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一要滋阴潜阳,宜温补。可选取用如狗肉、牛肉、羊肉、 韭菜、牛奶、虾、大枣、黑大米、黑木耳、香菇、鳖、'龟等食品。昼夜小四季养生中医认为一天24小时也存在类似一年四季的变化。现代生物学 证明,人体确实存在类似的生物钟变化。早上好像春天,中午如同夏 天,黄昏如同秋天,半夜好比冬天,也可以参照四季养生进行自身的 保养。尤其是黄昏,应该特别注意,因为黄昏是白天和黑夜交替的时 刻,太阳下山,百鸟归林,由动转静,由热转冷,由亮转暗,这时人 体也有较大的变化,所以传统养生强调,黄昏的时候可以适当运动, 半夜不要饮酒寻欢,应当使心神安静下来,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调养心神,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是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绪、调节生活等方法来保持 人体的心态平衡,从而保证身心健康。祖国医学将人体心理活动归纳 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为“七情”,分别由心、肝、 脾、肺、肾五脏所主。在七情中,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其余六 情属恶性刺激,喜为心态,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 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有莫大好处。所以中国的养生学家非常 重视精神调节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把精神养生作为养生诸法核心, 是“千古养生第一法”。高尚的情操一个人是不是培养和建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决定能否调节好自 己精神状态的重要前提。《黄帝内经》中就指出,能够青春常在的人 应该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只有“德全”才能“不危”,有了高尚的精 神境界,才能真正达到精神保养的各项要求,而且大大有益于自己的 精神健康。清静恬淡“清”是指善以待人,不安坏心;“静”是指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都要镇静安定,戒骄戒躁;“恬淡”是指没有超越现实的杂念,不背 沉重的精神负担。人的一生总有顺境和逆境,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 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当在高尚的道德观念的指引下,面对现实,不要 使情绪过分激动,事事随遇而安,相信“好人一生平安”。乐观豁达中国人提倡“虚怀若谷”、“宰相肚里好撑船”,气量要大,胸襟 要宽,这就是豁达。在困难面前要看到光明,充满希望,这就是乐 观。必要的时候,“自得其乐”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如果能助人为 乐,更能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补偿。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最为重要,也最难做到,心理平衡在养生保健中的作 用,超过一切保障的总和,可以说,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 养生保健的钥匙。一个人心理平衡,生理就平衡,精神一崩溃,生理 就失衡,轻者可致疾病,重者可致死亡。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平 衡呢?三句话:“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现 在改革开放,社会处于一种竞争环境中,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培 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不为琐事烦忧,要有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更有超越别人的勇气,要有 包容宽大的胸怀,在公平竞争中能保持心理平衡,这对自己对社会都 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调理膳食,饮食养生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c故曰:“民以食为天”,就是 这个意思。在我国利用调理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具有极为悠 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食不过饱适当地减少进食量有利保健。有学者对io万只小鼠进行长期的 研究,发现少食鼠的平均寿命可达到36个月,而自由进食鼠的平均 寿命是24个月。从最高寿命来分析,限食鼠的最高寿命是46个月, 自由进食鼠的最高寿命仅为32个月,证明食不过饱的养生观点是科 学的。这里讲的节食是指合理、适当地减少进食,而不是越少越好, 它的原则是既减少进食又不能处于饥饿状态。简单的掌握办法是减少 平时进食量的1/3,这种进食量属于限食而不是饥饿状态。唐代养生 家孙思邈提出的掌握方法是“常令饱中饥,饥中饱”,意思是进食量 控制在比吃饱的量要少,比饥饿的量要多,接近饱而又未饱的水平。 在民间有“差一口,欠一斗”的说法,意思是少吃一口饭就像少吃了 一斗米一样。所以当感到再吃一点就可以吃饱,而吃这一点似乎还不 过瘾的时候,就不要再吃了。这里仍然要强调的是节食不等于饥饿, 因为在饥饿状态,人体将消耗体内蓄积的营养成分,这对人体健康有 害。合理烹调中医认为,若在烹调时加入过浓的调味品或熏烤炙过度就会破坏 食物天然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的平衡状态,甚至损害各脏腑器官的功 能。例如,食物太酸可能损伤肝,太甜可能损伤胰,太苦可能损伤 胃,太辣可能损伤肺,太咸可能损伤肾,所以应加以重视。不要偏食要节制对某些食品的特殊嗜好,不应该以自己的嗜好作为选择食 品的标准,而应当注意营养的均衡,以对身体健康有益为前提。明代 97岁的的太医龚廷贤曾著作《寿世保元》,他在书中说:“谷肉果菜 中,嗜而欲食之,心自裁制,勿使过焉,则不伤正矣。”意思是说, 当看到非常喜欢吃的食物正想大吃一顿时,应该想到有所节制,不要 过量,这样才不会损害健康,因为“因喜食而多食之”是造成消化不 良的主要原因。有人对江苏省18位百岁以上老人进行饮食习惯的调 查,发现这些老人都不忌口,也不强制进食某种食物的特点,平时荤 素都吃,没有特殊的食谱。上海地区百岁老人的饮食调查发现,不挑 食、不偏食、定时定量、食不过饱是很多百岁老人共同的饮食习惯。虽然饮食不宜偏嗜,但有些有益健康的食物是应该多吃的。如日 本是目前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在日本长寿地区的调查发现, 该地区往往是大豆、鱼类供应丰富的地区。长寿老人大多喜欢吃蔬 菜,尤其是胡萝卜和南瓜。以稻米为主食和摄盐过多、吃蔬菜少的地 区常常是短寿区。荤菜和素菜有人说吃荤菜好,吃荤菜有力气;有的人说吃素菜好,吃素菜能 够长寿。当今素食可以说已风靡全球,到底孰是孰非实际上从古至今 还没有定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物、瓜果、肉类、蔬菜各有不同作用,不 可偏废,但是“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肉食不宜过量。唐代孙思邈 主张以素食为主,无鳞鱼,禽兽肉,大咸,大辣都不宜多食。我国新 疆曾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入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因为当时中国的 3765名百岁以上老人中,新疆地区有864名,占23%。同样列为长 寿地区的巴基斯坦洪隆区,恰巧与新疆相邻,据调查,这两个地区的 人在饮食上都有低脂肪、低热量、低动物蛋白、高纤维素和喜欢吃豆 腐的习惯。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写道:“生命在于运动。”我国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从教育的观点针对道学“静以养性”的修养方法 批判道:“终日坐书房,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 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命之祸,未有若于此者也。”并大声疾呼: “宋元以来儒者皆习静,今日可言动矣,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 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吕氏春秋》则从中医观点论述运动对养 生的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但无论脑力和体力活动都不能过 度,唐代《千金要方》云:“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 强举之,伤也。”意思是说智力达不到而过分思考,或体力不能胜任 而超量活动都将损害健康。所以说“运动量越大越好,脑子用得越多 越灵”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任何活动若超过了一定的度,都对健 康不利,正像《养性延命录》中所讲,用脑过度会衰竭,用力过度会 造成死亡c经常运动,不勉强、不疲劳、不超负荷才是合理的运动 观。起居有常,作息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我国古人养生经验,按现 代医学和生物学观点,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生活起居养生的内容很 多,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都属生活起居调节范畴,它要 求人们起居作息M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重 要原则。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凡长寿者,大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作 息和文明健虚的生活方式,而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现代社会中 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 脏腑功能损坏,身体各组织器官都有可能产生疾病。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并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居作息只 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所谓“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遵循人体生物钟规律。根据季节变化和个 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日常生活起居制度,并养成良好 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和均衡的 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的真谛所在。什么是健康 行为?即做到每日定时作息,定时用餐,饮食营养合理;减少夜生 活,每天睡眠78小时;一日三餐,不吃零食;保持标准的体重 (不超过正常体重20%,不低于10%);有规律的体育锻练;不吸烟, 少饮酒。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会使得人们生气勃勃、精神饱满地 工作和学习,这对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美国专家观察发现,遵守 以上67项健康行为的人群比只遵守1 ~ 3项的人群寿命长11年。

浏览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