近代体育的竞赛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打擂台和庙会形 式;(4)武术逐步走出国门,特别是1936年,在柏林第11届 奥运会上,中国武术队的精彩表演,给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 象,也为今后武术走向世界打开了局面。虽然当时就有人提倡把 武术推向奥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愿望是可望而不可 及的。
浏览2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