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形体松静,真气自 动;形体运动,真气自静”,在此充分强调了内与外相互协调兼 修、动与静相互转换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盖动静互根,温养 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只有动静相宜,文炼和武炼相得益 彰,即温养合法,才能达到“中气”从丹田内产生,进而获得壮 内强外之功效。原著还指出,平时一般学习拳技之人,不了解攻 防动作的方法和作用,不知道中气生成的原理和根源,一味在动 作招式的“手舞足蹈”中下工夫,那么,要想得到拳法中的攻防 之道,获得其中的奥秘和窍门,那是不可能的。这进一步强调了 武学中培养中气的重要性。因为根据茬氏武技理论观点,形与气 要合一,形即为动作,气是形的内在机制,形受气的运行机制的 制约,外在的形(动作)由内在的气决定,动作正确,体内中气 才能充盈,气足则力强,力强则内壮。因此,动作的正确与否, 既要遵循气的运行机理,又要看是否使气息运行通畅和充盈。所 以,茬氏武技理论认为,练习茯家拳应首先从理解气息的运行机 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动作方法,使技击动作准确,攻击 力强大。
在上述中气学说的立论基础上,“中气论”依据中医学的经 络学说和脏象学说,从中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形成关系,进一■步 阐明了中气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并最后提出了 “炼形以合外,炼 气以实内”的武术拳学思想。认为“此气之灵明,发为五脏之 神”,才使五脏六腑以次生长,形成人体',所以只有“气之聚” 才能“形之成”,而“百骸毕具”才能使中气凝聚于体内,因此, 中气对人体生命来说,“不可须臾也”,自然练习武术拳功,也 离不开中气。只有“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才能练就“坚 硬如铁”的“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等。若云敌人 不惧,尤其小焉者也”。
以上所析突出两点,一是中气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培养中 气必须借助外在形体的修炼才能完成,这是成为芸氏武学关于 “培养中气”的立论基础,这一拳学立论充分体现了茬氏武学体 系的独创性,这是中州武术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对中国武术的 —大贡献。
笔者认为,甚氏武技书是以培养中气和武备参考统筹的全 书。它以易理为本源并依此为理论基础,依据中医学的经络学 说、脏象学说和道家养生思想,对中气概念、中气的根源、中气 的产生过程及存在部位、中气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阐 释,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武术技艺实践和具体动作形态,详细论 述了中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最终达到既能获得搏击 攻防技巧,又能使体内中气充足,获得外强内壮的健身养生功效 的修炼中气的具体方法。在《茬氏武技书》中,直接论述有关中 气的内容有中气论、阴阳入扶论、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阴阳分 入阴阳分扶说、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阴 入阴扶阳入阳扶说、阴阳乱点入扶说、阴阳转结论、三尖为气之 纲领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 后论、过气论、冈揉相济论、面部五行论、咽肉变色论、聚精会 神气力渊源论、行气论、点气论、养气论、纳气、炼气诀、合炼 中二十四势、三气合为一气、承停擎、肝起肺落,以及论头、论 拳、论足、论手等篇。这些大量有关中气的论述篇幅,充分表明 了 “培养中气”的立论基础在茬氏武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以气统拳,形气合一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茬氏武技以中气立论的理论思想,那 么,这种思想贯穿到具体的拳法实践中,就要求外在的身体形 态与内在的气息运行相互协调一致,达到外在形体运动阴阳平 衡,体内气息运行畅通无阻的目的,即“形气合一,成功之法 也”①。那么,为了达到这一总的目标,甚氏武技中提出了一系 列炼气、炼形、形气合炼的具体要求、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分 别述之。
1.气要“聚精会神”
培养中气是甚氏武技的理论核心,因此,“气”在茬氏武技 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了 “聚精会神以壮气力”的学理思想和 “内炼丹田一口气”的修炼“中气”的具体锻炼方法。在其《聚 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一篇中专门论述了气的产生、来源以及拳法 中气的修炼方法和注意事项,进一步揭示了精、气、神、力的作 用和它们之间的生成机制以及互为转化的关系。首先,作者以中 医脏腑学说的视角,论述了精、气、神三者的密切关系及其运炼 转化的规律,开篇即述:“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 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这里说明了精、气、神三者互为 依赖、生化的关系。神,即元神,是精气生化自身的功能,即 “灵明”(或者说经脉内外流行不息的功能现象),也是拳法运用 的功能。“神”是由“气”生化而来并独具灵性,“气”又依赖 于“精”而化生和转化。这里点明了 “精化气,气生精,气化 神”的这种循环生成演化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气”是 “精”和“神”生化的中枢作用。所以,“盖人之生也,禀先天 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 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 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人身之所以能够生 存,是禀赋先天的元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的结果。人体生命产
①徐震编订:《芸氏武技•合炼中二十四势》,上海,上海书店,1990。 生之后的延续,又依赖于后天的水谷之津液以化精而滋补它。深 刻地论述了精气神在先天和后天两种环境下,相互依赖,相互转 化,共同维持人体生命的生化功能和转化规律,论述了人的气力 的产生是精气神获得后天水谷精微变化和有目的、有意识的锻炼 得来的,通过锻炼才能“灵明不测,刚勇莫敌”,这也正是武术 练习中我们所要获得的壮力的效果。接着又从气血不同的阴阳属 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论述了 “神虚” “精实”以及两者相 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 “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无精神,则无气 力”的论断。这一理论的提出,直接指导着练武的具体实践。
在阐述了精气神的生化过程及其与气力的生成关系以后, 直接指出武备壮力炼气的方法:“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 以壮气力。”习武练功之人认识了上面所述的道理以后,就会知 道只有“聚精会神”才能壮自身气力。那么,究竟“精何以聚, 神何以会。”呢? “非聚气不能也”,接着就论述了聚气的具体 操出方法,即“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 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 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 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具体细致地介绍了体 内“中气”的修炼方法,这种炼气炼形窍要,只有甚氏武技中 明确指明。此举开武术传播之先河,反映了茬乃周本人没有门 户之见,摒弃保守而开明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中州 武术文化之风范。
当茬乃周把这种“炼形炼气之最紧者”告诉大家以后,又强 调指出:此功法“须炼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 前”,达到“无不坚实”的功效。
浏览2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