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臣与戚继光结合自己多年习武训练和带兵打仗 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练胆”与“练艺”的辩证关 系。

在明代,军队武术家与民间武术家的交流,也十分密 切。这无疑也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 释

《明史・兵志》。

《明史・兵志四》。

戚继光《纪效新书》。

《明史•食货一》。

第三节武术体系的形成

宋以前,中国的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剑、棍、拳分 门别类。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流派或门派,即拳 法和每一种器械中,有了不同风格、特征与内容的若干派 别,或者说每一流派武术中,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独特的拳 械方法和内容。

曾在明浙江巡按御史、总督胡宗宪幕中襄赞平倭事 宜,对军事与武术均有一定研究的郑若曾说:中国武艺 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 传,各臻妙际”。他还提到当时流行的武术有:拳法十一 家、棍法三十一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剑法六家、 杂器械十家、纪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等。

他所指的拳法十一家为:“日赵家拳(宋太祖拳三十六 势、芜湖下西川二手四势、抹陵关打韩童掌拳六路),日南 拳(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凡四路),日北拳(供看拳凡四 路),日西家拳(六路),日温家钩挂拳(十二路),日孙家披 挂拳(四路),日张飞神拳(四路),日霸王拳(七路),日猴拳 (三十六路),日童子拜观音神拳(五十三路),日九滚十八 跌打挝拳”,又有“锦家短打破法、九闪红八下破法、三十六 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等。

戚继光则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 有六合拳,猴拳,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 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 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 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 打,少林寺之棍……皆今之有名者。”

《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

所谓“棍法三十一家”为:日左手少林,日右手少林, 日大巡海夜叉,日小巡海夜叉(少林、夜叉有前、中、后三 堂之殊,前堂单手夜叉也,中堂阴手夜叉也,类刀法。后 堂,夹枪带棒),日大火林,日小火林,日通虚张家棍,日观 音大闹南海神棍,日梢子棍,日连环棍,日双头棍,日阴手 短棍十二路,日雪棒搜山棍,日大八棒风磨,日小八棒风 磨,日二郎棒,日五郎棒,日十八下狼牙棒,日赵太祖腾蛇棒,日安猴孙家棒,日大六棒紧缠身,日十八面埋伏紫微 山条子,日左手条子,日右手条子,日边栏条子,日雪搽柳 条子,日跨虎条子,日滚手条子,日贺屠钩杆,日西山等家 硬单头”。明代还有称谓“东海边澄棍”、“青田棍”、 “西山牛家棒”、“扒杈棍”、“俞公棍”、“巴子棍”等外少林棍法 明代《武备志》卷八十九弓《少林棍法阐宗》 所谓“刀法十五家”为:“日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日 双刀,日钩刀(阴手阳手),日手刀,日锯刀,日棹刀,日太 平刀,日定戒刀,日朝天刀,日开天刀,日开阵刀,日划阵 刀,日偏刀,日车刀,日匕首。”《阵纪》卷二还提到“凤嘴 刀、三尖两刃刀、斩马刀、镰刀、苗刀、糜刀、狼刀、棹刀、屈 刀、戟刀、眉锋刀、雁翎刀、将军刀、长刀、提刀”,以及“马 上双刀”。这些刀,既有器械的区分,也肯定有流杨家枪法(部分)明代《武备志》卷八十七《枪》 所谓“枪法十六家”,除扬名天下的杨氏梨花枪外,明 代还有沙家枪,内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河南李克复长 枪,六合枪,八枪母,关东杨教师枪,金家枪,张飞神枪,显 神枪,石家枪,韩家枪,峨嵋枪,山东樊枪氏公里杨家枪有 三十六路花枪,以后在三十六路花枪基础上又发展成各式 枪法。《续文献通考》便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其分 出者有大闪竿、小闪竿、大六合、小六合、红六合、穿心六合、 埋伏六合、大封闭、小封闭。”据《手臂录》作者吴殳称,明代 最出名的是“石、沙、杨、马、少林、冲斗六家枪法”

所谓“剑法六家”,何良臣在《阵纪》中提到:剑用则 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 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 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江南 经略》还记有“边掣厚脊短身"一家。

明末已有“内家”、“外家”的说法。黄宗羲(黎洲)在 《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 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 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也称: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 盛,其法主于搏人”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明代所指内 家拳已有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后发制人”的特点:即 “其法主于御敌”,“以静制动”。张松溪的内家拳还强调点 穴,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 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 切'五字诀”。据说内家拳威力很大,发则所当必靡,无隙 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王征南墓志铭》最早提出了张三丰创内家拳的说 法。其文云: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 土,徽宗诏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 丁杀贼百余”。后来《宁波府志》又重叙张三丰创内家拳 说:“张松溪,邺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言起于宋之张 三丰”,“遂以绝技名于世”。《宁波府志》所据,可能仍是 《王征南墓志铭》。《明史•方伎传》等也提到过张三丰,但 说他是明时辽东人,没有提到他会武术。《山西通志》说他 是平阳人或猗氏人;《陕西通志》说他是宝鸡人;而《四川 总志》则说他是“天目人”。张三丰是明代道教重要人物, 一些道教典籍提到他“善剑”,但语焉不详。故张三丰与内 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内家拳创拳虽有谜团,但在明代的承传体系却是明 晰的。据文献载,内家拳在明代“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 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乡人,由是流传于温 州。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 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 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 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 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舆、 夏枝溪;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 则为王征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 据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云: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 独得其全。”

武术流派的形成,是武术体系形成的一大标志。因 此,明代出现如此众多的流派,充分说明明代武术较前代 有巨大的发展,并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在明代已经完全 形成。

注 释

明•郑若曾《江南泾略》。

《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

《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

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

明•黄百家《内家拳法》。

第四节十般武艺的内容

宋代已有“十八般武艺”的记载,但不见具体内容。在 明代的典籍中则有了具体记载。明•谢肇制所著《五杂 俎》载,英宗“正统己已(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之交,招 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 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十八般:一弓,二弩,三 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镐,十四殳,十五杈,十六钥头,十七绵线套索, 十八白打”。又据明神宗万历天启(公元1573-1627年) 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武艺十八事:一弓、二 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棍、十五杈、十六把头、十七绵 绳、十八白打。”明代成书的《水浒全传》记载的虽是宋朝 的故事,但起码反映了明时已有十八般武艺的名称。该书 有“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从头教起。 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以上几种说法,大同小异,反映 了当时的武艺内容多种多样。有徒手的,有器械的,而器 械又包括长兵、短兵、远兵、软兵等。

浏览3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