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编写《武德与武术礼仪》(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之一)一书 时,第一次将“武德”界定为:武德是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长期影响下所 形成的传武、习武、用武的言行准则。也就是在传武、习武、用武过程中 的基本要求,把以往较为抽象的武德内容,力争做到了具体化。“武德”一 词,始见于《国语•晋语九》中的“有武德以羞为正卿” 一句话,这里所 说的“武德”是指在养兵用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在《尉缭子• 兵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都提出了军事意义上的“武德”。而后左 丘明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德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当时楚庄 王认为,“止戈为武”是武备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并由此引发和提出了武 德的七条标准。他说:“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公 定、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其意是:所谓武力,就是要禁止残暴,制 止战争,保有天下,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关系,积聚财富。这 里所说的“七德”,是指七项用兵的道德要求或武力的七种功用。这反映出春秋中期以前军事武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标 准。与武术相关的武德内容是随武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并渗透着厚重的  中国传统文化。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对武术的影响各有侧重,如 儒家的仁学影响武德最深,而佛教的禅学和道教的哲学也影响着武德,处 于次要位置。

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传统武德深受儒家(图1) “仁学”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和孟子,“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谓“仁”?在《论语》中有 多种解释,包含仁爱、宽容、谦虚等,但是“仁爱”是其最主要含义。“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 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 子曰:“仁,人心也”,并提出“亲亲 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总 之,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 一切人际关系。仁学构成了武德的主 要内容。仁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一个伦理体 系,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武德的形成。“仁”在武德中的体现所谓“仁”,包含有爱、礼、忠恕、孝悌、信义等意义。孔子云:“仁 者静,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服私欲,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太极拳 所谓的处事之道亦是要求拳师们性格温柔,脾气和顺,与人为善,并要锻 炼出极强的自制力。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基于后发制人,以柔克刚,贵化不抗等富有哲理的用武原则,同时也是习武者身心技艺修行有益的普遍要求。《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 贵乎择人。”《永春白鹤拳•拳谱》则讲究习拳要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 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苌乃周在《武技书》中有:“学拳宜以德行 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 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技艺为非,以致损 行败德,辱身丧命。”这些条目把对授徒的德行教育规定得十分明确,旨在 净化习武者头脑,纯洁思想,开阔胸襟,端正作风,光明磊落,为弘扬中 华武术奠定基础。正是在这种“仁德”思想约束和教育下,历代涌现了无 数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俊杰。

在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并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强 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正 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的约束下,才使得武术在民间广泛地传 播与发展。“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成礼仪,从学校 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 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按照儒 家伦理的要求为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这实质体现了“仁”的 基本内容之一。武林界讲究师徒间、朋友间的礼仪。《重订少林十戒约》 (宗法第二时期)规定:“尊师重道,敬长有爱……”;武术界还常说“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义”在武德中的体现“义”的意义合于一定的道或理,符合一定的标准。《礼记•中庸》解 释:“义者,宜也”。韩愈的《原道》则认为“行至宜之谓义”。引申开来 便是公正、正义、公利、公道等含义。“义”比忠、孝、节等的范围和施用 对象要广泛得多,它几乎包括了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的思想行为 符合相应标准的道德观念。在孔孟思想中,“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 留下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的千古名言。“义”既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精神。具体体现在武德礼有关“义”在武德中的体现各门派也有相应的规定。诸如《少林罗汉 行功•短打十戒》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 “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济 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信守武德,不因自己的艺强而骄傲,亦 不以功夫去行无德之事,……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出”;“凡 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 等等。这些规范、戒律都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仪方面应该包括历史上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抑恶扬善、舍己为人等义 举。重义,是梁山豪侠们共同的特征,反映出为正义与真理而奋斗的崇高 思想境界。

“礼”在武德中的体现在西周学校里,“六艺”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 地位,把社会的全部政治都集中在一个“礼”字上,并建立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将射礼分为四个等级,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在射箭过程中 贯穿着道德礼仪观念。说明在当时“礼”作为道德规范开始有相对独立的 社会意形态和地位,并逐渐向武术中渗透,使得“武礼”连用成为可能。 孔子在传授“六艺”的同时,特别强调“勇而无礼则乱”“军旅有礼则武功 成”。将“礼”与“勇”二者相提并论。在武术领域中更加重视“礼”的 教育,并成为武术的人门必修课,而且贯穿习武的全过程。“未曾学艺先识蔡宝忠.武德探微,中华武术,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拳礼又称为请拳,是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势。即打 拳、对练或舞器械的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礼节。拳礼表示谦虚礼让,是武德 的组成部分,也是套路演练的良好开端和某门拳派的标志,能反映出一个 门派的宗旨和精神风貌。古今常用的礼法有:抱拳礼、鞠躬礼、点首礼、 注目礼、合十礼、举手礼、一字礼、三指礼、四指礼、五指礼、见山礼、 莲花礼、无为礼、器械礼、递械礼、接械礼等,其中抱拳礼最具民俗 特色。

浏览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