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性体校培养

可以通过初级的体育技术学校培养,也可以通过高等体育专业学校培养,在 培养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武术理论知识外,还要不断提高他们武术竞技水 平,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比赛,从他人身上吸取丰富的经验,从而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为我所用,最终实现实战技术技能和级别的升级。比如实际专业队到升 级专业队的升级等。

(2) 专业武术队培养

专业武术队有市级、省级和国家队三种形式,每一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都 有所不同,但是下级专业队有时既具有上级队培养人才的功能,也有独立的人才 培养功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技术技能的创新提供有价 值的理论依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最为常用的主要模式。


  1. 专业教育人才


(1) 专业性的武术教师

专业性的武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习武者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因此 专业性的武术教师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精深的武术理论知识;其 次,要有丰富的武术竞赛经验,只有这两方面同时满足,才能做好武术后备人才 的培养工作。同时,专业性的武术教师可以是体育专业的人才,也可以是具有一 定突出表现的竞技专业人才。对武术专业教师考核也只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其次学生的武术技术动作是否符合教学要求,而对于 他们是否能够发现和培养出专业的人才不做过高的要求。

(2) 专业型的武术教练

专业型的武术教练,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培养专业的竞技人才为主,因 此他们必须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竞赛经验,取得过优秀的成绩。只有这样,他们才 能承担起通过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顺利开展对竞技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 专业型的武术教练也是选拔和培养竞技人才的重要成员,相比专业的武术教师而 言,前者更加地注重专业体校和专业队人才的培养。

(三)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原则

依据体育科学与运动生理学的相关原理可知,并不是每一个习武者都能成为 专业的武术人才,在具体实践中,除了要关注他们的外部条件外,还要注重对他 们内部心理活动的培养,从而使其成为合格的、高水平的专业武术人才。因此这 就需要教师在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因材施教


在习武中,每一个武术后备人才都存在着智力、认知、情感、动作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武术类型,从而使他们 在正确的引导下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 发现特长


教育者除了要擅于发现武术后备人才的武术特长外,还要挖掘他们的其他长 处,比如速度、耐力和灵敏性等,这些特长对于武术训练也是非常关键的,只要 教师加以科学的开发和运用,必能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 培养兴趣


武术运动作为一种既单调、乏味,又充满考验性的运动项目,如果习武者 没有足够的勇气挑战自我,承受身体和精神煎熬的毅力的话,是很难在武术项目 学习上获得成就的。因此,要想使武术后备人才自觉主动地加入训练中,教师要 做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 趣,才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 张茂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王琼,吴强,薛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 国纺织出版社,

  • 时保平.健康、传承、弘扬大学体育武术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构建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吴圣正.中国传统文化概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

  •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马威,刘素静.高校武术教学的多维度思考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戴瑞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李娅楠.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多元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 冯文杰.中华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10 ]郭敏进,范美丽,王鑫.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研究[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11 ]洪思征,周亚坤,蒋广涛.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 胡彩芬,赵咏.武术训练及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强身绝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申亮.传统武术与健体防身[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5 ]李涛,李建萍,田春雷.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6]王国志.中国武术的艺术化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

[17 ]刘铮.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

[18]陈德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传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

[19 ]陈祥伟,蔡运涛,王慧玲.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地质出 版社,2018.

[20]袁新国.中国传统武术的健身理论与项目实践探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1 ]王卫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

[22 ]刘翔.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23 ]黄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24 ]刘笑冰.传统文化产业创业有道[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5]王国成.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26 ]汪珂永.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 司红玉.武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薛文忠.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7

  • [1]孟璠杰.传统搏击运动文化发展与技能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范海彪.大学生武术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1 ]郝凤霞,侯圣苍,刘铮.重庆市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2017.

  • 黎桂华.创新与创造中国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探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

  • 赵海涛.中国武术文化丛书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养生的学理阐释[M].北京:北 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王琼,吴强,薛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35 ]吴应广,马光,张锋亮.武术发展科学理论与项目学练研究[M].北京:九州出 版社,2017.

  • 来博,梅婷.传统武术多元价值的彰显与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罗红.武术发展对安徽建设体育强省和提升体育软实力的作用研究[M].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

  • 王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分析与传承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罗雪琳.武术运动发展传承与教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杨少雄.武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1 ]赵红波.中国武术与文化传承[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 阮坤.传统武术健身与养生文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 [1]蔡利敏.传统武术文化透视与传承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 申国卿,邓方华.中国武术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郝立新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 舒颜开.传统武术的文化思想与现代健身价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赵歆.传统武术文化的弘扬及其发展战略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冉启江,韩家胜,康佳琼.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9 ]胡平清.武术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50 ] [ 1 ]艾志毅.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与科学习练探索[M].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6.

[51 ]安忠,张继生,黄步高.武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6.

  • 周辉.大众健身文化的发展与运动实践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 陈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叶伟,李蕾;崔建功,丁传伟.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浏览2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