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泮岭任馆长。自陈先生任馆长以来,国术馆曾举办过六 次国术省考,1931年的国术省考有428名男女选手参加,可见其 规模之大,为推动当时中州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术馆还举办了五期“河南省国术馆”国术人员训练班,每期训 练班学习时间为8个月,课程以技击为主,有摔跤、搏击、短兵、 长兵、套路以及专业理论、国术概论等,同时还开设有语文、三 民主义等文化课程和军事训练课程。当时每期应考者都在千名左 右,训练班开办得红红火火,培养了大批中州武术人才。国术馆 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同时,还注 重对武术理论的研究。在陈泮岭的倡导下,河南省国术馆于1932 年编著了影响深远的《国术月刊》①和《国术旬刊》②,陈泮岭还 亲自撰写了《茬家拳之源流考》《国术之性质与功能》等文章, 为中州武术的理论研究,为传播和发展中州武术做出了表率作用。

1936年,参加德国柏林奥运会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在奥运 会期间的精彩表演,使西方观众大开眼界,为中国获得了荣誉。 在代表团的9名成员中,河南国术选手就占了5人,这充分体现 了河南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武术人才辈出的壮观景象。他们不 仅仅代表河南,而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这5名河南国术选手是张文广、刘玉华、寇运兴、金石生、 张尔鼎③,他们是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先行者,在中国武术史和 河南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32年,由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发行。

  • 1932年,油印本。

  • 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体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中州武术文化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代河南籍的武术名家常振 芳、张文广、刘玉华,他们是中州文化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 武术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名家都在河南从事武术活 动,常振芳在河南传授查拳,为查拳在河南的延续发展做出了巨 大贡献。张文广在常振芳大师的精心培育下,武艺高超,他和刘 玉华都是1936年德国奥运会期间中国武术代表团的成员,为河 南争得了荣誉,并成为全国第一批武术专业的教授。刘玉华生于 河南开封市,1932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国术馆,1933年国术国考 获得“武士”称号。她曾多次在武术比赛中获奖,后担任武术的 裁判和从事教育工作,成为武汉体育学院的教授,一直致力于武 术教学和武术人才培养工作。

中州武术文化还孕育了河南省第一代的专业武术教练马春 喜、乔嫖。马春喜出生在武术世家,其祖父马华庭是驰名开封的 神弹弓,母亲也是一位身怀武艺的女中豪杰。她从小受到武术的 熏陶,1953年的首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代表河南 获得了峨嵋剌的一等奖,当时大会上只有她一人表演此器械,轰 动了全场,充分展示了河南武术的丰富内容。1979年起任河南 专业武术队女队主教练。乔嫖,自1979年担任河南省专业武术 队男队主教练以来,带领队员刻苦训练,运动成绩突出,被人们 称为“河南武术开花的奠基人” “河南武术的功勋教练”①。在 他们的辛勤工作下,河南省武术队竞技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培 养出大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如丁杰、刘海波、王二平、张希珍、 李宝玉、肖素荣、王立新等,他们为河南竞技武术的发展付出了 全部心血,目前仍然活跃在中州武坛上,为河南竞技武术的发展 添砖加瓦。

①郝新莲,王国辉:《中华武术著名人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

在中州武术文化的浓郁氛围中还造就出一批武术学者,栗胜 夫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栗老师担任着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 长的行政职务,平时工作繁忙,但是他一刻也离不开他所钟爱的 武术事业,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河南 武术的中坚人才,同时,科研硕果累累。2002年他率领科研小 组的成员,圆满地完成了河南省第一个体育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 大型课题《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获得好评,为河南争 得了荣誉。

在中州武术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这些历代武术人士,为中州 武术的发展、繁荣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同时,河南武术也因他们 而更加绚丽多彩。

四、中州武术文化遗迹

中州是华夏祖先最早生活的区域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祖先创 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为我们研究中州 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中,我们发 现许多有关古代中州武术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出土的武术 器械、武术典籍、汉画像、壁画和一些遗留下来的练功遗址,这 些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物,不仅 反映了中州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也表现出古代不同时期中 州武术发展的风貌。

笔者对中州文物资料进行了粗略梳理,把在中州武术发展中 较为重要的资料进行了分类。表4中所列文物,反映出不同时期 中州武术文化的状况。

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的记载。






















































































































































4中州武术文物一览表
序号时期名称种类
1商代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矛武术器械
2西周早期河南浚县辛村卫墓中出土的戟武术器械
3河南浚县辛村出土的“铁刃铜钺”武术器械
4东汉河南陕县刘家渠墓出土的环首刀武术器械
5汉代河南郑州新通桥出土的“剑戟对刺图”汉画像石
6汉代河南唐河出土的“击刺图”汉画像石
7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舞剑图”汉画像石
8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空手夺枪图”汉画像石
9汉代河南邓县执环柄刀和盾的战士汉画像石
10汉代河南唐河出土的“搏击图”汉画像石
11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手搏图”汉画像石
12汉代河南郑州出土的“比武图”汉画像石
13河南登封嵩山太室阙出土的“剑舞图”石刻画
14汉代河南郑州出土的“击剑图”汉画像砖
15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越女舞剑”汉画像石
16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越女出南林”汉画像石
17汉代河南南阳出土的“项庄舞剑”汉画像石
18东汉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时代的墓葬中角抵图汉画像石
19北宋开封人丁度®《武经总要》武术典籍
20明代万历年程冲斗著《少林棍法禅宗》武术典籍
21明天启元年程冲斗著《耕余剩技》武术典籍
22明末少林寺僧洪转著《梦绿堂枪法》武术典籍
23明末清初吴殳的《手臂录》武术典籍

(接续表)

 

  • 张立孚,何平立.《中州文化》中记载:“《武经总要》由枢密使曾公亮领衔,实际 为端明殿学士丁度奉诏主编,宋仁宗亲自作序,该书是对宋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教 育都有指导性、综合性的军事教程。”此书“又若营阵法制、器械名数、攻取工 具、守拒之用,并形图绘,悉以训释”,这些对研究宋代武术的器械具有一定的意 义,因此,将此作为武术典籍。










































































(续表)
序号时期名称种类
24清代芸乃周撰《甚氏武技书》武术典籍
25清代甚乃周、王守一著《双剑谱》武术典籍
26清代少林寺中千佛殿,,站桩坑”练功遗址
27清代杨露禅偷拳处练功遗址
28清末白衣殿北壁的《罗汉手搏像》武术壁画
29清末白衣殿南壁的《少林捶谱》武术壁画
30清末白衣殿中的《十三和尚救唐王》武术壁画
31清末选自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少林校拳图》武术绘画
32西汉洛阳西部墓中出土的环柄铁刀武术器械
33宋代小儿相扑俑(河南省博物馆存)武术雕塑

 

中州汉代画像石(砖),以“深沉雄大”①的艺术成就而誉满中 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珠。由于汉代统治阶 级盛行厚葬与崇饰祠墓之风,汉画像石用来构造墓室风行一时。 汉代人认为“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②,认为活人需要的,死人 也需要。于是就在墓葬中埋葬大量随葬品,以供亡灵在阴间享 用。因此,汉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文化的面貌。在 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有关武术方面的珍贵 资料,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剑戟对刺图”,唐河出土的“击剑 图”,南阳出土的“舞剑图” “百戏图”和“空手夺枪图”等, 反映出当时武术已经出现了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而且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这也表明由于武术社会效用的多样化,武术的结构 形态由单纯实用性为核心的对抗性武术分化出以娱乐、健身为主 要特征的表演性武术的多向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州尚武之风的盛

  • 陈江风:《汉画与民一汉画像研究的历史与方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②王充:《论衡》。

行。2004年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的“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两 枚整套邮票,其中北京天坛祈年殿图面的邮票背景图中,刻画有 两个武士。据专家介绍,这两个武士的形象就是南阳汉画像中的 角抵戏,从中说明河南汉画像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中州古代武 术之重要。

浏览5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