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樨(商务印书馆)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文化辞典(施宣圆等)
大西科全书•体有(荣高棠等)
体有词典(章钜林等)
体育大辞典(台湾•吴文忠等〉 中国功夫辞典(香港•李春生等) 简明武术辞典(杨武等)
中国武术辞典(方金辉等)
兵器辞典(刘登荣等)
简明中国历史图册y
<_中国历史_物馆)
中国古代兵器图册旭)
中国武艺图籍考(唐::豪)
中国军亊史第一卷兵_
(多中国,事忠》编写组)
国术史(李影尘)
武术发餍史(陈公哲)
中国武术史(习云太)
中国武术史略(日本•松田隆智)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郑振铎)
中国体育史(郭希汾)
中国体育发展史
(台湾.吴文忠)
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
(李季芳等)
中国体育史
(谷世权杨文清)
中国体育古今後话
(旷文楠等)
中国古代体育史话
(刘鮝果)
中国古争(袁庭栋等)
中国兵稿(周讳)
中国古兵器论丛 <杨弘)
大梨花枪图说(程人骏)
写真太师水磨鞭C姜容樵) 写真太师虎尾鞭(姜容樵) 写真鞭枪大战(姜容樵)
广东武术史(黄鉴衡等)
武术汇宗(万籁声)
国术槪论(吴图南)
神州武艺(唐豪)
武术(体育系通用教材) 国术兵器杂谈(白佼雄) 中国兵学大全(李浴日)
刀枪棍剑基本练习(刘万枝〉 武艺全书(蒋维乔)
少林棍枪法阐宗(程冲斗) 南拳•棍钯刀(曾昭胜等)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武SI (唐顺之)
正气堂集(俞大猷)
江南经略(郑若曾)
纪效新书(戚继光)
五杂俎(谢笨淛)
阵记(何良臣)
芑才图会(王圻)
续文献通考(王圻>
少林棍法阐宗(程宗猷)
长枪法选(程宗猷)
单刀法选(程宗猷)
耕余剩技(程宗猷》
涌幢小品(朱国祯)
武备志(茅元仪>
虎头钧(郭粋亚)
童子军使用棍谱(精武体有会) 青萍剑图说(南京中央国术馆) 梅花刀图说(南京中央国术馆) 七星剑图说(吴志靑)
手杖自卫术(王著)
军中大刀术(黄汉勋)
虎尾三节棍(黄汉勋>
三节棍图说(潘茂容)
牌筅(向恺然)
三十六板発(唐柔刚)
万宝全书(毛焕文)
苌氏武技书(苌乃周)
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
淸稗类抄(徐珂)
渊鉴类涵(康熙敕编)
太平御览(李昭)
册府元龟(五钦若)
武经总要(曾公亮等)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翠微北征录(华岳)
武林旧亊(周密>
梦梁录(吴自牧)
三国志(罗贯中)
戚氏武艺全书(戚继光)
手臂录(吳殳)
文物
考古
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 研究所)
中华武术(中国武术协会)
武术健身(新体育杂志社) 武林(广东武术协会)
体冇文史(中国体育史学会) 武魂(体育博览杂志社)
八闽武术(福逑省武术协会) 少林武术(河南省武术协会) 体有史料(国家体委文史工作 委员会>
武术研究(甘肃省武术协会) 新体有(新体育杂志社)
国术周刊(中央国术馆) 休育报(国家体委)
武术报(吉林省武术协会>
国术四书(吴兴网)
技击■ <香港)
功夫(香港)
新武侠(香港)
当代武坛(香港)
功夫奥秘(香港)
拳威(香港)
真功夫(香港)
功夫世界(香港)
武道(香港)
武林周刊(香港)
闻术通讯(台湾省同术会 国术月刊(台北市国术会
武道(台湾省国术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社会影响广泛。中华武术开始走向世界, 越来越'受各届人民的喜爱。亚洲武术联合会和国际武术联 合会相继在近年成立。武术已被列为1990年在北京举行 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0,并争取将来进人奥运 会。
器械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做好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其中包括对 武术器械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作为体育史工作者的我们, 有责任尽自己一点绵溥之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几经 修改,终于写成这部书。它凝结着很多同志的辛勤劳动成 果,特别是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不少史学界、武术界前辈 的帮助和指导,黄锦湛、朱方东、郑志林、赵普性等同志 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成都体W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副所氏 旷文楠教授审校全书,并从武术文化学的角度赐序,中国
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体育学校武术教研室主 任习云太教授审阅书稿,提供部分珍贵照片、插图,并欣 然作序,表达了作为中国第一本武术史作者对后学枘爱护 和支持。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 才同志,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武汉体育学院刘玉华教授, 广东省武术协会顾问、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林仲伟教授, 广东咎武术协会副主席、《武林》杂志名誉主编黄鉴衡老 师,分别为本书题词。谨此一并深表谢意。限于编者的水 平和时间,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希史学界、武术界同仁 和读者们不吝指正。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华武术器械的专 著-。从原始社会至现代,对历代各类各种武术器械的产 生和撗变,按图逐一作考释。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 片精彩。
两位作者是高等学校体有教育、研究工作者。他们 阅读了大S武术书籍和有关资料,搜罗了上千幅珍贵的 兵器图片,经多年研究、整理成书,奉献给广大武术、 文史、美术和影视戏剧等领域的工作者和爱好者。读者 可从中获得知识,欣赏图像,用于工作和习武健身。
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是 一枝奇葩。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 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 种文化形态诸如军事、宗教、卫生、娱乐以及社会心态、 健美观念等,均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故武术实乃中 华文化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瑰宝,因而数千年来不断发 展,并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武术与军亊武艺本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只因武术作 为-•种文化形态,其社会作用远远赳出军亊武艺,因而形 成不同于单纯用于战场之技击术的种种特色。简言之,武 术较军事武艺更为丰富、精深,有更为广泛的实用性,还 A更多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武术器械绝大多数脱胎于军亊 器械,但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少数则直接来自民间生产 生活用具,乃至采于故事传说之中,如鸳鸯拐、乾坤圈、 峨眉刺之类。因此,从总体上说,武术器械的产生、演变 及其艺术发展历程,是和军事武艺息息相关的。
器械在武术中有着重要地位,某些器械,甚至成为武 术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以剑为例,早在先秦时期,虽然它 在战场实战中只是自卫防身而未能居于重要地位,但在人 们心目中却代表着英俊、豪迈。故爱国诗人屈原自我描绘 的形象是“带长铗(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后 来,剑又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秦简公六年令吏初芾剑。汉魏以后善剑不仅成为人们英武的表征,而且更是 壮志豪情的寄托。魏文帝曹丕著文自赞剑术精良,诗仙李 白更高唱“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于是唐代开始了 剑客的传奇,宋人大讲剑侠的评话。由于宗教借武术表现 其法力,于是剑又成为仙家逍长的法器,呼风唤雨降妖伏 魔都离不开剑。这一来,又产生了更为神奇的剑仙;以至 近现代越来越兴盛的武侠题材的小说、戏曲、电影、电视 中,剑都占据着主要地位。仅从武术器械之一的剑,我们 便可以看到武术具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作用。由 此可见,对传统武术器械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多 种学科领域,如军亊、体、文七、宗教、历史、文物等 等均有较大的意义。
关文明、赵後华二君著《中华武术器械大全(图说)》, 校阅一过,深感搜罗宏富,解说精当。尤其采自多种典籍 及文物考古之珍贵图片,不仅为武术器.械研究提供形象资 料,而且也是对武术器械文物的一种有意义的欣赏。该书 的文字解说与考释,则做到考证准确,引证翔实,对每一 种武术器械,从其发生起源及历史演变,均作了扼要的叙 述,_此,廣棠神意义上讲,该书可以说得上是一本中国 武术器械简史,是有着较犬的学术意义的。深信此书的出 版必将受到各界的欢迪与軎爱,在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领 域中发挥童要作用。
浏览1,6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