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 我们只在过去的基础上整理和挖掘,只对现有的少林武术进行简 单的亦步亦趋的继承,不追求在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我们的继承 将失去意义。

在少林武术继承的过程中,我们反对“文化中心主义”行为 的滋生,我们应该提倡文化自觉的形成。传统少林武术如果泥古 不化,沉重的传统感将会成为少林武术发展前进中的包袱,但我 们还应承认对传统的批评和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正像“无论自己 的文化或其他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只有不断根据新 的环境、新的情况,深化我们的认识,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 处理,才能实现文化自觉,推进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对于少林武术的继承,我们应该倡导:一方面应该不 断地对传统少林武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变革,另一方面又不断地 以变化的形式把传统的少林武术保持和延续下来,只有这样,少 林武术的显著个性才可完整地继承。

(二)少林武术的发展

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超越意识无论是 根源于人类“目的的未完成性”,还是根源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 都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人 类更是如此。对于禅武文化结合的少林武术,在应对全球化时代 的发展中,坚持传统少林武术的发展,将是保持少林武术生生不. 息的唯一的选择。 ,

对于少林武术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少林武术从它的诞生之日 起,就以较强的开放性为发展动力。大量的史料记载显示,今天 的少林武术是在不断的继承、改良、摄吸了寺院以外的武术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少林棍法是少林武术标志性的武术精华,而少林 棍法的形成却恰恰来自于少林武术的开放和吸纳。“嘉靖四十年 (公元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亲临少林寺,指点拳术和棍法。 俞大猷又从少林寺中选出宗掣、普从二僧,让他们随军南下,亲 自传授武艺,历时三年有余”;“在名家指点和吸取民间精华的 基础上,又经过实战的磨炼,少林棍术在明代中晚期有了显著的 提高”。少林武术在大武术范畴中的地位确立,同样与其发展过 程中的开放性有直接的关系,“宋末,少林寺高僧福居曾邀集全 国十八家武术大师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其长,汇集成少林拳 谱”;“明末清初之际,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 华,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 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由此 可见,少林寺武术在众多寺院武术中武誉鹊起的原因,应归属于 它的开放性特征。

今天,对于传统少林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仍应持一种开 放性心态,应该用发展来衡量我们对少林武术的贡献,否则,将 导致我们的研究失去意义。正像前俄国的汉学家瓦西里耶夫在他 的《中国的发现》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当研究的对象成为崇 拜和盲从的对象时,最优秀的东西也会变成最有害的东西”。我 们对于少林武术的研究和开发,不能只追求对其完整的继承为己 任,不能使教条的、保守的、泥古的成分占到主要地位。我们应 该建立一种发展的机制,树立一种发展的理念,坚信发展是少林 武术持续生存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应该是少林武术生存和壮大 的最好途径和经验。

不论我们今天如何选择少林武术的继承途径,存留少林武术 哪些内容,我们必须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而不能只站在自己的 假想意愿中看待它的继承与发展,评价它的历史和当代价值。作 为文化存在的少林武术,尽管在历史上因其独特的禅武精髓独领 风骚,但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武术存在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 生存环境,人们认识和评价武术(少林武术)的标准和视角已经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于少林武术的继承,必须迎合世界 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对少林武术的继承,必须也 只能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以少林武术的禅武要义为指导,从大 武术的范畴中、从现代武术的发展中,摄吸、融合更深邃的营 养,少林武术的生命才能得到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接纳和革新 的环境,形成一次、多次的敞开胸怀的接纳,实施少林武术与大 武术的不断交流,捍卫和巩固少林武术在大武术中的地位。只有 这样,我们对少林武术的文化继承才可真正落到实处。

(三)少林武术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传统中寻求发展的源泉,创 新是唯一的途径。以此而论,在少林武术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创 造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新的少林武术,应是当代少林武术发展的 终极目的。

在今天,创新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全面创新,已经是时代普遍 的呼声。虽然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作为一种以传统而 显得具有存在价值的少林武术,有时我们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觉 不自觉地压抑它的创新。其表现为:我们总认为,少林武术是体 现少林寺众僧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是承载少林寺禅武文化的 重要表现形式,延续它的历史和内容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 华夏子孙,作为少林武术的研究机构,如此看待少林武术的价值 和功能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只是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 究和发展少林武术的一个方面,如果仅将我们的工作限定在这样 的范畴,显然是不够的。今天,我们的研究更应该重视对它的当 代价值的开发和提炼,围绕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和 其所担负的文化责任,及其对否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的 发展作用,应该是少林武术继承和发展的使命。完成少林武术这 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只有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

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的创新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理想与现实 之间的张力孕育出的民族精神进取、发挥和实现的过程。少林武 术的创新,不仅应表现在对传统少林武术存在形式的创新,而更 多地应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文化的当代价值出发,与时 俱进,同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少林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更具时代步伐。

本章小结

少林武术是民间武术及中原地域文化与少林寺特定环境中的 佛教文化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以少林寺武僧集体演练的武术为表 现形式,既具有中国武术特征,又体现学佛修禅方式和佛教思想 的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武术项目。少林武术既是中印 文化融合的产物,又是少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 包括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演练和整理、创编的拳械,以及其他武 术套路功法和寺外自称是少林武术,并且符合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武术套路。

少林武术产生于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少林寺中,有 “寺以武显,武以寺名”之称。少林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少林 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僧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少林武术文化满足了僧人们强身健体和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 侵袭以及保护寺院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是僧人们适应少林寺特 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式或手段。中国武术文化所具有 的技击和健身本质功能是少林佛教禅宗文化与其结合的必然选 择。禅宗的世俗化和禅法的宽容、开放,使少林武术得以在少 林寺这一特定的宗教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形成“禅武合 一”的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蒋,并成为佛教文化的最为通俗的、 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

少林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禅通武达、禅武合 一,武为禅体、医为武翼,博采百家、作风开放,安邦靖世、保 家卫国”的文化特色。寺僧日常生活的“道具”对少林武术器械 的直接渗透;少林武术套路名称、动作名称和歌诀对佛教名称的 借鉴;少林武术技术形态对佛教人物动作形象的借鉴;少林武术 理论、修炼方式、武德思想与禅宗思想的融合、渗透,构成了少 林武术禅武合一的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独特文化风格。

浏览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