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在强大富裕的路上疾驰,价值观念经受强大的冲击,科 技的惊人成就使得人文科学黯然失色。物欲横流、名利欲望的时代 使身外之物不断积累,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加以消化和控制,人性将 受到阻塞。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个新技术 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 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以静心 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动,是非 常可取的。高科技使人依靠科技来生活,却使人与人隔离,变得孤 独;高情感则是在社会及人际关系中聚集和培养。为此,在社区里组 织开展太极拳运动,大家聚在一起,伴随音乐,行拳走势,切磋技艺, 交谈人生,乐在其中,不失为一种适应现代,培育人与人相处的高情 感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孕育其中》提到学会知识, 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其隐含的是人和外界需要和谐生存 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 一种符合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 长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 “守静去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合,心合则神全”。(《云笈 七签》)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 心清静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 徒知纵心为快,不悟输得此心,有无穷真乐”(《秋涧集》)。太极化生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o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 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生成而相通。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 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泛和 谐的思想的氛围中,太极拳运动形成了以和谐对待的不同技法,以和 谐对待自己的对手乃至敌手的和谐待人法则。如太极推手讲究“舍 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 则缓随"。这一法则既是相互较技的推手练习的基础,也是在推手较 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则。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 则活,由己则滞」(武禹襄《太极拳解》)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攻防 练习方法,离开了和谐,这种练习方法也就不可能存在。人们练习太 极拳在推手中将深深体会到这种哲学思想,不是对抗,而是应保持自 身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谐则生,和谐则能和平相处。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人 类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理念。小到人与人,大到民族与民族、国家 与国家,概莫能外。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世界 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 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于是他向欧洲社会发出忠告说「在我看 来,我们目前已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 派遣人员,前来教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我们派遣 教士到中国去传授上帝启示神学一样。”莱布尼茨在此所说的伦理、处 世立身之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在很多年前,莱布尼茨已经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太极拳运动作为行之 有效的操作方式,作为和谐文化的代表将弥补西方人文精神价值。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 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 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和谐观念纳入一种新的思考,使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精神寄托。“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人,忙碌一生之后,面临孤独 和失落,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新的情趣, 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 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 “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中,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 们聚集在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情感的“魔杖”。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 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 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 人应“道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钱穆先生 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即是天人合一,对人类的贡献就在此,尤其对当 今社会有深刻意义。不论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还是根据现代哲学的系统论、宇 宙统一全息论,认识一个事物,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即古人所讲 “万物皆太极”。太极拳正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将诸多要领整 合起来,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拳术之曲伸 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宏观的太极论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 性。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 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o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变化,处 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 架打手》),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圆、空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 也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空则 活泼自如。太极拳乃性命之学,兼文武之道。而道体从来贵圆通。 太极拳处处呈现圆的轨迹,正是对天地自然的领悟,是大自然规律的 体现,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拳为小道,太极大道存焉。” (《陈式太极图说》)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 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 人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 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虚静是大自然的特征,虚静是通向道体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有以艺见道的传统,太极拳就是以艺达道。立论于清代中叶的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说和主静学说相对相弓,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的出现。太极拳将这样一种虚静 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通过修炼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 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 态,就是要使身体达到一种符合自然的状态。这就是从无极到太极, 太极化生万物的过程。由虚静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从而进入 一种类似禅的状态,一种自由的境界。太极拳的许多要领诸如放松 自然、圆活流畅、连绵不断等都符合自然特征。当你置身于旷野、园林、绿地等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心 旷神怡,用一种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心情去打一套太极拳,以顺乎 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毫无牵扯勉强,从而 感受到大自然的无为的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当你静下心 来,抛开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的一切忧虑和烦恼,徐徐而动,放松自然地练习,感觉到你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 体,与其轻轻地对话,静静地进行心灵的交流,达到一种“恬淡虚悟”、 “宁静自如”的境界。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排遣忧 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 状态。在优美的,宁静的环境里打太极拳,你会从心里深深感受到生 命的律动,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律动,会感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 一,人和万物生灵的相依相存。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到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使命,人类不应破坏自己的家 园,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从而 达到陶冶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