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的健身武术。新中国的成立为武术 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条件。中央提倡在群众中开展体操、打 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在群 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参与人数最 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活动。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 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经 过规范整理编制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的书籍。几 十年来太极拳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健身运动,特别是 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和延年益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写了 “太极拳好”四个字,并高 度评价了太极拳的发展和作用,再一次对这项大众化的武术运动 加以肯定和推广。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太极拳将作为有特 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奉献给世界。二十多年过去了,太极拳在 走出国门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纪念邓小平 题词20周年之际,国家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天安门 广场组织了万人太极拳表演,其规模之宏大、动作之齐整、服饰 之美观、场面之壮丽震惊世人。它是新中国武术的一个缩影,通 过媒体的传播,它向世界展示了健身武术的成就和太极拳锻炼人 群的精神面貌。2001年12月回归后的香港特区举办了 15000人 参加的“太极大汇演”和国际太极拳科学研讨会,中国武术代表 团和应邀出席的武术专家、体育科研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除了闻名于世的太极拳,近几年来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 系列武术锻炼项目也深受中老年妇女喜爱,在内地不少大中城市 及港、澳地区均先后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国家体育总局还专门组 织编制了木兰拳系列的规定套路,以利国内外交流、推广和普 及。这些健身武术项目已经跨越地域和流派,在我国成为最广泛 流行的健身运动之一,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它们和其他 地区性流行的传统武术项目一起,共同以鲜明的特色为祖国人民 的健康服务,为精神文明服务。

以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的竞技武术。“普及和提高” 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方针。在普及的同时成立 武术运动队提高武术的套路运动水平,建立一整套武术竞赛体制 和竞赛办法,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形成的重要条件。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国家体委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1959年国家实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60年的武术比赛在 长拳、太极拳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拳项目,从此奠定了套路运动以 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套路格局。20世纪60年代初, 国家体委提出了 “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鼓励教练员、运动员创编自选套路,使长拳类拳、械套路在 动作、组合、难度、布局等方面在继承传统中有了新的发展, “高、难、美”成为各运动队追求的目标。其突出表现是:套路 的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腾空高,落地稳。

1994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套路运动要坚持 “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以及“继承、 发展、创新”的原则,在坚持“高、难、美”的基础上提出 “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套路竞技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家体委颁 布实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它有力地激励着广大 武术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优异成绩。它已成为不断提高套路竞 技水平的激励机制之一。 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 “突出竞技特点,提高 一 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继续坚持“高、难、 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第九届全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 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提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项目, 规则必须简化,易于操作。” 2003年出台了试验中的新规则(草 案),“力争使武术竞赛规则更加科学,更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要 求,为争取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创造条件”,这表明我国的武术 工作者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积极地面向未来。

以发掘、继承为特点的传统武术。新中国成立后,1953 年在天津举行了一次多民族参加的武术盛会。这次大会荟萃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武术的精华。大会后朱德欣赏了赴京表演的武 术优秀项目,并指示:“要重视祖国几千年的传统J1957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表演评比大会,大会提出了发 费;展传统项目的建议。1958年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又作出规定,要求运动员每人除了参加拳术、器械两类评奖项目外,还必须参加形 意拳、八卦掌和短器械(刀、佥!)的表演。1959年举行的全国青 : 少年武术运动会上已有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刀、武术建财敷程枪、佥、棍、鞭等拳、械比赛和表演。1977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 赛有几十个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拳术和器械项目成为比赛的内 容。至1992年,全国武术比赛男女竞赛项目已增加到16项,传 统拳术分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传统器械分单器械、双器 械、软器械三类,加之集体项目可以自选,如集体九节鞭、集体 长穗剑等,内容十分丰富。

1979年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挖掘、整理武术的热潮。 许多鲜见的拳种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交流 表演。到1986年止,这一广泛开展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使很 多濒危拳种得以延续发展,包括全国各地的拳械录、录像资料和 征集到的文物(含古兵器)等,硕果累累。国家体委认定我国当 时具有129个自成体系的拳种。与此同时,群众性武术活动也广 泛开展起来。1979年后民间开始自办武术馆、社、站,至20世 纪90年代初,各地武馆、武校、武术辅导站星罗棋布,入校习 武的青少年达几百万人,全国武术活动人口有数千万。1991年被 国家首批授予的“武术之乡”就有35个。1997年开始实行“武 术段位制”,从初段位、中段位到高段位共有九段。这对武术在 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提高是一项新措施。在此期间,国家还编制出 版了一大批传统武术拳种的竞赛套路书籍,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传统武术打下了基础。

技击”武术的复兴。“技击”武术的复兴进一步增强了武 术运动的竞技性。1979年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散手 项目开始进入试验阶段。从1983年起,散手运动经历6年表演赛 的磨炼,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武术 散手竞赛规则》。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 等级标准》。1991年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将趋于 成熟的“技击”武术中的散手运动介绍给国外武术爱好者。如今 的散打竞赛已经是中国武术竞赛的组成部分。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武术对抗性项目——太极推手,在1979 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首次表演。1982年一1989年太 极推手被列为表演赛的比赛内容。1994年升格为锦标赛,形成了 有别于其他“技击”项目的鲜明竞技特色。套路、散打和推手共 同构成了现代武术运动的竞技体系,也就是人们说的新武术。

浏览3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