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当功夫的始祖张三丰
张三丰其人
张三丰就是根据道家的这些思想特点创建武当派的。关于张三丰其人,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他究竟是何时人,是否为武当派武术始祖的问题,一直是武术史界的悬案,至今尚难最后定论。
不过一般都认为他是武当功夫的创始人。至于他的名字,黄宗羲的《壬征南墓志铭》一文写作“张三峰”,并说他是宋朝人,而元明时期却写作“张三丰”,说他是元明时代人。有的人甚至说张三丰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活了五百岁。经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学者的证实,张三丰是明代人最为可信。
黄宗羲在《壬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张三峰”的生平也并非完全不可信,因为后来《宁波府志》的“张松溪传”中也有过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但张三丰是元明之人的说法更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论证。明清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中的证据就很多。这些书中也记载了张三丰在武当的活动。《明史・方伎传》中有过关于他的记载:张三丰本名张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为玄玄子,自称是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天师的后裔。他风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但却极不修边幅,世人还讥为“张遛遢”。另据传说,张三丰读书过目成诵,精通三教经典,修为高深,精于炼丹,擅长拳剑。云游天下后,入武当山结庐修炼,终得大道,被民问传为“真仙”,一时威望甚高。
张三丰除了仙人的身份外,还是位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继 承并发挥了前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以道教为体,以儒释为用,用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和佛教学说。他认为三教的最高 原则“道”是一致的,即所谓“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他认为 儒家行道是济时,佛教是悟道觉世,仙家则是藏道度人,故“三 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将道教、儒教、佛教融为一体在张三丰的哲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他觉得要想成仙得道,就必须具备儒家道德范畴的仁义忠孝诚,佛教的仁慈悲悯。人道做好了再加上自己的清净修炼,仙道自然也就不远了。张三丰就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相传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莫不想一睹张三丰的仙姿的。明朝历代皇帝或颁诏请赴,或派人四海寻觅,但却很少有人见到他的踪影。 他给人们留下了奇幻莫测、空灵的神功。
虽然明朝皇帝都请不到这位仙风道骨的道士,但帝王们仍然给他赐封。明朝英宗时赐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但张三丰对这些看得非常淡,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来方士酿祸,皆因游仙人朝,为厉之疾。登圣真者,绝不为唐之叶法善,宋之林灵素也,前车可鉴矣”。晚年遁逍,使人莫知其踪影。他的“闲心忘富贵,总角趣烟霞”,“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竟嚣嚣, 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的人生观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淡泊名利、不趋权贵的高风亮节,不愧是后世修炼家的楷模。
哲学家张三丰和武术达人张三丰两个身份相融合,独成一派, 成为武当派的第一大掌门人。武当武功中赫赫有名的内家拳就是他创立的。
关于内家拳是如何创造的,很多武侠小说家都进行了演绎和改编,有的说真武托梦给张三丰,有的说张三丰原是少林弟子,早先熟练少林拳法,后来经过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不过流传最广、公信度最高的是观鸟蛇斗说。想当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时,曾偶见一只喜鹊与一条长蛇争斗,喜鹊上下飞击长蛇,蛇则蜿蜒轻身,摇首闪避,从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喜鹊已精疲力 竭,无奈地飞遁而去,得胜的长蛇悠然地没人草丛之中。这给了张三丰极大的启示,使他联想起道教“道法自然”、“守柔处雌” 等理论,悟通了太极阴阳的玄奥,于是模仿长蛇在攻防时的动作 创造了沉静稳重、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和谐的武当拳法。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太和山志》和《均州志》中的记载跟这个故事又有一些出入。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和道士在武当山修炼,他们注意静心养性,弃世绝俗,长居深山岩洞。这
里不利运输,补给困难,加上气候多变,环境潮湿,还经常受到猛兽的威胁,张三丰为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根据道教道术中的导引法,参考华佗的“五禽戏”,综合古代各方拳技特点,创造 出更适合防身保健的武当内家拳。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只要持之以恒,掌握练“意”和“气”的原理,从犹若江河滔滔不绝的动作中,定能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起到“防身保健”、“延年益寿”、“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祛病御疾”的作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养生。
不管哪个故事更可信,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武当内家拳从一开始起就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目的而出现的。
(四)武当功夫的流传
严格的教规
武当功夫一开始创建的时候只是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手法,并没有想要传播于天下,当时只有上武当山的遁士方可习练,绝少传于世俗之人。而且学些武当拳技非常难,需要精于气功修行,要懂得人体经络穴道,只有内功修为深厚方可研习武当的技法,这类习武的人非常少。
要想在武当习武,还要遵守严格的教规。武当武术门派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开派祖师的训诫。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 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也罢了, 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非常严格,也非常秘密。
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根据流传的情况来看,从“三戒”到“十戒”、“一百八十戒”都有,有的甚至多达1200多条戒律。不具备戒律要求的,当然是不能传其依钵的。不仅如此,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出山。
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戒律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如北派太极拳,自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传有“四不传”、“五不传”、“六不传”和“十不传”之说。“四不传”为: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经都卖弄者不传。“五不传”是在“四不传”上又加进“骨柔质钝者不传”。 而“六不传”以后,多在“五不传”之上又加进“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等。
数百年来,武当派武术既神秘,又受道教“宁可失传,不可误传”和“道不乱讲,技不乱传”的原则的约束,流传很少,内家拳传承中途还差点失传。如果不是物源夏氏一支法脉,内家拳几乎要陷入不复之境,所以历史上对它的记载也就相对比较少。这才为金庸、古龙等人提供了武林素材,一批批武林大侠才在他们的手下幻化成武林高人。
丹派剑法的流传
武当功夫中,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武当剑法的流传情况。武当剑是我国主要传统剑法之一,属于内家拳系。
道教的武术,推理而论,一般是拳术在先,剑术在后。不过, 这是把道教的前身拉到四五千年前的雏形、萌芽时说的。按照秦 汉以来的实际情况,道教中又是剑术先于拳术,或者更为精确地 说,剑术的成熟早于拳术的成熟。例如我们看唐以前的道教人物, 大多有剑佩带于身,死后的记载常常会这么说“某某冠剑藏于何处”云云,但几乎没有记载某道士拳术功夫如何。又如在中国历 史上,武当拳非常有名,然而在传统上,人们又认为武当道教的剑术比武当拳历史更为悠久,名声也同样响亮。所以,习惯上也有“少林拳,武当剑”之说。
东汉时隐居在邓州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的诸葛亮,也曾到武当山拜北极教主学道数年。这期间,北极教主教给了诸葛亮很多修炼功夫,其中道法就有剑术一门。虽然在后世文人写的《三
国演义》和有关戏曲中,把诸葛亮“祭东风” 一事做了很大的艺术夸张,但他仗剑披发在“祭东风”中所作的道场法事,那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即是说,他那祭东风是假戏真做,但作为一个兵家, 当时怀着治世之心到武当山学道,剑法当然也是学得很精到的。

浏览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