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尧的时期,人们已开始用“巫舞”的方式舒活筋骨、活血通络、 祛除郁气了。《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 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阈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 为舞以宣导之。”

(二)夏商时代的医疗气功

甲骨文一、I、O、二、三、巫、工、舞、王、气、养、生、医等字 及近、现代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显示,夏商时代,巫风盛行,巫医巫术、 巫舞一类的“导引、行气”疗法十分流行。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历史进入第一个轴心时代,中国历史步入第一个 大黄金时代。即一个老、庄、孔、孟、孙、墨、荀、韩非等诸子云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变革、大震荡时代,又被时人称作“礼崩乐 坏”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人文思想的勃兴,传统医疗逐渐打破巫医巫 术的枷锁,提升到人文、哲学医学的高度,奠定医疗气功的思想、方法基 础。

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 内经灵枢经》两部分,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兼有隋唐时期众 多医家的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以气为总纲,吸收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时 代思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一气互动循环医疗体系,形成导引、按摩、 五运六气、四气调神、祝由、移精变气等医疗气功类型。

(四)两汉时期的医疗气功

两汉时期,导引、行气、按摩方面得以大众化发展,医疗文献《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华佗创编五禽戏,进一步丰富了医疗气功的 思想和方法。


  • .张仲景的医疗气功思想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 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150—154年), 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他 刻苦学习《黄帝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确立的 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及中医的灵魂所在。

张仲景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真气通畅才能“安和”,稍有不适便应 “导引吐纳”,以免九窍闭塞,气血不畅:”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 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①

《伤寒杂病论》提出的“丹田”概念,和《难经》所说“肾间动气” 为后世医疗气功中“丹田”“命门”应用实践奠定了基础。

  • .华佗及其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简称五禽戏,是华佗模仿猿、鹿、虎、熊、鸟五种动物 运动姿势而创编的一套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华佗(145—208年),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家。《三国志•魏书•华佗志》:“游学徐土, 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荣。”②

在兼通数术、医经、医方、晓养性的基础上,华佗吸取神仙导引养生 术和《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养生思想,模仿五种动 物的运动姿势,创立五禽戏。戏,带有嬉戏、娱乐运动、角力等综合寓 意,凸显了导引、行气、寓动于乐、仿生嬉戏合而为一的运动养生思想。

他告诉自己的弟子吴普:“人体欲得劳,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 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 事,熊颈鸥(chi)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 禽之戏,一日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并利蹄 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 便,腹中欲食。”吴普坚持练习五禽戏,90多岁时仍“耳目聪明,齿牙完

① 谭日强,编著.金匮要略浅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

②(晋6)陈寿,著;文强,译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2. 坚”①。

3.两汉医疗气功文物

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汉文物《导引图》《却谷食气 篇》《养生方》,导引、食气、治气思想鲜明。

《却谷食气篇》,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述,书中提出一 年四季“食气”的注意事项:“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 雪,冬避凌阴。”

《养生方》专论气功养生原则和方法,该书《十问》在论“治气”时 说:“息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 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腑。”深长呼吸、吐故纳新的思想显 而易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疗气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黄庭经》《抱朴子》 等著述影响下,医疗气功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细化。

葛洪在《抱朴子》中认为,导引、行气的主要作用在于“疗未患之 疾,通不和之气”,而属于“长生之术”。他收集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动功功 法,强调胎息,首次提出意守三丹田的思想和方法,明确了三丹田的具体 部位。

东晋张湛《养生集要》提出十条“养生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 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日饮食,七日房事,八日反俗, 九日医药,十日禁忌。”②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陶弘景汇集前人医疗 养生、气功精华,撰《养性延命录》,先列《服气疗病篇》,后列《导引按 摩篇》,突出了练功时动静结合,以静养为主的气功养生思想和方法。

《养性延命录》开创“六字诀”功:“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 微而引之,名日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有一者,谓吸也;吐气 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③

(六)隋唐时期的医疗气功

隋唐时期的医疗气功,呈现出集大成的特点,出现了和气功关系密切

①(晋)陈寿,著;文强,译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8 -179.

②(梁)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③(梁)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8. 的三大古典医著《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 .巢元方及其《诸病源候论》


隋朝大业六年(610年),隋朝太医令巢元方撰成《诸病源候论》,成 为《伤寒杂病论》以后最重要的医学著述之一。书中辑录了 289条导弓|、 养生法,其法三调兼备,在医疗气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孙思邈及其《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 著名医药学家、气功、养生家,被后人称为“药王”。他总结两汉至隋唐 医学成就,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在气功、养生功法方面,除录引《诸 病源候论》外,还记载了调气、闭气法、禅观调心法等静功功法,以及天 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动功功法,把胎息功夫称作“和神导气之道”。

  • .王煮及其《外台秘要》


王煮(670—755年),唐代(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 人。唐代的又一位著名医学家,他“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 编撰《外台秘要》,书中除录引《诸病源候论》气功、养生内容外又有所 补充。

(七)宋元时期的医疗气功

宋元时期,气功、养生内容,以金元四大家的医疗气功观,南宋时期 的八段锦功法最有代表性。

  • .金元四大家的医疗气功观


金元四大家主凉派刘完素(河间),攻下派张从正(子和),补土派李 杲(东恒),滋阴派朱震亨(丹溪),一致注重医疗气功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完素对六字诀深有体验,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仙经以 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 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所谓六字诀者……吹去肾寒则生 热,呵去心火则生寒。”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认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 也。”他所倡导的功法是五禽戏。

李杲主张医养结合,先养后药。他在《兰室秘藏》中说:“当病之时, 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当以养阴为要,气功养生 同理。故他在《丹溪心法》倡导用药的同时,配合导引:“气滞瘦厥寒热 者,治以导引J

  • .南宋时期的八段锦


南宋时期八段锦开始在民间流传,深受民众喜爱,逐渐分为南北两大 流派。北派动作复杂、难度较大,以刚为主,又称武八段,流传不广。南 派动作简单,以柔为主,又称文八段,包括坐式和站式两种类型。现在所 说八段锦,多指站式文八段锦。

  • .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


宋元时期元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宋政和年间皇帝下诏,命医官 集体编撰的《圣济总录》等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收录了大量 前代气功、养生方法。

(八)明清时期的医疗气功

明清时期,是一个医疗气功兴旺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学、 气功、养生家,大量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及功法,思想上继承 前代,方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浏览3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