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武术振奋民族 精神的价值与作用在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一项对广州地区12所高校517名大 学生的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广泛开展武术运动能振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武术文化可以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武术 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可以起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华 儿女的作用。

四、 中国武术的文化自尊——进入奥运会只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 途径之一

武术的“文化自尊”也是“文化自觉”现象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武术申请进 入奥运会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围绕武术申奥进行了众多见仁见智的理论与实 践探索。绝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武术必须进入奥运会才会有发展,并为此付出了 不懈的努力。与之相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举办“武术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可 取之处是指出了进入奥运会并非武术的唯一出路。武术的国际传播并不一定必须 进入奥运会,这与人们批评《夜宴》《英雄》等影片冲击奥斯卡事件如出一辙。中 西文化的差异与价值观的不同,使东方的事物一旦要西方承认必然要面临重大的 “取舍”。所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非东非西的所谓新事物。2006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一位德国籍武术博士在欧洲做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许多武术爱 好者认为,武术并不需要进入奥运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国的文化一 定要西方承认吗?中国的影片变得西方人看懂了而中国人不喜欢看时也算成功了 吗?以此类推,中国武术为什么一定要国际奥组委承认呢?中国武术自有它在世 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武术应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传播、 去发展,进入奥运会只能作为武术发展的途径之一,而非全部,这就是中国武术的文化自尊。由此,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便顺理成章了。

第二节“走出传统”:民间武术的体育化传播之路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处于“现代”和“传统”之 间的对立之中。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主体记忆的 一部分。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西方体育对本土的文化体育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武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并开始“走出传统”。 竞技(现代)武术便是传统武术体育化的终极产物。多少年来,关于“现代武术” (即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毋庸置疑,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民族文化精 神的内容,使其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了迎合西方体育而进行的过分 的现代化,将使传统武术丧失历史根基和文化品位。一旦发生现代化的失败,将 使传统武术的传播出现“断裂”。当我们想重温传统武术所带来的文化艺术享受 时,可能传统武术已离开本体很远或已经大部分流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传播与发展在总体上围绕“走出传统”的策 略,以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具体来讲,就是围绕奥林匹克模式发展体育 化的武术。“走出传统”的现代武术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取舍”,尤其是武术内在 的“精、气、神”的取舍问题。2006年3月,何振梁先生在接受《文汇报》采访 时说,“武术的国际化问题没有解决”,希望搞武术的同志好好研究,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解决,使武术真正在国际上发扬光大。“走出传统”的竞技武术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会员国遍 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文化的缺失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 注定其只能隹为武术发展的一个分支,因为现代武术文化特质流失已使其不能作 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文化的传播是分层的,文化的流失又是看不见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将20世纪80年代的竞技武术与现在的竞技武术进行技术

层面上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变化。中国武术需要具有精粹性与经典性的代 表作品,这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武术应有一种、“文化自觉”。 以牺牲文化精神本源和内核为代价的体育化武术可以作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时尚标识,但绝不是武术发展的全部。以曾经风靡全国的“商业武术”——“散打王”为例。该项目开创了体育化 武术的商业之路,在迎合人们对血腥与暴力的刺激心理的同时,将从长远上失去 该项目在社会上的学练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严重失调。体育化到商业化是 体育发展的过程,而具有完全文化特质的武术是高于体育的。“大众”是一个庞 大而松散的群体,对项目本身的长远发展并无判断力。一味地迎合大众,只能获 得短期的认可。这如同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看似热热闹闹,但由于其只 是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娱乐心理,不注重节目的文化品位,是注定走不远的。举 例来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和法国著名思想家德里达都是当今世界排名 前十位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到北京大学演讲,听者只有一二百人;而金庸到了北 大,每一次演讲,现场都是人山人海。可以说,哈贝马斯和德里达的思想,几个 世纪之内都将影响人类,而金庸就不好说了。我们不能因为“大众需要什么就给 什么”,更不能去刺激生产大众的平面化需要,否则我们在“输出文化”时就会 发现我们“两手空空”。当中国武术向国际传播时,我们能传播“散打王”吗? 这如果是武术文化的代表,还会有多少人学习武术呢?因此,武术界需要“文化 自觉”,需要把握武术的未来走向,而不是依赖社会和市场。现代竞技武术在向 体育化迈进的过程中,走向商业化是发展的必然。“文化自觉”使我们理性地“回 归传统”,“发现传统”是历史的必然。2004年首届世界武术节的盛大举行可以说 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节"发现传统”: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重新解读

“发现传统”是对传统武术真实价值的重新解读,.是拂去历史尘埃后对传统武 术的重新发现,是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恢复。“发现传统”武术研究和武 术实践中探索的客观规律对武术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武术传播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符合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事物 发展规律。在否定之否定中,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季羡林先生认 为,我们不但要奉行“拿来主义”,而且也奉行“送去主义”。我们在“报之以琼 瑶”方面一向是毫不吝啬的。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慷慨大方地送出去了,对传
播文化、推动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发现传统”将使武术的“拿来 主义”逐渐转变为“送出主义”。

一、 “发现传统”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

武术国际传播要发挥武术“文化大使”、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只有“发现传 统”,发展武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武术的发展才不会是仅仅给奥林匹克贡献的 一个项目,而是给全人类贡献的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发现传统”有利于重建武术文化的精神,有利于保持传统,有利于武术的国 际传播。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专程前往嵩山少林寺观看僧人的习武表演, 并称“我看到了纯正的少林功夫”。“纯正” 一词充分肯定了 “传统”武术的价值 所在。他还盛赞少林寺作为一个寺院能够传承武术是十分可贵的。从传统的少林 功夫到所在的少林寺都是传统的,正是这一传统所蕴含的文化吸引了俄罗斯总统 普京。他说俄罗斯崇尚中国武功的人很多,并认为少林武僧继承传统对世界人民 有益。可以说,少林寺在“吃传统饭”以及以“少林”为名的武术馆校都在“吃 传统饭”,甚至国外也有“少林寺”。在纽约法拉盛唐人街上就有一所少林寺,当地人们都将这里看作武林圣地。“传统武术”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根基。

二、 "发现传统”的实例“发现传统”的实例就是“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与武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浏览2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