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解释说:以上三十六种“病手”,有的人基本上全部都犯, 有的人只犯四、五种,有的人只犯一、二种。凡是出现错误的都不是 成熟的手法;太极拳的身手练到成熟时,是无论何种毛病都不会去触 犯的。这个要求陈老先生提得非常高,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应当勉力为之争取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早日将 太极的身手练成熟!特别提醒注意第三十一种病手“搠”手和第三 十五种病手“偷打”,请朋友们扪心自问,有改无勉。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 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弓,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 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 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 非功久不能也!然而正确的太极推手将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描述:他人用手过 来,我就用手引导、疏导他,使他进来,目的是让他得不到“击打” 的形势,这个可以叫做“走化气“走化”,其实就是引导的别名。为 什么既叫做引导,又叫做“走化”呢?弓导的做法,就是引诱他进入 埋伏;走化的做法,人过来我就顺过去,不跟他顶撞,这个就是 “走” 了。然而在走化之中,自然带有引诱他进来的趋势(功夫练得 精纯的人引诱对方使他进入埋伏时,他是不敢不进,很听话的。他进 来后当然就“背时” 了,或擒住他或放开他,都在于我当时的决定 了)。这个就是太极拳的妙诀啊,不是功夫练得正确,练得长久是不 能做到这一步的啊!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清•李亦畲)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过去的人说“能够做到引进落空的人,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如果不能做到引进落空,就不能展示四两拨千斤的奇妙”。这个语句非 常概括。初学太极拳的人未必一下就领悟到,我后面加数句话来解释 它,目的是让那些有心进入太极拳技击功夫领域中的人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以便登堂入室。那么改天他们练拳就会进步了啊! ——这 里表明了李老后面“数语”解释的一片苦心,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 太极拳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到大家是拿来像做操一样玩玩的程度!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 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 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这段话字句前面多有重复讲述,字面理解不多作说明。李老在这 里告诉了我们练太极拳的正确顺序和道理。特别要注意“先要两股前 节有力”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身体部位。由于“前节”要传递和 承担我们身躯的重量,所以是稍微有力的。“前节”这里应指小腿和 脚部,大家只要去体会“前节有力”,就一定容易做到“气沉丹田” 和“中正安舒”。我们应该按他老人家所说的从本段文字的后面反着 往前面去练习和检验: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基础的“两股前节有力, 两肩松开,气向下沉”!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本段话语重点解释如下:“静则俱静,动则俱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仅 仅是指我们的外形,包括意识都要这样做,因此我们练拳时一定要“慢而不滞,快而不游气“合中寓开,开中寓合”,按照李老字面的解释就是“静中寓动, 动中寓静”,而前面《五字诀》对“开合”的解释还应包括“从肩沿脊背到腰,由腰沿脊背到肩手”这种“上下路线”相互寓合的矛盾 运动。我们推而广之把它扩大到周身的“奇经八脉”,周身所有的运动均出现一种矛盾状态,然后处理好这种矛盾!“触之则旋转自如”就是教我们怎样在推手过程中去处理好这种矛盾,也有人把它叫做“触点成球”。什么是“自如”呢?就是接触点仿佛是一个小球,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无不得力”就是不受力, 目的就是“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 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 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走架”即是练拳,要知道自己在锻炼什么上面下工夫。锻炼什么呢?就是锻炼到周身要符合本文前面所说的“数项”要求。所以练太极拳是一边练、一边认识、一边改进的,甚至要锤炼性情去掉所有的“习气”,要慢慢来。陈小旺先生说:练一辈子拳,就是改一辈子拳。此话诚不欺人啊!所以大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什么是“标 准”的太极拳!不是说你出身名门正传,就一定是正宗的太极,还必 须看你的拳是否符合三丰祖师等前辈拳论的要求,否则纵是名家之后,学的也是正宗的太极拳,但打出来仍然没有真正太极拳的神韵!“打手”就是打人的手。要练好“打手”,就必须在知道别人的基础上下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一动一静间本来都是在了解他人,同时也是在“考察”检验自己的能力。这个话提示我们太极推手也并非不可以主动去动,只要你动的目的是在于侦察、了解、 判断对手,同时做对你自己,那么就是对的!反之,不论你动得再好看,静得再“巍巍然”统统都是不对的。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这段话非常值得推敲!什么叫我不动彼丝毫?趁什么势而入?接定彼的什么劲?可以说这个话由于当初理解的差错加上人之天性的固执和一味的崇拜、模仿先人,练太极推手的几乎是“十个艺人十不 知” !李老此话的原意应当理解为:我不改变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乃至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算“我不动彼丝毫”),趁着他的“招 式”找空虚处直入,“接”字可以理解为“接待”,“定”字应当是接待的目的,是固定对手的劲。也就是说让对手的“势”成为“死 势”、“定势”。这样对手就会因为败势已成、被打上或害怕挨打而飞跌出去©这样的理解通过下文不难看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注意这里的“得力处”实际就是指前 面学习过的“得机得势处”。并非强调力量,这段话强调的是在太极 推手乃至应用中首要解决也是终极解决的“阴阳”、“虚实”问题!所以真正的太极推手既不是推手比“功力”,也不是“揉手”摸摸劲玩玩,更不是“推脚”,而是“推意”!因为三丰祖师早就说了 “凡此皆是意气只有通过意识的训练,才能如“未卜先知”般“以 整击零”,可以以弱胜强,才能真正体现太极拳的技击能力和特点。 否则,一旦遇到身强力大、速度快、反应灵活的,你就只好说别人打 了你是他违背了 “太极原理”,是不对的了!必须铭记:所有的太极拳拳论都是教你如何去用智慧“打人”、“服人”,而不是教你去野蛮 “打架”、“斗狠”! “打人“与“打架“是两码事。胞弟启轩尝以球比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翌,强临其上,向前用力 后跌,向后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已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比,“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可尽人而明矣”,李老先生见微知著,真正聪明,而且善于在现实.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