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由一系列踢、打、摔、拿等技术动作组合而成的运动 形式,虽流派众多、表现各异,但都是通过内向性意识的定向作 用引导外部形体运动。这些动作特征,可以满足不同性别、年 龄、体质的人们的健身需要。


  1. 美学特征的比较


武术的美学基础建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和”的审美 原则和表象与本质合一的文化特质之上。武术强调意识引导动 作、内与外和谐统一,强调整体造型的“内聚型”的姿态,讲求 意境和韵律的美感,动作形态多是含蓄内敛、具有很强的意向 性。

希腊文化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和悲剧精神,使“人的理性和自 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 而构成一种命运。文化和人的内在活力就存在于向此命运挑战的 过程之中”,竞技运动的动作多是整体动作呈现“开放型”的姿 态,力与健符合其外向张扬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现代奥 林匹克项目继承了其外在形体特征。

(二)核心层的比较

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投注的原因 和方向。从现代文化学观点看,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为 体育运动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决定了其各种具体形态和模 式。

  1. 价值观的比较


19世纪,现代奥林匹克摒弃了古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追求神 性和谐的价值观,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成为其理性主义精神的 旗帜。现代奥林匹克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同教 育结合在一起,沿着“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大的逻辑顺序构 建”起价值原则体系:“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促进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 平。”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 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武术把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伦理标准完美结合,形成了武 术习练者重诺守信、重义轻利、表里如一的人格精神,和舍己助 人、见义勇为的行为方式,强调个体的价值寓于社会群体之中, 崇尚当个体的生命与道义相冲突时,舍生取义的精神和行为,而 “为国为民”的武侠形象,成为中华民族最完满的人格象征。同 时,武术吸收了道家重生养德的思想,强调在实现个体价值和全 生保身的前提下,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与外界的和谐,这为习武 者追求人生理想道德的实现,奠定了心理基础。“大我”与“小 我”的紧密结合,使武术文化价值观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1. 思维艺术的比较


武术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整 体、直接、非逻辑的特征,是一种“置心物中”、直觉体悟的思 维模式和“静观玄览”的致思途径。练功中讲究“心斋”和“坐 忘”,使心志纯一,在凝神静坐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培养 自己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 之气”,起到通过心理过程调整生理过程,使身心处于平和有序 的良好状态;通过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人体机能的作用。武术 继承了道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阴阳辩证思想,构成了借力打 力、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影响和指导了武术运动的 整个技、战术体系的建立。武术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战术意 识上,而且技术中也包涵了中国传统的思维艺术,其训练本身就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希腊民族矛盾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分析与实证的致思途径,通 过为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其运动技术模 式的建构。现代奥林匹克更是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指导,以人体 解剖学为理论基础,“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体的 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使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得到积极的 生物学改造,从而取得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反应灵敏、精力充 沛的直接效果”。比赛中发挥与反发挥、控制与反控制战术的运 用,处处充满了矛盾辩证的思想,而技术本身并不包含更多的思 维成分。

(三)功能层次的比较

  1. 道德教化的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是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团 队精神,以及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是一个道德他律 的过程。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是对古希腊竞技运动的异 化。就是古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德育过程也是以追求神性的和谐与 规则为基本出发点的,强调灵魂与肉体的和谐,同样是一个道德 意识外求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观相统一的特 点,决定了中华民族是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生命的。武术把 重礼仪、讲道德视为武术的灵魂;激烈的攻防技术与人生修养相 结合,是中华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是向心而求,是道德意 识的自律过程,具有积极而现实的社会意义。

  1. 健体强身的价值


竞技运动以人体解剖学为理论,通过肢体的练习,带动人体 内环境的改善,来增进身体健康。其对人体的作用是用力量、速 度、耐力等素质以及一系列身体形态、机能来体现,竞技项目的 细致划分,说明其对人体的锻炼是一个分而求之的过程。

武术讲究用意识引导动作,全身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系统的 训练,可以增强神经中枢活动的有序化,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 机体免疫功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以达到祛病健身的 目的。其对人体的作用是用适应能力、机体祛病健身的修复与再 生能力、免疫力来体现。武术对人的改造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 程。

  1. 文化交流的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科学的密切结合,促进了各国人体生命 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选手成绩的取得,不仅同身体条件 有关,也反映了运动训练的科研水平;奥运会增进了各地区和民 族的了解与交流。奥林匹克运动还同人类其他的文化有着密切的 联系,而大多数的“在这类关系中,其他文化形式并不是体育运 动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它们与体育运动的联系只有形式上的意 义”。

西方启蒙哲学家认识到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科 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和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综合整体、直 觉思维方法正受到现代西方科学家的重视。爱因斯坦曾表示:高 度普遍的定律的寻求是没有逻辑途径的,它只有通过一种建立在 对经验客体的理解的直觉上才能达到。说明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 重要作用,是对实证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

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通过对武术功法与技、战术

的学习,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交流的 价值。

四、小结

无论是古代奥林匹克还是现代奥林匹克,同武术一样,都是 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 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奥林匹克激烈 的肢体行为,以及外在于身体的意识活动,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 的健康需要。

中华武术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理论建立 于人体生命整体观之上,为现代人提供了道德、心理、生理三维 发展的健康模式;在现代人努力摆脱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精神压 力、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今天,武术老少皆宜、内外兼修的特 点,使其具有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与价 值。而武术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厚 的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对人格道德理 想的培养与锻炼,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任海等.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 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卷153

  • 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张志刚等.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7

  • 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0

  • 董跃忠.武侠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 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论武术与奥运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上影响面最大的体育赛事。 “奥林匹克” 一词也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国武术文化的加 入,使奥运会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中华武术也一 定能在奥运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使自身达到健康的发展。

浏览2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