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 朝建都长安,并有“文武盛地”的美称,古人即语“东有长 安,西有罗马”,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的高地。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 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红拳”就诞生在这片黄 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意喻是人间红尘中超凡脱俗修 炼之拳,拳法命名为“红拳”,代表着关中拳的红红火火,红 拳也有艳美避邪、吉祥之意。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 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红拳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秦盛行的“武舞角力” “手搏击剑”。红拳谚语“击皮为鼓”就是打铁先得本身硬的“拍打 之功”。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历史名将。红拳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得名起源于陕西西岳华山。据 记载陈技(音团)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 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北宋太宗时赐 号“希夷先生”,现阴阳鱼《太极图》由他首先著书成图,现 还刻于华山石壁上。陈拎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接老祖”。 陈拎红拳得于上山砍柴老樵夫(隐名的道家山人),八十多 岁,身体强健,走路快捷,向陈技传授拳法于华山东峰上。陈拎问:“师父,传授的拳名?"师曰:我看你已看破了 红尘要立志修道成仙,这既是人间红尘中修炼拳法就叫“红 拳”吧!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 “拳窝子”。陕西华山“下棋古亭”的传说:陈拎与赵匡胤下棋并练 拳;见其“勇猛刚烈,技能非凡;可惜并非上乘之功,如遇 高手难以化力制敌。陈拎演练了一趟他随山人老樵夫所学柔软 之拳,赵匡胤观后佩服不已,恳求陈接老祖传授,约定每日东 方熹微在东峰之巅来传授。赵匡胤悉心习练,后来赵匡胤做了 北宋王朝第一代开国之君,为避讳起见,他把随陈拎所学的 “关中红拳”,命名为“太祖红拳”。戚继光《纪效新书》32 势多为太祖红拳。
《少林拳术秘诀》记载的李叟实为白玉峰练红拳,在西 安、宝鸡、兰州等游历数省,用一指之功,走遍天下四十年无 敌手也是红拳高手。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 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 见到“撑、补、揭、抹、捅、劈、斩”等。“撑”是钻顾, “补”是缝补击打,“揭”是揭开掀起,“抹”是顺劲捋带, “捅”是戳击,“劈”是劈打,“斩”是砍砸。《纪效新书•拳 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技法,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周侗(约1040— 1119)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铁臂大侠”周侗,精通红拳 技法。与人较技,“跑场打拳”“见手响,向前闯”,知拍有盾 任君行,一回合见输赢。出手迎人以阴阳回环十字手为本, “鹰鹤捉手拍位”为最。现形意拳起手鹰捉,出势虎扑,八卦 分手挂打,太极的拦扎衣,手法合一之渊源,不言自明。周洞出游于河南曾向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传授“关中红拳” 武功和拳经精典c经岳飞整理脱枪为拳的“钻裹践、劈崩 硝”,在岳飞遇害后藏匿留传到终南山,大约163。年左右由山 西姬龙风在陕西终南山所得,默读苦练数载,成为六合心意 拳、意拳形意拳的宗师,后经数代相传至戴龙邦、戴二闾,后 传艺到河北李洛能,李根据“形之上者为道,形之下者为器, 器乃弩矢也。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道理”,以及“以意使 形、以形追意、身外求意”,心意三境和外形内意原理,正式 命名为形意拳,李洛能可谓是一代宗师。
红拳要法:
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钩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 为法”。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住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有拳有洞出手取胜。侧身换膀学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猛虎翻身金不换,打 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形,显形何为能。打手不见 手,见手不算手,知拍任君行。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老鼠钻裆,不倒也慌。拔步如 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进步如鸡窜,出捶如 放箭。高棚低压,里钩外挂,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知拍有盾 我不慌。斜身偏闪(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 不离三尖一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 耳听风。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见手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 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
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阴 阳回环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弓箭步),触 地蹬力,天下无敌。
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回环拍位)。五法合一 家,打人焉不发。顺人之劲,借人之力。
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 气与力合。拳有千变万化,闪身脱化滑如鱼。一搬二扣三 丁拐。
肩催捶攒,吸喉贯顶,裹臀折腰。一呼一吸,气气归脐。 习气养身,五脏六腑,穿肠过肚,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周天 运转,惜气养身。
拧腰按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撑捶不利离 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
手法容易劲口难,打人用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 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
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 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拳打手指,眼观手 脚定存亡。一要稳,二要准,三要欺心,四要狠。
综上所述,形意、八卦、太极拳决非一人所创,是中华民 族武学文化智慧的结晶。戚继光是拳术的集结者,《纪效新 书》问世,1600年后,才有形意、八卦、太极拳,均是以陈 按阴阳太极图立意而动。
八极拳由“赢” “癖”二位高人隐士传于沧州孟村吴钟, 吴钟以枪法著称,也是枪拳合一的拳法。八极拳是以圆极“浑圆劲”内裹外炸能放射发力达四面 八方之极,而命名为八极拳,是拳道浑元功夫。打法天下是真 形,天下就是“人、八、大、太”之极。万拳归一。桩法也就是“浑圆抱、两仪顶、三体合”互变为一桩。八极拳传说是由“癞” “癖”两高僧传于沧州吴钟拳和 枪。“癞”原名赖蓝天,康熙十六年(1677)赖蓝天生于陕西 乾县漆水河畔临平村。康熙三十九年(1700)赖蓝天23岁, 隐姓埋名在浙江一座小寺削发为僧,以“癞”为号,人称 “癞和尚”,在此期间他周游八方,遍访名师,学习多种拳技 和功法。赖蓝天(癞和尚,1677-?)根据阴阳、五行、八卦、六合原理,创出了内外兼修的一种拳法,命名为八极。在寺内八年中多次与武林高手切磋、试艺,无不应手而胜,癞和 尚的八极拳技从此名传遐迩。
吴氏八极拳的由来(吴钟立门户):癞和尚在嵩山少林寺 掌握了大量的拳术精华,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32岁时开 始云游,1720年43岁时癞和尚云游至河北沧州城东南盐山县 境内后庄科村(今属山东庆云县),结识庄主吴天顺之子吴钟 (7岁),以技相授。
吴钟,字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3),卒于 嘉庆七年(1803),享年90岁,原籍山西后迁徽州歙县(安 徽省),在明宣德年间迁居沧州城东南盐山县后庄科村。
吴钟继承了癞和尚的八极拳艺,后又经“癖”的悉心传 授枪技大进,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吴钟遵师嘱三打福 建蒲田少林寺大胜,得神枪之誉,自此正式创立八极拳。此 后吴钟曾被康熙帝第十四子爱新觉罗•胤裾召于宫中试艺, 并留于宫中授御林军枪法和拳法,从此“南京到燕京(北 京),大枪数吴钟”之说震撼京城,愈传愈远,一时八极拳 声名大震。
由沧州孟村吴钟所传著名传人以李书文、韩化臣、马风图 为最,李书文再传弟子以刘云樵、霍殿阁、李建吾而著称,三 人分别为蒋介石、末代皇帝溥仪、毛泽东担当警卫保镖。“文 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是对八极拳的赞誉。也是 对练刚劲拳术的肯定,是对“有柔无刚必是穷”的证实。
八极拳要诀:
六大开的用法是“顶、抱、单、提、胯、缠”,是身手劲
力六大开合之动,为一身足拳无处不击。八大势为“头、肩、 肘、手、胯、膝、足七星”“臀尾和腹”。
顶:上、中、下三盘相合齐进,七星相佐发顶撞之力。
抱:圆断圈抱反击,裹抱击打,外撑内抱。上抱头裹脖, 中抱腰吻胯打别,下抱腿打摔。
单:拂击单打、弹单不分,如鞭撑打,学会阴阳掌打人不 用想,单手弹打,阴阳两回头、反打一面花。
提:提足里钩外咬、下提足套插闯中门,吃根埋根。
胯(挎):胯挎不分两用,胯是斜肩正胯、裹臀缩丹,挎 是手臂如提篮挑打也为挎。
缠:钻翻缠绕螺旋缠转,手缠、臂缠、身缠、腰腿缠,上 裹脖、下钩别也为缠。如挂塔钩摔。
八极拳是以上下、左右、前后“浑圆炸劲”属性而命名, 合裹外展之力如炮爆炸劲力能达四面八方之极,而命名为人 极拳。
练功
一练拙力如疯魔(刚劲之截兀技击之本、发气吐声,气 贯三节四梢。
二练软绵封闭拨(柔劲划圈):技击之妙(柔黏劲封闭裹 顾法,前拨后挡回环剪手,黏随脱打)。
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寸劲):爆发寸劲。不翻不钻以寸 为先,与形意相同。(脖颈后挺发力)
四练动中缩劲如虎卧(自然成规):人身即龙身,动中缩 劲,出势虎扑,起手鹰捉。
浏览2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