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京剧要素、绘画要素、历史要素、文学要素、佛禅要素等。其中,武术与 京剧武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中的“意境”也是武术演练所追求的目 标;武术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也有很深的渊源;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直接相 关;武侠文学也是源远流长;武术与佛禅更是融合紧密,声名远播的少林功夫 便是拳禅合一的典范,武当武术也名扬海内外。可见,武术文化和艺术 的发掘与再现是武侠电影的一个正途。
在武侠电影中,"武”的表现需要“真武”与“武舞”的艺术组合,体 现武术之美。人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就像在欣赏优美的艺术表演。在影片《少 林寺》中,觉远在四季变化中的武术套路演练堪称“武舞"电影的精品。在影 片《卧虎藏龙》中,可以领略江南的小桥流水、京华的亭台楼阁、武当山的巍 峨秀美。武术在京剧音乐的伴奏下,节奏缓急有致,使该片在展示武术的同时, 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地理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武侠电影需要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功夫、侠义情怀具有典型的东方特 色,但还要和汉字、琴棋书画、园林、戏曲、美食以及儒、道、周易、孙子兵 法等博大精深的内容结合。《功夫熊猫》电影的成功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多个 方面在轻松愉快的“功夫”外衣包裹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展现。
武侠文化是武术文化的延伸。展示真正的中国武术、侠义精神,并与中 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武侠电影流传的必由之路。武侠电影应成为展示传统武术、 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
第八章传统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回顾中国武术的百年发展历程,所给予我们的思考悠远而深刻。从血腥 弥漫的比武擂台到规范化的现代竞技武术比赛,从令人望而生畏、高深莫测的 武学经典拳学理论到现代化科学手段辅证的武术运动本质,从街市武艺人表演 到套路高度表演化的进化等等,可以说,尽管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崎岖,但传 统武术仍然活跃于21世纪中国的文明发展之列。然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冲 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分途以及传统武术的内在价值体系的矛盾等一系列 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早在新中国诞生不久,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一次多民族参加的武术盛会。 这次大会荟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武术的精华。大会后朱德欣赏了赴京表演 的武术优秀项目,指示说:“要重视祖国几千年的传统”。
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评比大会期间提出了发展传统项目的 建议o 1958年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又作出规定,要求运动员每人除了参加拳术、 器械两类评奖项目外,还必须参加形意拳、八卦掌和短器械(刀、剑)的表 演。1959年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上已有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以 及刀、枪、剑、棍、鞭等拳、械的比赛和表演。到了 1963年在上海举行的武 术暨射箭锦标赛上-赛会已经呈现丰富多彩的继承传统的新格局,许多各具风 格特点的拳、械项目纷纷亮相。1977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有几十个不同种类、 不同特点的拳术和器械项目成为比赛的内容。1978年在湖南湘潭的比赛还特 邀民间老拳师参加表演,鼓励开展民间武术活动,挖掘传统项目。1979年第4 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继续特邀民间武术代表参加。至1982年的全国武术比 赛,男女竞赛项目增加到16项,传统拳术分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传统 器械分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三类,加之集体项目可以自选,如集体九节鞭、 集体长穗剑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由此可见,各运动队在继承传统武术项目上 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并不逊于长拳、南拳和太极拳。
1984年10月,中国武术协会在武汉召开了国际武术座谈会。1985年8月, 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西安举行。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 术联合会和锦标赛。:1988年10月,中国国际武术节分别在杭州、深圳举行, 同年首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1990年10月,第十一届亚运 会在北京举行,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10月,第五届世界锦标赛 在中国香港举行„ 2000年7月介。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竞 技武术有望进入奥运会。
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在这一阶段无论从机构设置、比赛规模、科研队伍、 国际推广传播等方面都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传统武术活动主要以民间武馆、群 众活动等方式进行。在海外主要以传统武术拳师开设武馆以求生存和发展。这 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由于竞技武术与傅统武术的严重分离和竞技散 打国际地位的日益下降,国家有关机构和武术界重新开始重视传统武术。从 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与竞技武术发展同等重要的问题。
二、传统武术在现代存在的问题
(一)武术具有健身益寿价值,但适合范围较窄,且缺乏理论 支撑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有益于人体健康是毫无疑问的。《吕氏春 秋•尽数》中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说,适宜的运动而不挑战极限自 然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武术也极为是然。国人对武术的健身价值似乎有一 种神秘的倾向,试图通过修炼武功达到强壮筋骨之效,尤其中老年人对太极 拳的健身价值情有独钟,他们将太极拳视为神丹妙药,爱不释手。太极拳的 健身益寿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但稍稍细心观察,我们便可发现, 太极拳作为健身手段具有人群的局限性,它受到了年龄限制,仅仅适合于中 老年人习练,对于青少年而言,武术在挖掘其潜在的健康价值中却寥寥无 几。这并不令我们诧异,武术套路有一百多个拳种,太极拳只是其中的一隅 而已,但就这一隅却让我们迷茫,偌大的武术套路竟找不出与时代接轨的、 适合青少年用于健身的、像太极拳一样得到世界认可的其他拳种。在学校的 业余锻炼中、在社区的晨练中、在体育娱乐场所中,青少年的习武身影已经 难寻了,唯一能够在武术馆、校中寻找的,却显示出了另类景象。“武术学 校多以传授传统武术为主,理应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其现状决定 它很难做到这一点。”(栗胜夫等《我国武术学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健身理论方面,它在人们心中是神秘的,然神秘来源于无知,但从另一个 侧面反映出武术专家和学者缺乏深入挖掘其蕴涵丰富的健身机理,在图书商 场里,我们看到的多数有关武术的书籍都是从技术或技击理论来阐述,很少 见于从健康的视角来撰写。
(二)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 困境
竞技武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大潮中变革的产物。 竞技武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趋势,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事物总是呈矛盾形式向前发展。随着竞技武术与传统 武术的日益背道而驰,二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竞技武术套 路的表演过度化与传统武术的
技击化、散打技术单调与传统技击术的多样化、 散手运动训练体系与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的差异等。因此而形成的争论更是日趋 激烈。
从武术价值的多元和本质的定位角度,我们分析了武术价值体系内部矛 盾,即多元化和本质定位的对立(也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对立的本质 原因).从而得出"倒梯形”价值体系发展结论,并进一步发现武术价值体 系在本质属性(技击)不变的基础上呈动态稳定性——即某一种价值功能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而其他价值共存这一特征。从而使我们正确 理解了武术价值多元化和本质定位的关系,以及客观、科学的对待武术技击中 心论和武术娱乐论等问题。这也同时使我们看清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对立 问题。“倒梯形理论”表明,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本质与现代竞技武术表演、 欣赏价值功能的对立并不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传统武术的需求 程度高低而呈动态变化。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对立,而是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 发展的彼此消长变化趋势所致。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对立关 系,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当前社会和国际环境下的武术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 武术具有技击价值,在竞赛场中缺乏“章法”,在实际 搏斗中缺乏应用性
当今武术的攻防格斗体现的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它应该是一种经过 加工过的“艺术化”的搏打。瞬而,人们心目中的武术价值与现实中武术自身 的形象产生了强大的落差,武术神秘变幻的绝技几乎无人亲眼所见,而多是来 自于道听途说。在人们心目中,武术内在真正魅力模型(影视中的经过艺术夸 张的武打格斗形象)一直没有与现实中亲眼所见的真实存在相吻合。现实中, 竞技比赛的散打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格斗技击的心理需求。在散打比赛中,我 们所看到的恰是与其他各民族别无两样的、人类共有的格斗技能对抗,并没有 真正用上中国传统武术的拳法;在实际的搏斗中,人们也很少运用''武术招式” 来击打对方,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当今武术的“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到 目前为止,从全国大范围的挖掘整理工作以及当今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 的亲身经历都没有证实武术那种“神秘”的存在。我国著名的武术家蔡龙云教 授,在上海体育学院作的关于《我的体育人生》的报告中指出,他在上海打擂 台时,用拳击倒对手的瞬间,他并没有意识要用哪个门派的拳法来击打对方, 只不过是根据时机和特殊的情景无意识支配肢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此外,《中 国体育报》撰文报道:“为充分提高实战技能,柔道首次成为北京市公安局警 务技能大比武的比赛项目。"(曹或《柔道进入警务大比武》)大比武办公室 主任认为:“柔道进入大比武是增强干警体质的需要,更是实战的需要。”(曹 或《北京警察为何学柔道》)在现实面前,武术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警醒,这 不得不令武术界人士深思。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