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柔相兼

中国武术常言道:“刚则折,柔则亡,不刚不柔,拳中之法。”充分说明了刚柔相兼的辩 证关系及其作用。

二、 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的精髓与魅力,也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武术最初作 为军事训练和战争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军事价值。由于古代武术直 接为战争服务,因此,受兵法学的影响较深,技击性是显而易见的。激烈的军事斗争促进了 多种攻防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后来出现的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就是用来形容古代兵器 之多和攻防格斗技术的多样化。

今天,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项目,技法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且将技击性 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武术散手是训练技击性的主要手段,即使是套路运动,其中 的劈、刺等动作,既是对抗运动的主要动作,也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踢又有蹬、踹、 弹、缠、扫、挂、勾、摆等法;打又有冲、撞、挤、靠、崩、挑、劈、砸等法;摔又有抱腿 摔、抱腰摔、别摔等法;拿又有小缠、大缠、挎、拦、别等法。

三、 以套路运动为主

中国武术一直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演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古代前者为 主,近代后者为主。套路是由若干单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恰当地连接而成。拳种不同, 风格各异,套路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并有单练、对练和集体表演套路之分。但无论何种套路 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劈、刺等技击动作为主,并结合各种步型、步法、跳 跃、平衡、旋转等多种动作构成。任何一种套路都要求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节 奏鲜明、特点突出。

四、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运动的又一大特点。所谓内,指的是心、神、 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整体,既要求内外合一,又讲究形体规范,精神传意。 许多拳种和流派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例如:查拳强调“精气神”;华拳强调“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太 极拳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强调“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南拳强调 “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运动形式。

 

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由于武术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 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所以,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 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项目来进行锻炼。武术能在广大民间经久不 衰,与这一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促进武术进一步社会化和国际化。

第五节武术的功能价值

武术的价值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识有新的发展。武术的功能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增强体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无论在中国, 还是在世界,出现了中国武术热。在中国武术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项目,据了解,国内经 常习武的人已超过6 5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

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已经得到了科学证明。武术的健身效应是通过平时的训练、实 战、节庆表演、比赛等形式获得的。由于武术的运动方法特殊,要求心悟体练、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可以运动身体肌肉、韧带、关节及五脏六腑。它不仅是形体的锻炼,而且对内能 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达到“壮内强外”的效果,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 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 的。

二、 防身御敌

武术的技击性具有防身御敌功能。通过习武,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 应能力,而且还能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劈、刺的技击方法。这不仅可以为公民自卫和 御敌,还可应用到公安、军警训练和对敌斗争之中。例如,散打和擒拿术可以训练徒手格斗 技术;把短兵运动略加发展,可成为警棍的训练内容,长兵稍加变化即是刺杀的方法。即使 是军事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公安、军警里广泛深入地开展技击术仍有现实意义。

三、 医疗保健

现代医学已证明,武术锻炼能防治很多慢性疾病。特别是武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拳、形 意拳及各种桩功,对动作、呼吸、意念均有一定的要求,称为“三调”。通过“三调”的锻 炼,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张鸿超同志曾对20名60岁以上的武术爱好者和20名50岁以上非练功者 进行脉搏、血压的测试,结果得出:虽从事武术运动的老人比不练功组老人平均年龄大 6.25岁,但其脉搏每分钟比不练功组老人少8.43次;收缩压低4.7毫米汞柱,舒张压低2.1 毫米汞柱,高血压患病率减少50%o北京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北京医学院等十几家研究 所和医学院曾对练武者进行各种生理指标的测试研究证明,练武能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四、 锻炼意志,涵养道德

学武者需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品质。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地克服疼痛关,坚持“冬 练三九,夏练三伏”。练习基本动作套路,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参加 比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勇敢无畏、坚忍不屈的战斗意志。在实战中,培养斗智 斗勇,勇猛顽强、敢打、敢搏的精神。

武术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人们把它作为一种传授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及社会规范 的教育形式。因此,中国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教育功能。植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武 术,深深印上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儒家“仁学”和道家“道学”对武术理论影响较深, 从而构成了武术道德内涵——武德。“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了武术界人们 自然恪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武术具有可贵的礼让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武术实践 和武术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以培养和增 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五、 娱乐观赏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双方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打比赛,或是显示武功与技 巧的套路表演,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通过观赏,给人以 教育和乐趣,同时也丰富了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

武术的娱乐观赏作用是通过亲自参加、参观两个途径来实现的。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 无疑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活动;参观武术比赛,能调节情感,增强心理健康。

武术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价值。这里从略。

第六节武术的地位

中国武术因“艺”(技艺)而传天下。

中国武术因“侠”(道义)而名天下。

中国武术因“传奇”(故事)而情系古今。

中国武术有一片繁花似锦琳琅满目的花园,叫做“武苑”。

中国武术有一片穷千里目不着边际的山林,叫做“武林”。

中国武术有一片深不可测身不由己的汪洋,叫做,,江湖”。

中国武术因“武苑”而“多采”;

因“武林”而“多奇”;

因“江湖”而“笑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深受万众景仰,门派林立旗帜招展,南拳北腿西刚东柔技法繁难, 刀枪剑戟棍钩叉棒兵器如毛。它在“人体”的运动形势之外,与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相依相 生、共存共荣,逐渐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随着中国武术追星逐月、踏海扬波、 风行欧美,在当代英语中出现了一个响亮而常见的外来词语“中国功夫”。中国武术影响深 远,魅力无限。

中国武术已进入世界体坛,像醍鹏展翅扶摇直向奥林匹克殿堂。

浏览2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