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据史籍记载.伏羲 作八卦,文王演周易。伏羲为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画八卦之 说表明《易经》发源于远古。至殷周之际周文王演为六十四 卦,《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六十四卦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 的爻辞,是占卜的卜词,称为《易经》。解释卦辞与爻辞的论述和为《易传》。《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逋万物 之相,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事物变化之理。《易经》 哲学思想主要是:以阴阳代表的辩证法观念,以八卦代表的 万物生成的观念以及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易经》哲学对 中国古代文化有极其深广的影响,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着 《易经》的思想,不少杰出的武术家在《易经  》中吸取丰富 的思维养料,作为武术理论技法的基本原则。《易经》阴阳辩证观与武术理论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的 思想。《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 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 《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 经》就是探讨阴阳变化广泛存在的规律。《易经》指出世界 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 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 台、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这一系列 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派的武术理论 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 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 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是 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 基础。所谓“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出神奇。”因而, 练太极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必须弄懂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者俱静,静是合,合中 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有合。”形意拳的整个理论 也建筑在阴阳学说上,“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 藏”意思主要是讲阴阳互易・如肩打时的前后互易,左右互 易,上下互易,都谓之“肩打一阴反一阳”。“鹰熊竞志. 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八卦掌以“易”的变化 为指导,创造出了以“走”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拳种。“走 为百炼之祖”,要求“走”中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合 一,具备刚柔、虚实、显藏等相反相承的技术特色。少林武 术理论也贯穿阴阳变化之观念。“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 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 变化之妙。” “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阴阳之理也。”所 谓“内家拳”多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达到因故变化而取 胜的目的。种种阴阳变化之理,在武术各拳派技术理论中都 有所体现。《易经》阴阳八卦化生观与武术理论《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从人类两性及动 物雌雄、昼夜、寒暑、日月等现象确立阴阳化生万物的观 念,并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由此组合成八 卦以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代表八种最基本的事物:乾三 天,坤三地,震三雷,离三火,巽三风,兑三泽,坎三水, 艮三山。又以八卦之中两卦一组,错综配合,得六十四卦和 三百八十四爻。《易经》认为,此卦与爻代表了宇宙万物的 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于武术技击理论作为武术思想之指导原则 的,当推武术中的八卦掌为代表。八卦掌亦名八卦拳、八卦游身连环掌。其掌法原理、技击原理均遵循易经八卦哲学,将阴阳相合,奇正相生、八卦、 相荡的变化特点体现于八卦掌的运动之中。《易经》曾将八 卦对应人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 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周易说卦传》)八卦・ 掌基本上按此卦象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等。其步法以摆扣 走圆圈为特征,像太极圆形;圆形线路上脚踏八卦,环顾八.. 方,左右互换,阴阳相易。八卦掌的基本掌法有八大掌,演: 化出六十四掌法。与八八六十四卦相应,基本八掌是“乾卦, 狮形狮子掌,坤卦麟形返身掌,坎卦蛇形顺势掌,离卦鹤形卧 掌,震卦龙形平托掌,艮卦熊形背身掌,巽卦凤形风轮掌兑卦猴形抱掌。八卦掌之掌型亦有八:仰、俯、竖、抱、体取其精神,以说明技术特点,八卦掌以离坎二卦为基本,离 属心、属火,坎属肾,属水,故八卦掌之健身原理为”心肾相交, 水火相济”,达到上下相通,内外协调,以收强身养性之效。《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对武 术的影响《易经》中,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界 的组成部分。“天尊地卑,乾坤矩矣。……,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见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易经始终把天: 地、人,即宇宙间的万物万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考虑 问题。考察中华武术的拳派,不光是“太极拳”、“八卦掌” 等直接以《易经》的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其它绝大多数学 种,也都体现了这种整体论的思想或受其影响。武术中的内 壮功,练气,也将人的“气”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 通。武术中许多动作方法技术要求,也都以天象、地势和生 物运动的形态命名;如少林、武当、峨嵋等拳派以地势 命名;七星拳,七星剑等以天象命名;武术动作招势 中,云手、上步七星、旋风脚、流星赶月等,以天象 命名;泰山压顶,排山倒海等以地势命名。形意拳十二形专 模仿动物形态及本能来命名。长拳的技法要求“八法”、“十二型”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武术的套路、对抗 项目的竞赛,无论是制定计划,在训练中所采取的措施或是 实战中,也都把己方、对方、天象、地势等,作为一个整体 来加以考虑,决定自己的技术战术,并常常说,取得胜利要 需“天时、地利、人和”等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促成了武术精神 的形成,激励了无数武林豪杰,为了追求中华武术之真谛,为了洗去民族羞辱,而努力向上,不断进取,表现出了中华 民族奋斗精神。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王子平等,都是 “自强不息”的英雄。同时,又造就了武林英杰,“厚德载 物”的胸怀,正象太极拳中要求的,要有“太极”胸怀,心 胸要象宇宙一样宽大,能有高尚的武德,色容万物,形成兼 容的品德。由于以上精神影响,形成了武术中“后发制 人”、“以柔克刚”、“点到为止”的技术、战术体系,同 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坦荡、宏大的民族气节及勤奋进取精神。道家哲学思想与武术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 础,它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总的发展模式。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 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基础。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 论、方法论,均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渊源。下面我们从武术 思想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论述道家哲学与武术思想的血缘关系。

浏览2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