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惯用右手的人,那么在开始时你会觉得用左手击拳十分别扭。 你会失去平衡,打出去的拳头也是缓慢无力和不准确的。但是如果你经常 以右脚在前做练习(如图4-21 ),那么你左手的打击力量会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在你的武库中,后手的直拳和交叉拳才是最有力的拳法。你 所实施的打击将有赖于此。你必须勤练你的左手,直到变得可自然运用为止。
在李小龙的训练计划中,最有帮助而又十分简便的训练器械之一是一在用铁棒训练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感到在不用这些重物的情况下,出 拳会有更大的冲击力。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即“你的精神力量会使你创造
在狠狠地击出一拳时,你很容易养成一种坏习惯,即两肩不成直线, 以至于只有一只手臂在用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两肩直线性很容易被破坏, 这样发力就没有力量。为了保持两肩之间的一致性,李小龙采用两手分开 抓握一根棒的方法(如图4-22和图4-23),并将棒横置于肩上,当身体由一 个位置向另一方扭动时,这根长棒可以使两肩始终保持直线性。
这个训练项目既提升了出拳的速度,乂增强了出拳的力量。经过一段时 间的练习之后,你就能够非常有力地出拳了。甚至在不用这些重物时,也 能如此。这里的秘密是要集中全力或假设在出拳时两只空手里仍然握着那 根铁棒。根大约0.45公斤重的铁棒。将它握在手中做练习,能够很快地加强发拳的力 量。其具体做法是手握这根铁棒的一端,两脚分开,平行站立,然后径直 地向鼻子的前方击出数次,以便能做到像鞭打那样迅猛而有爆发力地出拳。 如果保持身体和手臂放松,会感到打完一拳之后,手臂会迅速地自动恢复 原位的。
图 4-29
图 4-30
图 4-31
图 4-32
出奇迹来”。李小龙称这种额外的能量为“流动能量”,就如同合气道中的“气” 和太极拳中的“气” 一样。
然而现在,你所体验到的仅是“流动能量”的一种练习。为了增强这 种能量,这里还有几种练习。在整个训练中,最好的练习是“福手”,第二 章中对此有简要的描述).
练习“藕手”可提高手臂的能量和触觉反应,身体和手臂要保持放松 状态,如图4-27 (侧视)至图4-32(俯视)所示。像图4-24、图4-25中那样, 当你的手腕触及对方的手腕时,你的手只要施加一些压力,前后滚动两臂 即可。从图4-27~图4-32李小龙做的示范动作中,可以看到两臂应该怎样
滚动。在每一幅图中,箭头的指向表示手的动作。当他们连绵不断、圆滑 流畅地滚动手臂时,肘部的位置是始终靠近他们身体的。尽管手臂似乎是 从一边滚到另一边,而你的能量的专注度则是向前的。
滚动动作并不是“藕手”的实质,重要的是来自两臂的流动感。最初 阶段不是要互相斗力,而是要极力去感受这种内在的力。如果你硬是要把 对手往后推,那就会失去做“藕手”的整个意义。而且这样做动作,会使 你的两臂肌肉紧张,肩部变得僵硬,进而失去平衡,随之便开始依靠蛮力 来代替流动的内力了。试想向内转动的螺丝,你永远不可放松螺旋劲,而 要保持在一个小范围内,总是向前驱动。
这股能量(内力)必须由丹田发出,而不是由两肩产生。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假设水是由丹田送出,并在相当于水管的两臂中流动。这样手臂的端部, 就变得有力。要保持手指的放松和舒展,就像水要从指尖涌出一样。
如果双方都释放同等的内力,或换句话说,水同样地流过他们的手臂, 那么将会出现谁也无法攻破谁的局面。动作会变得连绵不断而有节奏,每 一方都能感到对方的手臂是灵活而稳固的。手臂看起来柔软,实际上却是 非常有力的。肘部位置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不要把肘部过分地引向身体。 弯曲的手臂要能够从一边移向另一边,但不要指向身体。随着动作的不断 熟练,手臂运动或滚动的半径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好像水流经你的手臂, 正试图穿透和覆盖所有的小缝隙,
“藕手”是截拳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该技术的有效运用,有赖 于手臂和身体的放松。“黍离手”是增强流动能量的最好方式,它能使全身保 持放松状态,而又不失去打击力。
为了试验能量是否流动,可让练拳的同伴伸出手,然后猛击他的手。 先用一般的力量,再使用流动的内在力量。专注于你手的重量,保持手臂 松沉,并且重量要置于手臂的底部(坠肘)。不要告诉对手你在干什么,当 每一种力量用过一遍后,再问他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如果他确有不同感觉, 你就猛击他的手,一次用“内在力量”,一次不用。打完之后,让他来判断 哪一次打击的力量重一些。如果他认为运用“内在力量”的打击更有力一些, 那就说明你做对了。如果无法找到与你一同练习的同伴,那么就在自己的 手上试一下。
李小龙表演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寸拳”(如图4-35至图4-37 ),使观众 大为震惊。在出拳时,他熟练地运用了转髓的外力和内在力量而产生的爆 发力,拳头是垂直的,腕部翘起(如图4-33)在冲击点上,拳头突然向上 一挺(如图4-34 )o这种直拳一般是在距离目标12.7厘米或更近一些时才 使用,如果企图远距离使用这种拳法,就会失去发拳的时机。
图 4—36
图 4-38
还可以用一些其他方法来扩大内在的流动力量“如在开车时,把手臂 放在方向盘上做“藕手”练习。在图4-38中,李小龙好像在做静力练习, 实际上他是在运用内力,用手臂对铁棍施加压力。幸运的是,你可以在任 何地方通过这种练习来提升你的流动能最,你可以把压力置于一条或两条 手臂上。
那些企图在2.5厘米距离内击拳打倒对手的人,其实不是用拳击倒了对 方,而仅仅是把对方推倒。你不能以推来打击对手,击拳的技艺绝不是推。 在击拳中,力量强度的顶点是在接触点上.然而,在推的过程当中,力量 从一开始就随着手臂的全部伸展而完全发放出去了。在拳击中,力量强度 的顶点是在接触点上。击拳的力量是来自髓部的转动,而推力通常是来自 后面的支撑脚,把整个身体向前推进
在练习拳击,特别是打重沙袋时,要努力把重沙袋打穿,而不应把力 量集中在沙袋的表面。这样,才能获得较深和较强的“穿透力”。“穿透” 的意思是不断地加速对目标的打击,但击拳的势头和力量并不到此为止, 而是透过目标继续延伸下去不仅仅要击中对手,而且要在猛击对手之后, 将打出去的手尽快地撤回来.
击拳时不应有探拳的动作,而应直接打出去。在快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握 紧拳头。在攻击目标点时,为了增强辅助力量,另一只手要猛地抽回,并 向身体贴近。
如果要向前跨一步出拳,那么拳头就要在脚落地之前击中目标。否则, 身体的重量就会被地板吸住,而不能增加拳头的力量。在发亩快速、准确 而有力的一拳之前,髓部要先动。虽然脚步的移动能够增加力量,但如果 出拳正确,也可以不必跨出一步就能击倒对手。
能否击出有力的一拳,取决于你出拳的力量和时机。正确的时机,是 有力的一击所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一点,出拳就可能过早或过晚,这样你 就会在击拳过程中失去目标。
4.2拉力
虽然李小龙开始学习的是咏春拳的一种,但他改进了这种拳术的许多 技术,这种改进之大,让截拳道从表面上看来几乎与传统功夫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李小龙并没有完全抛弃咏春拳的技法,而是保留了其中的一些,只是 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原来面貌。
李小龙坚持训练的两种技法是“撤手”(刁抓)和“拍手”(用掌拍击), 但当他学会“藕手”之后,便决心修改这两种技巧。因为咏春拳的这两种技法, 是两个对手面对面地摆好架势,两脚平行站立。但在截拳道中,处于警戒 式的对手都是一只脚在前,手的伸展范围也不同。
虽然李小龙认为正确的力量训练能够增加力量,但他在练习中是很有 选择性的。他极力避免进行那些妨碍攻防或格斗的肌肉训练。
除了进行腹肌训练之外,李小龙还很注重对前臂的训练,因为他认为在做“撮手”时,这时出拳和回拉的动作,都要依赖于前臂的肌肉力量。因 而在其训练审'《包括反卷动作),为了从这种练习中获得最大的收效,他常 用一块海绵裹住木棒,这样当他的手握在海绵上时,就会失去握力。此时 要想将重物提到胸前,就必须完全依赖前臂的肌肉力量。
浏览2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