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术专业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传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武术 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新中国各方面的变化和各方面发展的需 求,教育也在此背景下提出要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些体育院校,为了积 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创办了中央体育学院,随后各地专门学习体育的院校也逐渐 开始兴起。在此影响下,“专门人才”也逐渐成为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弥补了传统体育以武术教育为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缺点, 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专门人才需求的潮流,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具 有战略性指导意义。还有的体育院校,相机开设了有关武术的选修课,加大了传 统武术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
(3) 民族传统教育专业时期
1997年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等方面对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由 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各大体育院校开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素质教育”。这 一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专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加得具有科学性和全面 性。“专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尽管在当时起到了 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欠缺等。随着中 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越来越大,“素质教育”孕育而生。 不仅要求学生要精通武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训练、管理、科研等,以及具备 胜任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 当前培养目标存在的缺陷
(1) 目标定位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不仅关系着人才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 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其中,人才分为不同层次和种类,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也 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职位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必须要达到 不同层次的标准。在20是60年代,传统体育的招生渠道和招生数量都有了较大 改观,尤其是研究生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满 足了社会对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一时期体育研究生的培 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人才”,而本科体育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后备人才”这两 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事实上,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研究生人 才培养目标并没有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开来,还是统一地定位为“培养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培养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而且不利 于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但是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还需 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因为各级各类人才最终都是要回归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的。因此,要想设立一个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首先需要顺应社会发展 的背景;其次,结合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发展的人才目 标,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也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但 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从思想、质量和职业的角度定位的,仍没有跳出教 育部的教育大圈,难免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这足以说明高校并没有从自身正视 自己的问题,设立一个适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当前高校制定的人才培 养目标可以看出,没有一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都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制 定出符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有利于广泛吸纳社会高素质人才,而且 还有助于提升本校的声誉,促进本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能否制定出适合本 校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培养目标体系不健全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许多学者一直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需要考 虑社会发展背景,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思想和结合本校的自身特色,还需要结合市 场特征来确定。尽管最初,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精神角度,也取得了 初步的发展,但是随着一系列弊端的出现,我国当前的体育人才目标必须要从两 个角度入手,即宏观的教育部目标指导和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上。在此要求下, 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模式将是多元化、多角度的。
按照多角度的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 先教育对象的学习层,主要包括学生特长的发展目标、学生学习的适应目标、学 生教育基础的考察与研究目标;其次应该是教育中的要素,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 容,分别是知识学习的目标、学生智能的应用目标、教学价值目标、学生情智能 目标及行为目标等;最后是体育教育的内容层面,它包括教学内容的专业目标、 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等。只有制定多角度、多元化的人才 培养目标,我国的传统体育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方式
- 学校教育普及性培养
传统武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大都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在学校里通过有计 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技能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武术 训练水平。通过学校加强对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具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1)锻炼体质
通过加强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武术技能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基 本的力量、柔韧性和技巧性训练,还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从里到外,身体机 能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通过抱摔爆发力的训练,他们的腰部与下肢力 量会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
(2)技术技能普及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技术技能普及作为培养兴趣的基础,从而学 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去探究更深层面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比如,对于那些 善于运用技术技能的学生,可以在无形中锻炼他们对技术技能的研究能力,而对 于体能好和技能好的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竞技性武术能力的提高。在普 及中,大都以中小学生为主,因为他们的骨骼的可塑性强,技术技能能够得到有 效的发展。而针对年龄大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则需要以兴趣培养和健身方式为主。
由上述普及型教育和天才型教育的培养模式可知,针对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 需要坚持以专业性培养模式为主,从而培养出专业的竞技人才和教练人才。其中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教育学校的专业性培养
这种人才培养的受教育主体为对武术感兴趣的小组或者武术专业队的组织, 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成为武术专业后备人才。这里的专业教练是具有武术专业 特长的体育教师或者外聘专业武术教练等,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和体育课时 间,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家专业队培养模式, 前者只是起到人才储备和初级培养的作用。
(2) 专业体校的专业性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的受教育者多为具有武术天赋的少年儿童,他们在得到家长的 同意后,可以进入专业体校或者专业队接受专业的培养。但,这种培养模式多为 竞技性武术人才为主,在不断地培训和发展中,他们通过各种性质与级别的武术 比赛,为自己挣得更多的表演机会。尽管它们成为世界冠军和国家冠军的几率非 常小,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却能够为专业人才乃至各类冠军专业性的发展奠定良好 的基础。
(二)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类型
- 专业竞技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是指让武术运动后备人才成为专业竞技人才,从而使他们走向 引导自己或者他人学习和训练武术的道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培养路径:
浏览3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