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
虚者,势之无力,其力抽回而蓄之,力不至则气亦不催,气归丹田以待机,丹田之气机,灵敏莫测,意念一动即发也。
实者,为有力也,其力迅速到达而以气进行催发,精神振奋,力量充足,坚刚莫敌。气力发至终点亦即收回归于原处,以便于等待着再次发放。一虚一实互为运用,无有尽头,学者须当悉心体验。
5.无形有形说
(1)由无形到有形
气功之气是遵循着呼吸的深长节律和频率,随着意识,顺经络在人体内的运行,能产生某种效果感觉,可使精力充沛,体质健壮,以及祛病防病,延缓衰老,还可在武术运动中,表现出迅疾和雄壮。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这些的确不是虚夸妄谈,但是在功夫初练的时候,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实际物质,而只是精神向往的一种概念,是一种不具形状的想象,也就是气功中所说的意念。
在按照方法、步骤要求的情况下,经过几个阶段的练习,渐渐形成了规律,用意识指导着,逐步地就产生出一种感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继续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在人体的某一些部位就出现了一种真实的运动现象。比如肌肉的蠕动、毛发的竖立,眼睛可清楚地看得到,用手也可以触摸到;腹腔内各脏腑在气息运行的推动下.进行蠕动,并且能发出响声,可以清晰地听到,这就成了有形的存在。
(2)由不自然到自然
在气功的练习过程中,虽按其方法、步骤和要求,能认真地坚持练习,偶尔有了意识中的某种感觉,但是不能牢固地保持下来,因此还要再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又出现自己所体验出的那种感觉,甚至还会有反复。要想随心所欲地恰当掌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也就是所说的“不自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必须坚定意志,增强信心,持之以恒地锻炼,还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步骤,使其规律的感觉逐步加强,直到形成明显的运动现象,才能渐渐地成为自然。
经过诸段的练习,不但气功的基础已经坚实,并且也已经达到了一定高深的程度,能在意念的引导下,使体内的一种运动现象(气功所讲的气息)随意升降循环,达到一个与平常的自然有所不同的、一个更新的自然状态,能够随心所欲,可让气息无拘无束地运行。
8.三害解
对于刚开始学习功法技术的初学练功者,必须了解不利于练功的三点事项,功法中称其为“三害”。如果不了解或弄不明白这三个要点,盲目地去练,那么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功能有所伤害;只有明白了它的道理,掌握好要领,遵循顺序,认真地加以练习,自然地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
那么三害是什么呢?就是一为拙力,二是努力,三是挺胸提腹。
拙力就是僵劲,又死又硬,造成运动迟缓,如果出现了拙力,那么周身和四肢的各骨骼关节强直,以至于阻碍血脉不能顺利流通,经络也不能得到舒畅,全身拘紧呆板,手脚不能灵敏活泼地变化。这种拙力所产生的拙气停留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就会使其受到影响,就不能按技术的要求达到其技术标准,这也是练功中的一大弊病。努力,就是闭气鼓劲,勉强一时,不能持久。这样整个胸腔胀满,肺受拥挤不能正常地呼吸和供氧,会对肺功能产生不良的反应,如懑闷、疼痛等症。
挺胸提腹,力向上用,脏腑上涌,气向上行,气息不能顺畅循环运行,上浮着不能回归于丹田部位,身体上下不能适中,不能恰当掌握平衡,脚下无根如水中之萍草飘摇,如是这样也就达不到身体中正稳固的要求,阻碍了练功“
以上所讲的三害,练功者需要谨慎对待,力求避免发生这样的偏差。应该使其力活而气顺,虚心胸、实肚腹,锻炼时须遵照这样的要领标准坚持下去,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9.四梢变态论
人的身上有血、肉、筋、骨,它们的最末端就叫作梢。血梢为发,肉梢为舌,筋梢是指和趾,骨梢是牙。技术中为什么要讲四梢和要求齐四梢,就是四梢同时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够使人体生发气机。 只有一气的形成,才能使气催发力量,又可使气力通达于四梢。血、肉、筋、骨是人体结构必须具备的,又是能量供应和产生的基本素质,在四梢同时发挥作用时,则可改人之正常姿态和气势,能产生一 种威慑气度,令人惊恐、畏惧,
(10)血梢
怒气填腾,发竖冲冠,血轮速转,面颜色变,通透毛发,力量增添。
(11)肉梢
舌引气降,身重如山,肉坚似铁,精神勇敢,舌之奇绝,迫敌丧胆。
(12)筋梢
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踢,兼备气力,指趾之利,便可擒敌。
13)骨梢
有勇在骨,切齿怒发,凶猛将扑,眦裂目突,唯齿之功,令人恍惚。
14.面部五行
怒动肝来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口唇开合振脾气,耳拎目突肾中寻。
脏腑和肢节之症候都能从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当人体受到条件的 影响是必然要起变化的,中医学用五行观点对人的生理表达叙述得非常贴切,所以武术界也就把此论述观点引申到武术理论中来。人身五行还有内、外之分别,内五行为心肝脾肺肾,外五行为耳目口鼻舌,五行之气内合五脏,外通七窍,即肝脏五行属木,通窍于目,心脏为火,通窍于舌,脾脏为土,通窍于口唇,肺脏属金,通窍于鼻,肾脏属水,通窍于耳,尤其眼神是五行最精华的表现人体的运动,其势不外乎一屈一伸,气也不外乎一收一放,屈伸为其外象,收放为其内象。面部五行之象,就能证实内、外的一致与否,只有内外相合,才可使气息充足,力量坚实。
收束的时候,气由肢节向内收敛于中宫,面部五行之象就呈现出眉皱、鼻纵、嘴唇闭合,气必然要吸发声沉闷,此就为内气收而外象聚。
展放的时候,气自中宫向肢节催发,面部五行就现出了眉必舒、鼻必振、口唇必开、气必呼,其声音大而响,有震惊之威,此即为内气放而外象开。
内气必随其外,外形也必须要合其内,能够结成一团,要来就来得迅速,若去也就去得疾快,练习之时,先轻后重,渐渐引导,内五行的机能运动达于其通窍之外五行时,可使面部表现突出,具有特殊气色。如果不去透彻领悟其中正确道理和体验真实的表现,只是胡乱做出些怪模怪样,这就不能称为是技术的修养之士了。
15纳气变色论
气功的练习,练到高深运化之时,真元之气充足,可使气聚血凝,自内而能达于外表,能使形体强壮,力量充实,统身浑然一体,聚结成一块,无可破解。
天下众人,其素质秉赋(先天和后天素质)基本一样,而练功习技者能够得到练功效果给予的身体状况,有殊于一般常人(以后天之功效,可补先天之不足)。另外,还有的就是因为各人所具备的五行 (水、木、火、土、金、)、五形(即体形、面形之尖削、秀美、短厚、端佳、脆润)、五性(喜、怒、瘀、悲、恐)、五色(赤、青、黄、白、黑)有所不同。
秉火气而生的人,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乐,其色为赤。
秉木气而生的人,其形秀美而长,其性则多怒,其色为青。
秉士气而生的人,其形短而厚,其性多瘀,其色为黄。
秉金气而生的人,其形端佳而白,其性多悲,其色为白。
秉水气而生的人,其形脆而润,其性多恐,其色为黑。
当练气练到最高境界,无可增加,再也没有明显提高的可能地步,才能称得上是功成圆满,一元归真,气能收能放,血能够凝聚,能运行于肌肉、皮肤,能贴紧骨骼此为五行具备。当五行真气尽现于外表的时候,也就各随其所秉之色呈现出来,即有黑、白、黄、赤、青五种颜色。这就是变颜变色,并不是故意做出的怪相以吓唬人。
16行气论
任其周身气走遍,此有彼无是天然,直变横来横变直,一气催二二催三;凭其滑快归远路,守我安逸自沾连,若问此是何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行气歌中所说的是气息能运行到周身各个部位,但是气只能运 至某处才能使其充实,其他地方还是空虚的,虽说气催力发可接二连三,可它们又有直劲和横劲的区别,有横就不会有直,有直也就必然地不会有横。不管气息运行于哪个部位,必须头脑清醒,镇定自若,把握发气时机。这就是行气、交手认路的巧妙方法。当手出时,力量集于一点一面,不能四方同时着力,这个自然道理是应该懂得的,只有心中明白事理的必然性,心有主见,才能思虑缜密,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应付一切变故。若遇对手相搏,须观其力如何出,直出者就无横力,我当以横截其直,横出者就无直力。我当以直截其横,上出者无下力,当从其下而挑之,下劈者无上力。当从其上而劈之,至于其他的斜正、屈伸也都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捣虚之法,也叫作攻其不备。一旦我之手已出去,对方也用此法应付,我手不必回来,只须二 次发气催力以打之;如果对方再有变化,我则须抽回手来,恃机再打,这属于埋伏之法,亦为出其不意也。但是,必须掌握行气的要领,才能够运用。如果遇上对方气力刚发,还没有发至尽处,还没有停止发气,我便可伺机掌握其可乘之处,这样就可以左右逢源,占其优势。这种机会是在很短的时间中出现的,所以彼动,我即动,不能等到他发力,如果对方手已出、气已发、势已定,而我手再出时,已晚了许多,就等于给了对方以可乘之机,这个关键时刻是不容有丝毫疏忽的,习练技艺的人,切宜留心体察才是。
浏览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