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络与武术内功
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 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 种激烈的运动和比赛,而是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 循经络原理。养生就是通过武术、导引、气功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 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武术养气炼气方法很多,如清•苣乃周《芸氏武技书》中的《中气论》 《过气论》《行气论》《养生论》等。武术养气炼气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 养气息,求得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如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 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炼气法融入站桩的 “桩功”练习,以意识引导气息并配合劲力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 是各家各派气功练法的基本形式。武术的马步桩、浑元桩、三体式桩等被视 为气功静功;峨眉十二桩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功拳,被称为气功 的动功,称为养生拳术;武术硬功与气功融摄而成的硬气功的一些简易功 法,被称为强壮功。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武术之中,构成武术理论的内 涵,并发展成为“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 武术炼养理论。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 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侧重于技击之术向养生之术、健身之 术、修身之术方面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含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活 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笋内功理论
中国武术内功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 击、防守动作的效果。清光绪年间周述官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卷二指出:“内导引者,内功也。” “外运行者,外功也。”这表明内功能使 “病去身强,内充气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动,存想意纯。”道 教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 功或内功的修炼。由于受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中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 气”“练气” “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 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并融入武术中来。
所谓内功,自然就是通过锻炼来提高人体内部功能的功法或从内部锻炼 来提高人体机功能的功法。如此看来,那凡是以“从内”的手段或“向内” 的方向来锻炼人体肌肉、骨骼、筋膜、神经、脏腑、气血、经络、气脉,甚 至意念的功法,都可以称之为内功。而传统武术各流派的风格和理念本身就 有很大区别,各派所传的“内功”理法各异,练法更是形式不一,都有其各 自不同的功法侧重和练法要求。且传统武术不同流派中功法的存在形式也有 着很大的差异,有些流派的功法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和体系存在于拳种 中的,这样的功法很好辨认和识别,因为它在整个武术或拳法体系中的存在 是相对独立和显性的;而另一些流派,特别是世人所称的内家拳种中,很 多功法则是隐含暗藏在拳术动作或是拳架套路中的,也就是所谓的“拳功一 体L不少拳法动作本身就有着特殊的功法含义和锻炼价值,只是其中的细 微要领和具体练法需要明师或明白人点破而已,但这一点往往很容易被人忽 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世人眼中“内功”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 人无法统一和有标准地确定“内功”的具体概念。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功法 对于“内功”这一名称的界定也是有着不同理解的。所以,要想厘清内功到 底是什么,首先就必须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功”功法进行明晰的分类,只 有从不同方面来比较分析各种“内功”的理法异同,才能真正弄清楚内功的 实质或者说内功理论。
—、内功分类
传统武术各拳种、各流派中的内功练法,总的来说,都可以被分为三 大类:武术的马步桩、浑元桩、三体式桩等被视为气功静功(内修功);峨 眉十二桩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功拳,被称为气功动功(内练 功);武术硬功与气功融合而成的硬气功的一些简易功法,被称为强壮功 (内壮功)o
- 强健功(内壮功)
所谓内壮功夫,即通过呼吸吐纳和相应的肢体动作对身体内部的肌肉、 筋膜、骨骼和脏腑进行高强度的刺激与锻炼,从而使这些身体组织的功能得 以最大程度强化的功法。而这种内壮功夫又可基本分为“气血鼓荡”和“抻 筋拔骨”两种练法。
气血鼓荡功夫即以特定的呼吸吐纳法(通常为吞气、咽气或喷纳等武火 呼吸法)配合肌肉的松紧转换,鼓荡气血,坚实肌骨。这类功法不仅可以增 强肌肉力量,而且可以通过松紧鼓荡锻炼出一定的抗击打能力,故民间所传 的“金钟罩”“铁布衫”之类功夫多练此法。而其他各派如桶子功(也叫活 血筑基功)、十八罗汉功、金刚罗汉功等,亦为此类功法之代表。
抻筋拔骨功夫则是以肢体动作的屈伸拧转来牵引抻拔肌肉筋腱,从而强 化筋骨劲力的功夫。所谓“筋长则力大”,此类功法最能大长气力,虽不借 助于任何器械外物,但练功有成,则力大惊人。《易筋经》中所谓能“长神 力”的功夫便是此类功法,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套易筋经十二大劲功 了。其他如民间流传的熊氏易筋经、伍氏易筋经、大力金刚功、大力神功 等,亦皆属此类功法之列。
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内壮功夫类型以外,《易筋经》中还有一种称为 “揉打”的内壮功夫练法。其以按摩揉捣手法来鼓荡气血,磨炼脏腑,较之 前述以呼吸吐纳调息和肌肉松紧转换来鼓荡气血的功夫,入手更为温和,而 能练力入骨,收内坚外壮之效,实为内壮功夫之练法别开一片洞天。《易筋 经-揉打行功法》与近代心意名家宝鼎所传内功十三段(十三太保内功法) 即为此类代表。
传统武术流派中,各种自成体系,进行专项针对性训练的内壮型功法可 谓比比皆是。如各种版本的易筋经、桶子功、金刚力、罗汉功、浑元一气功 等;而很多著名拳种的拳法套路或拳势动作中也包含融合有这类内壮功夫的 练法,如八极拳的蹲小架、沧州功力门的功力拳架、南派洪家的铁线拳等, 便都是调呼吸、润脏腑、强肌骨、长劲力的内壮拳功;而形意拳的三体式、 大成拳的浑元桩中又都有抻筋拔骨功夫的练法和内涵。
- 气功动功(内练功)
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拳种,尤其是一般所谓的内家拳法(其实拳本无内 外,很多所谓的外家拳中也包含相似的技术要领)都十分讲究拳劲,尤其讲 究练拳要练“整劲”,打人亦要用“整劲”。整劲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 动作和意念,使意念对动作的支配达到一种“自动化”程度,达到“意动劲 发”,进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意境中去修炼拳艺,最终达到“不意而发” 的一种境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可以说贯穿形意拳各种技法的全过程。而达 到这一高度的方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四个字:苦、正、勤、准。在此整劲的 基础上,再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合理内部结构和动力模式,以高度协调的外形 动作和神经反射而发出的整体劲力,即通常所谓的“内劲”。要想练出“内 劲”,也必须要扎扎实实练拳.
传统所谓的内家拳是典型的拳功一体的拳术,为了求得、练出要求中的 整劲、内劲,拳法中相应设计了众多各个身体部位的内练要领,用以调节和 训练身体内部合理结构形态和动力定型的形成。内家拳的内练功法实际上指 的就是拳法、拳势、动作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和要领。学拳尤其是学内家 拳,只学到其外形动作或是套路势法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拳术中内 练之法的要求和含义,并将这些细节和要领切实地贯彻于站桩、行拳的每一 个动作中,才能练出周身一家,浑元一体的整劲功夫;只要在站桩、行拳中 将这些细节要领真正做到并且做到位了,那就表明操练的每一个拳势动作便 都是在练“内功”0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家拳为了培养、锻炼、形成周身一家、浑元一体的 合理间架结构和动力模式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及动作要领,便都是一种身体的 “内功”练法。如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上 下相随、内外相合,形意拳的三顶、三扣、三圆、三抱、三垂、三曲、三 挺、三敏及六合、八要、九数,八卦掌的塌、扣、提、顶、裹、松、垂、缩 等要诀,心意拳每把拳势中都要求做到的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 雷声等六艺,意拳站桩中的精神假借、浑圆支撑等,都是内练周身整体的诀 窍要领。
浏览4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