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源于战场上的攻战搏杀,在中国文化的渲染下,几经演变, 却万变不离其宗,是武文化。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类型是和平 型的文化,中国人的河流文化促使它安居乐业,是男耕女织的农耕文 明,和平气息和民族性格都使武术的残酷日渐削减(钱穆《中国文化 史导论》)。但无论怎样变异,武术的动作都应该是攻防的架构。历史上有 人创编了象形的鸭形拳、手帕拳等等,也是武术套路形态的延伸,毕 竟由于它的攻防技击特征太弱而不能成为主流,或者自然淘汰。现代竞技武术的运动员在编创套路中,尝试从舞蹈、花样滑冰、 体操中汲取动作,如果融合的好,也无可指责。有的几乎是拿来主义 的搬用,就值得讨论了。有学者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变异应当有一个底线,冲破了这个 底线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武术套路的底线是什么?是技击性,还是 技击含意?我不太赞成后者,容易使人牵强附会,因为人的肢体任何 动作要说攻防都可以强词夺理。技击性应当是套路编创中坚守的底线,尽管在有些连接动作、过 渡动作中可以不必强求。中国武术的套路是由多个招法组成的,每 一招都不应冲破这个底线。中国人的居室、卧具、器皿都喜欢装饰山水、花鸟,一幅山水画可 以使人悠远、高雅,引起遐思,充满对美的追求。最典型的是中国书 法,原本用来表达交流情感思想的文字,在中国人的笔下成了一种独 具的高雅艺术。自然,中国武术也不例外,中国人追求的神采、气韵, 贯穿于武术套路的整体之中。西方的技击格斗不讲求审美,是一种力的美,甚至是暴力刺激, 如果它也在美学范畴审视,和中国武术的美学追求迥然不同。我们在希望技击性有一个底线的时候,不应该否定武术套路的艺术 性,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不同的拳种的审美追求多少浓淡不同中国武术既不是唯美主义的,也不是单纯追求实用的格斗术。 明代王阳明有一句话叫做“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 实用的,又是理想的。中国文化又是一种内倾性的文化,重在内部的完善,内倾到先天 未画出来的境界,充满了神秘性。中国武术非常具有神秘性,武侠小 说描绘的日常见不到,当今社会在功夫电影里得到再现。当我们以 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它时,似乎觉得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甚至会担心它 走上玄虚迷信之路。其实,当今文化都应当看到既是现实的、科学的,也要看到还有 一部分人类的真秘,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验证。武术的 内功、内劲、内气,以及由此引申的传奇是否在没有充分揭示之前,还 得保留一定的神秘性以待论证,对当今文化以及人们的审美趣味不 是坏事,但只能适可而止,过分地强调神秘性就是虚假。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1982年12月,全国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 把武术推向世界”。此后,关于武术向国际传播与推广的研究一直没 有间断过,其中有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研 究停留在比较表浅的水平,而不能深入开展。最主要的是所提的对策 往往比较片面,不是系统地、整体地把武术同奥林匹克体育项目进行 比较得出来的,并不完全适合于武术。因为武术不仅仅是体育项目, 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即使按照奥林匹克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并 不一定能够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得出上面这种结论,原因在于武术 内容丰富,难以全面把握,同时也同武术国际传播的环境比较复杂有关。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构在一起并且具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林之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就这个定 义而言,武术传播也具有系统性。不仅武术传播系统各组成要素之 间相互联系、作用,而且它还是武术系统中的子系统,并与社会大系 统发生多边关系,受到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影响,这就使武术传播系统 及其结构异常纷繁复杂,给武术传播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需要借助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方法就不失为一 种研究的最佳途径。所谓模式就是通过科学抽象,在理论上把握对象的基本框架的 基础上,对其结构的主要部分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这些部分、环节和 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最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用关键词, 可用数学公式,可用图式。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 在自然科学中常称为模型研究方法,例如物理模型研究、数学模型研 究;在社会研究中常称为模式研究方法,例如经济模式研究、文化模 式研究。在教育领域中还有教育模式研究。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 事物的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 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试验、调查、模拟, 便于进行理论分析。(查有梁《教育模式》)这样,模式使对象各要素 (主要成分、环节、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简单、明白、清晰,易于认识、理 解、把握,避免含混、芜杂而造成的费解或误解;提供了对象的整个骨 架,便于思维把握对象整体,避免片面性;模式还舍弃了对象次要的、 枝节的部分,便于人们在认识、理解、研究对象时,抓住对象的核心、 脉搏或要害问题。这对于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最后,由于 模式把对象中那些起决定、支配作用的要素从隐蔽的后台请到前台 来亮相,因而这些要素的构成、关系、质量、优劣、好坏等等就易于发 现,因而最便于研究者提出新的构想、新的观点。正由于模式为人们 认识、研究对象创造了极好的便利条件,因此,当今世界的许多学科 的学者越来越喜欢用模式的手法来研究、表达事物。正是基于这种 认识,笔者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基本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武术国际 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武术传播模式研究在武术的研究领域可以说凤毛麟角。实际 上,严格意义上的这类研究尚无人涉足。因此,对其基本模式的研 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出发点不同,会有多种传播模式。 比如教育模式就有上百种,但是所有传播模式都难以脱离基本模 式。因此,首要的是进行基本模式的构建,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 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先要给“传播模式”一个定义,因为,这种 定义是我们进行研究和理论思维的逻辑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研 究和探讨就难以进行下去。“传播模式”可以定义为:通过科学的抽 象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最简要地描述 传播的主要成分,传播的主要环节及这些成分、环节和有关变量之间 主要关系的图式。这样,“武术传播模式”就可以表述为对武术传播 的主要成分、武术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有关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的图式。同理,“武术国际传播模式''与"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 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是一个演绎的思维过程。那么,武术国际传播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即武术国际传播的主要 成分是什么?武术国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是什么?这些成分、环 节和有关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什么?我们以下逐个论述。首先,进行武术传播需要传播的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武术国 际传播者。这是武术信息产生的出发点。,没有传播者,则传播无 从谈起。因此,武术国际传播者是基本传播模式的首要因素。当 然,传播者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是否有政 府进行传播,可以分为官方传播者和非官方传播者。如,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就可以划分在官方传播者里面。按照是否 属于某个组织,可以划分为组织传播和非组织传播。比如精武体 育会的武术传播就属于组织传播。师徒之间的武术传承就属于非 组织传播。当然,作为武术传播者,在向国际传播武术的过程中, 不但有传播武术技术的责任,还有传播武术文化的责任。武术文 化的内容包括武德及其他对当代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武术内涵和外 延。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传播的社会效益和国 家利益。

浏览3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