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 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八、形意拳派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 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形意拳与武当、太极、卜并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 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 1602—1680年)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10年,颇得 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 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 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拳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 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 是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 10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现 行流传的形意拳就是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讲究内意与外 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 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人,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 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 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形意拳系的最终形成应在清 朝末年。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 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饕、鸡、鹘、燕、 蛇、鸟台(宋代《玉篇》释为大鸟,一说为布谷鸟)、鹰、熊等。山西、河 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 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 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 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 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 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丁 “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 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 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 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 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需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 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 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 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 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 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 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 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 轻易出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作却是质朴无 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纪20年代,王罗斋(郭云深 弟子,1885-1963)又在形意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 “大成拳”)。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萝斋大胆舍弃了武 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置。意拳没有套路, 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 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 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九、八卦拳派
八卦拳,亦称八卦捶,武术拳种之一,属少林体系拳术。/珪卜掌又称游 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 术。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拳术。因为都以“八卦”命名,在起源上又 都有起源于董海川之说,以致有人误认为二者是一种拳术,只是名称不同而 已。可能是鉴于命名和起源上的原因,有人把八卦拳和八卦掌同归到了八卦 拳派。在此,我们也从其说,把这两种拳术放在八卦拳派中来论述。
浏览3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