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用行云流水比喻人打太极拳打得好。难道行云流水就是高 境界?我认为不一定,我师父的话是:行云流水就会付诸流水。这 话,有意思,我的理解是,如果过分执著于外形的行云流水,太极拳 就失去了内在的变化,就是得形忘意了,相当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当然,如果某人的拳能自然、平和、松柔、中正地做到行云流 水,也是好事,这个行云流水不是有意求之,而是水到渠成。

雨中练太极拳感悟

天气预报说今天阴,结果早晨出门打拳,却是中雨。管他呐,太 极拳是自然拳,风雨中行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练拳有如回家闯荡多年,各方面的沉重压力叫人浮躁、懒惰、麻木,很难停下 来静静地思考,找到一种直击心灵,叫人心生平静的东西。打太极拳时,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心灵 得到安宁的感觉。练拳有如地上铺宣纸每天都在进步?打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身体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但就每一天而言,也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进步。就好像在地上铺宣纸,每天一张,你感觉不到厚度在增加,但 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宣纸就有了一大摞。当然不光练拳,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如铺宣纸,贵在你一直铺。

练拳是减法

一位从深圳回来的朋友来看我,说:“你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你 做了太多的加法,应该做做减法了。”

不觉一震。太极拳就是减法吧!以前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可以干,都能干好。但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有限搏无限,当然会伤及身体, 就像池莉的一篇小说所问:你以为你是谁?做做减法,抓大放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开_些不必要的 烦事、琐事、应酬。在练拳中感悟生活、工作,减法其实就是加法。太极:用身体思考上午办完事,站在路边等车。现在站立对于我不是难事,前几年 懒,站一会儿都不愿意,小腿会疼。现在,就把站立当成练拳。_站就想到全身放松,因为是放松的 姿势,力量就不会全部承担在膝上,多站一会儿也不觉得累。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就在路边站着的时候,你的身体已 经在检验这句话是不是真理。事实上,练太极拳的人,每天都在用身 体检验对立统一,比学哲学的人更彻底。

身形腰顶

(清-杨式传抄老谱)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第一句话把“身形”和“腰顶”分成两件事情去重视对待,两 者是缺一不可的。这犹如太极的阴阳两个方面,“身形”需要“腰 顶”去统领。练“太极操”的朋友,没有听取这位老前辈的忠告, 因此他们枉费了大把时间。“生不已”是“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意思。“腰顶”用现 代中医学来讲就是“腰眼”,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我们穷其一 生时间研究这里的东西也研究不完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试问我们有 多少人留意到这里一一有没有松开?能不能运动?可不可以开合?甚 至旋转自如?有的人或许会疑问:我为什么要在“腰眼”处做这样难 为的事情呢?那是因为他不明白前人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是真宝啊! 他若做到了,至少可以明白三大好处:健身、娱乐、自卫。不妨去试 试吧!身形舒展了,底气就足了,做人也自信快乐了!练太极拳的朋友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舍弃“身形”和“腰顶” 两项内容去锻炼,就是练上十年也是糊涂的啊!这些包含了身体的哲学:于细微处下功夫!练功得有太极态早晨练习几套功法,注意了把练太极拳的感觉带进去,昨天就没 坚持好。老师在旁边指出,觉得很有道理。功法如果不带太极拳中正、空松的感觉,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今天练拳,左边膝盖感觉有气流动。对气感这种东西,很多人觉 得神秘,我对它有一种“警惕”,因为气感是很容易的东西,以前练 空劲气功,发现站立1小时,两只手就有了磁铁一般的吸引力。得来 容易的东西失去也容易,因此对气感还是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说起气感还想起个笑话,赵本山和范伟不是演了个小品《卖拐》 吗?赵大叔叫范厨师跺脚,跺了几下赵大叔问:“麻吗?”范回答: “麻了。”赵大叔的搭档高阿姨问:“怎么麻了?”赵大叔回答:“你跺 你也麻。”这个笑话可供对气感迷信的人参考。

感恩太极

这是我学习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正式拜师的日子。仪式很郑重, 师父(师父姓秦,这里就不说名字了)握着我的手说:“练好拳需要 缘分,拜师对师父和徒弟都是一种责任。”中国人爱讲缘分,我与太极拳的缘分追溯到1988年,当时我14 岁,就读于一乡镇中学的初中二年级。生物老师姓代,喜欢打太极 拳,打的是85式杨式太极拳。早晨我和几个伙伴喜欢晨练,看了多 次代老师打拳后问:“我们能和您学太极拳吗?”代老师答应了,大概一共两个月时间,我们居然把85式的套路 大致学会了。代老师当时还表扬我们几个打得行云流水,那时觉得这 是很高的评价。可惜当时读书的压力大,对太极拳的作用也没多少认识,没能坚 持下来。好多年没碰到代老师了,以我现在的经验来回忆,他可能练 的是重外形的太极拳。非常感谢他在我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让我对太 极拳有了感性认识。1997年,在成都读大学时,学校教24式简易太极拳,老师姓什 么已经忘记。因为觉得很没意思,毕竟也是练过85式的人,24式打 起来真没什么感觉。如果不是2006年的一场大病,可能这辈子很难与太极拳再续缘。2006年6月,我突然患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医生说这个病70% 的人能痊愈,剩下的30%或者死亡,或者瘫痪。还好,我居然既没死亡又没瘫痪地出院了。出院之前,医生说:“你出院过后要休息半年,做轻微的锻炼 我想到了太极拳。老婆告诉我,在我们小区就有一位太极拳高手。6月25 H,出院的当天晚上,我幸运地碰到我的第一位太极拳师 父。他和我同姓刘,38岁。他让我和他以兄弟相称。6月26日早晨,他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不是 公园里老人们跟着音乐打得花枝招展的那种,是很朴实的,一不留神 就要出功夫的太极拳。从那天起,我就从不间断地练习。现在我有三件事是每天必须做 的:吃饭、睡觉、打拳。刘师是律师,平时西装革履地行走于江湖和法庭。在我看来,刘师天赋极高,很多比他练得久的太极拳友推手都败 于他。因为他,我逐渐加深了对太极拳的认识,从理论到体悟。渐渐理 解太极拳既是武术,也是养生之法宝,修身的哲学。事实上,打拳后我没有休息半年,休息了 40天就又开始上班。我们打的是李雅轩传下来的杨式太极拳。在小区里,我们在一旁 静静地打拳,周围有数十个人在跟着音乐打拳。我发现自己进步比他 们要快。3个月后,刘师回上海住了几个月,我们时常通话或在网上联 系,话题大多是太极拳。刘师主张打开门练太极拳,强调多出去和人交流,他带着我去见 了一大批杨式太极拳高手,我还上前和这些高手推手请教,每次都有 不同的收获。我自己也因此形成习惯,每到一地,就去寻找练拳的人,和他们 交流,向他们学习。现在刘师除了到全国各地出差外,常驻重庆,我们一起练拳的日 子很多。从2006年6月26日起,他一直关心我的进步,纠正我的缺 点。我很庆幸自己一场大病之后有缘认识这样的好师父、好大哥。业余时间,看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书时,我接触到了混元太极拳。 在和我一起看了光盘之后,刘师也认为这套拳很值得一练。一天,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志强武馆的电话,就打了过去。一位 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就给我推荐秦师,让我有机会去认识一下。3月的一天,我和刘师一起上山拜访秦师。当天,两位老师一起看了我的拳。刘师向秦师推荐我,希望他能 够教我习练混元太极拳。此后不久,我周末开始上山和秦师学拳。秦师65岁了,他20多年前就是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1983年, 他参加拍摄武术电影专题片。衣着朴素的他,慈眉善目,气定神闲, 走街上,你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武林高手。我们在森林深处练功,秦师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一招一式地学习混元太极拳和混元内功。

浏览3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