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76年83岁去世,习太极60多 年。自抗战入川后,他在川传拳近四十 年,为成渝两地培养了整整一代太极 拳人才。

很多时候,他教学生我都在场。我 见他说拳理,作示范,讲练体、练神、练 意等等,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中 获益良多。

他教我们从太极行步练起,每天 来回走很多遍,久之脚下自然轻灵。他 要求我们练拳周身放松,虚实分明,拳 架平整均匀。时间一久,自然轻灵自 如,迈步如猫行,无声且灵快。

他教导我们,练太极,每一动作, 身势、意趣都要非常分明。手眼身法步 的协调、精神气意的走向,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的一致,哪怕是一个手势、一 个眼神,都要求十分精到,一丝不苟。 他说,太极拳是武术,不明用意,不懂 虚实变化,没有武术意识是很多人的 弊病,认为扭扭捏捏、零零当当就是太 极拳,这是不对的。他要求我们练拳时 每一势的用意都要明了,要劲力充实, 力道顺达,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 都要挂拳意。记得有一次先父给我讲 剑法中的左右拦扫,为了让我体会用 腰带动、以意走的要求,他把剑尖捏住 要我走。当时我想,你捏住了我怎么走 呢?其实他这样是为了让我感受不用 手动,而用腰带动整体的运劲方法。他 说,力达剑刃才吃劲,劲道沉厚威力才 大。

他还说:运劲时,要力点准确,用 爆发力,如窝里放炮一样准、狠;松软 是太极拳的宝贝。他反复强调要大松 大软。放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聚 力,更好地、无碍地把内劲透出去,增 强爆发力,如弹簧劲一般,如钢鞭一 般。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父亲一个扇 通背把一个排球运动员发出十米开 外;我的师兄何其松,体重200来斤, 被我父亲发出七八米远……

父亲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只喝淡 淡的清茶,有时清晨起来拿起大枪抖 上几十下。每天除了打拳、写字,就是 写心得体会,唱几句京剧窦尔敦,教教 来看他的学生。晚饭后就到体育场散 步。习拳练功已经很自然地融入到他 的日常生活里面,到了晚年依然身手 敏捷,逾于常人。记得1974年夏天的 一个傍晚,我们陪他到体育场散步,他 到体育场后往看台上去。月光下只听 得他的脚步声很清脆,哒、哒、哒

十多秒钟就上了看台。看台很高,大概 有30级台阶。他在看台上待了些时 候,又从看台上走下来,也是哒、哒、哒 ……脚步轻灵而快捷。有时我们和父 亲玩用手抓纸团,练动作的快捷。尽管 我们都是年轻人,而他已是快八十岁 的人,结果还是比我们快。他手脚的灵动迅捷实在是很多年轻人赶不上的。

父亲在世时常说:要保持纯正的 杨式太极拳的风格。他还说:要时常思 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 进步。他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写在纸 上,挂在床头的右边,时常提醒自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脑 子里随时都在思考和体会拳理拳法, 甚至晚上睡觉以后都还在琢磨。他常 常在半夜突然有了心得体会而马上披 衣起来,赶紧用笔写在纸上,待第二天 继续思考、完善。其勤奋钻研、精益求 精的精神令人感佩。

父亲就是这样,六十年如一日,孜 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太极拳的精微奥 妙,以毕生精力不断深入挖掘太极拳 的深奥义趣与广博功能,也正因为这 样,才成就了他卓尔不凡、令人敬仰的 太极功夫境界。

我从小在父亲的培养教导下走上 太极之路,也经历了多年的艰苦磨砺O 我深深感到,如果不刻苦修炼,深入研 究,要真正得到太极的精髓并不容易。 太极真谛并不玄奥,贵在心诚意笃,勉 力躬行,持之以恒。

太极拳是普及全球的一种很好的 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但它首先是一 种武术,我们不要把它的武术意识淡 化了。当年我父亲强调太极拳的攻防 含义,被当权者扣上了“唯技击论”的 帽子,这是极其错误的。现在很多练太 极拳的人都忽略了它的武术性质和技 击涵义,不明用意地练,从而造成动作 的不准确,似是而非,随意性很大。有 的人甚至自作聪明,用其他拳术的思 想来取代太极拳的创编原理,这是非 常可悲的。我们练太极拳的人一定不 要忘了太极拳的根本特性。太极拳的 技击原理最为独特,讲究放松放软,避 实击虚,顺势借力,从不硬顶硬抗。太 极纯功,是多年由放松、静心练拳而养 出的一种灵觉性。这种感应非常细微, 粗枝大叶绝不可得。

太极拳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一 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内涵非常丰富, 涉及哲学、易学、医学、生命学、养生 学、美学;涉及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 是我们学习、体会传统文化,提高修 养,完善自我的绝佳方法。父亲几十年 如一日地深研太极,写了很多自身修 炼的心得体会,从拳理的研究到要义 的阐述,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给我 们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 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

要想练好太极拳,练出真功夫,必 须按照太极拳老论和我父亲太极拳精 论的教导,规规矩矩、踏踏实实、持之 以恒地苦下功夫。千万不要自作聪明, 追求所谓创新,随意变换花样,出风 头。必须要在继承传统太极的基础上

才能去创新,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总 之,保持纯正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应该 是我们大家今后共同努力、始终不变 的方向。

今天,大家纪念先父120诞辰周 年,我想,我们后人缅怀他、纪念他的 最好方式,就是学习他对太极拳的热 爱和他以保

持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 为己任,倾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探 索、追求纯正太极拳法、拳味,认真研 究、不断挖掘太极拳深奥精髓与广博 功能的精神;学习他承先启后、不遗余 力地传播太极文化,服务社会、造福民 众的精神,共同努力奋斗,将李雅轩太 极拳更好地发扬光大。

愿李雅轩太极拳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2014年5月23日于成都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

练法之一

未从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 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 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 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 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 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 注意的。

按人之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 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 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 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 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 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 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 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 功能,不能只是一味地操练身体的外 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 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 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 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 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 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 健康身体和疗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 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 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 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 气沉丹田怎样可以做到呢?那就必须 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 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而不是 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 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 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 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 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 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的一 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 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 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 搠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 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 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 功,浑身扭扭捏捏,零零断断,浮浮漂 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 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有 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 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 手上来了。如再有名师指点,对太极拳的会一点一点地领悟,身上的灵觉 岫会慢慢地充实,如颇J不但在修身方 面有显著的功效,方面也会有巧妙 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 练功练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 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 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 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 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 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 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 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地 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 无的气势,如何才有蜘沉稳的情形,如 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女晌才甫修有绵绵不断 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 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悬的意思, 女晌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女晌打松净之 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 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 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 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 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 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 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 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 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 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 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 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 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 地拳功知。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 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 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 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 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 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 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 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 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 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 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 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 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 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 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 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f 的, 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 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 上之缺点,便会自然地发现出来,我趁

李雅轩扬氏太极注席辨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 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 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 会,才能练到妙处。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 处事

 

浏览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