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外相合是内外兼修的实质

内外相合系指“内三合”和“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相合的理论,在武术不同拳种 中或直接提到,或间接论及。此处的“合”是指和谐、协调,要求练习时 “内外合一”。动作协调是武术运动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知道动作协调既是 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为使动作达到完美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的一种能 力。武术内夕卜相合理论就是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 形成的。武术所强调的这种和谐、协调,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形式所具有的一 种表象,而决定这种表象的深层结构正在于中国文化意识特点。所以武术的 “合”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重要理论。因为它具有中国文化意 识特点这样的深层结构基础。

在武术有关“合”的论述中,多涉及“心”和“意”。“心”从某种意义 上说就在于“治心”,做到心不妄动才能专心习武练拳,集中精力对敌。这 不仅是一种运动心理的训练,也是一种武术修养。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吴殳 在《手臂录》中专门有一段文字论述治心。他说:“用技易,治心难,手足 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起于 左而目不瞬,能治心者也。”能治心者,才能做到心不妄动。戚继光也很强 调“心”的主导作用:“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源于心。”(《纪效新书》)所以在练习时“莫贵于心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 化莫测,神化无穷”。(《纪效新书》)可见“心”在习武中的主导作用。“意” 是一种心愿、意向,也就是对动作具体做法和与敌对抗时运用的思维,即在 “心”引导下的动作意向。夕卜在动作的协调(外三合)发端于内在意识(心) 和完成动作的意向(意),通过调息、运气、发力,与外在的动作相配合; 而通过对外在的动作演练又可进一步丰富内心的活动。这就是武术“合”的 全部思想。

五、内圣外王是内外兼修的目标

“内圣外王” 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庄子认为:“是故内圣外王 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 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成了古 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但“内圣外王”却是 儒家的基本命题。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 的关键,这一观点与庄子的思想内涵是吻合的;而“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个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 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 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 伦理、文化及哲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内圣外王”儒道思想反映到武术之中,表现之一是练武之人对道 德修养的追求,之二是对武术技艺的精研,也就是要求做到武德高尚和武 艺超群,这就是内修之功。武术大家吴殳说过:“枪(法)有六品”,由“力 斗” “偏长” “守法”,至“精熟” “通微”,最上品为“神化”。技至“精熟”, 已谓“功力甚深”,至“通微”已能“以一御百,无不摧破”,但是还必须要 追求“如水生波,如火作焰”的“神化”。外修^之功则是把这两方面积极地 应用到实践之中,小到见义勇为,除暴安良;大到舍身救国,匡扶天下。武 术界一向崇尚勤学苦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炼意志,追求技术,目 的就是济世致用。正如《夜行宗谱》所言:,“言武者,必修德行。德行之真, 乃高风亮节,宽怀阔胸,扶弱济困,除恶扬正,尊师守礼,助后效能,勤恳 刻苦,勿骄勿横,一门之榜,武林英雄。言武者,必修术功,术功之真乃为 上乘。”武术“内夕卜交修之功”(熊十力语),就是武术内外兼修在精神上所 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武术的内外兼修,奉行的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论,追求的是技术和 武德的最高理想境界,反映的是武术之道,体现的是民族精神。

第六章

武术内功与中医

武术内功是通过气的练习而成的,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 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等方法和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从 而达到提高人的耐力、战斗力或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武术内功的基础是经 络学说,换句话说,没有经络学说,武术内功就无从谈起。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 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等,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而产生的。它 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医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医疗和 保健;而且也是武术内功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武术内功的实践。

第一节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 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古代著名医 学家张子和曾说过:“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充分强调了经络的重 要性。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 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 灸推拿及气功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 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 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 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是在阴 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中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 起来的。但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形态学上加以证实。现代对经络的 研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从文献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发生学、物理 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 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 实质二重反射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等很多关于经 络实质的假说。

现代研究认为,经络的“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协同模型”, 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实质的新模型,较传统的“神经-体液”和 “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自然地解释清楚 “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而 若将现代的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 代(古典)的粗糙、朴素、宏观、整体、概括、模糊、不精细的“经络”恐 又有失偏颇,失去了中医的整体性特征,故补充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方式中的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另外还有激素调节),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 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 “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 (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和“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 巴-体液(内分泌-免疫)一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浏览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